(6)生态系统——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单元质检卷(A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生态系统——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单元质检卷(A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21 18:2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生态系统——八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单元质检卷(A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C.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2.海南坝王岭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这里有山、有水、有森林,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下列描述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坝王岭 B.坝王岭的阳光、空气、水等
C.一片森林 D.一条河流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4.如图为某湿地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水雉
C.鱼与鳖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5.陕北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经过艰苦治理,现在已经变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下图为毛乌素沙漠部分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7 条食物链
B.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蝴蝶→麻雀→鹰
C.图中的草和灌木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有5种
D.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6.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下列有关食物链: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丁是分解者
C.乙、丙之间是捕食关系
D.甲、乙生物的细胞结构相同
7.如图为某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A、B、C、D、E分别表示不同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E为生产者,图中有4条食物链
B.B、C可表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还缺少非生物成分及分解者
D.B、C、D、E是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8.在小麦田中有一条食物链:小麦→蚜虫→七星瓢虫→食虫鸟,如果此麦田被农药污染,则体内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小麦 B.蚜虫 C.七星瓢虫 D.食虫鸟
9.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施行核废水排海计划。核废水中含有某些无法被生物分解排出的放射性物质,会对海洋生物乃至整个生物圈造成巨大危害。四种海洋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它们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放射性物质最多的生物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如图是某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一共有2条食物链
B.食物网中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生物C与D只有捕食关系
D.若环境被重金属污染,生物E体内重金属的含量最多
11.下图是芦苇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成分关系简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芦苇属于生产者,蟹和昆虫属于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有1条食物链
C.蟹的数量减少可能会引发虫害
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铬污染,蟹体内铬的含量最高
12.我国古代就发展出“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即利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塘泥肥桑。下列关于“桑基鱼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桑树可以为蚕提供食物和能量
B.蚕沙可以为鱼提供物质和能量
C.桑树获得的能量主要来自塘泥
D.该生产方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
13.如果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h表示无机环境,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是( )
A.A B.B C.C D.D
14.小王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了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对图示的分析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
A.乙通过①过程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B.通过捕食,乙的能量全部进入丙体内
C.图中生物之间可以构成2条食物链
D.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1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①、②、③均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光合作用
C.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
D.⑤表示捕食关系,而⑥和⑦均不表示捕食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10分)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乙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图甲只标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还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
(3)图甲中包含______条食物链: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遭到有毒物质的污染,蛇和鹰相比,体内有毒物质较多的是______。
(4)图乙中,若a、b、c、d构成了图甲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则a表示图甲中的______。
17. (12分)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_____和______。
(2)请写出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兔和蝗虫的关系是______。
(3)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该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
(4)若某种原因导致该生态系统中鼠的数量大量增加,理论上分析,哪种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______。
18. (10分)图中的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食物网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其中与狐构成竞争关系的动物是______。
(2)请写出图二中四种生物所构成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3)图三的A、B、C、D四种生物所代表的角色在图一中没有呈现出来的是______(填字母)。
(4)若图三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不同生物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则③代表的生理活动是______。
19. (14分)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下图所示的数据,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图中“未固定”是指未被固定的太阳能,“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据图回答问题:
(1)该图中的食物链是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在图中没有体现出来的成分是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J/(cm2·a),能量的源头是_______。
(3)A营养级的能量没有全部流向B的原因是除未利用外,还有_______和_______两个去向。
(4)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
20. (9分)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字母ABCD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序号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 ]表示生产者,[ ]表示分解者。
(2)图中表示呼吸作用的序号有[ ]。
(3)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____________。
(4)近几十年来,温室效应逐渐增强,请写出一条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如阳光、空气、土壤、水分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是生产者,一般是植物,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靠取食植物中获得有机物的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来源,属于分解者。故选B。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ACD.坝王岭、一片森林、一条河流,均属于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故ACD不符合题意。
B.坝王岭的阳光、空气、水等,缺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不属于生态系统,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D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答案:D
解析:图中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鱼→扬子鳄、绿色植物→鱼→鳖→扬子鳄、绿色植物→鳖→扬子鳄、绿色植物→蚊→蜻蜓→鳖→扬子鳄、绿色植物→蚊→蜻蜓→水雉→扬子鳄。A、该食物网共有绿色植物→鱼→扬子鳄、绿色植物→鱼→鳖→扬子鳄、绿色植物→鳖→扬子鳄、绿色植物→蚊→蜻蜓→鳖→扬子鳄、绿色植物→蚊→蜻蜓→水雉→扬子鳄5条食物链,A错误。B、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相对数量越少,因此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扬子鳄,B错误。C、由图可知,鱼是鳖的食物,鱼和鳖有共同的食物绿色植物,故鱼与鳖之间有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D、食物网中,能量的起点是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故该食物网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A图中食物链有:草一田鼠一鹰、草一兔一鷹、灌木一兔一鹰、草一蝴蝶一麻雀一鹰、草一麻雀一鹰、灌木一麻雀一鹰。所以,图中食物链共有6条,故A错误。
B.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一蝴蝶一麻雀一鹰,故B正确。
C.图中的草和灌木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有田鼠、蝴蝶、兔、麻雀、鹰5种,故C正确。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的草和灌木属于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因此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故D正确。
故选A。
6.答案:C
解析:A、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此食物链只有生产者,消费者,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A错误;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丁是消费者,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
C、图中的食物链有: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甲一丁一乙一丙,丙以乙为食、丙、乙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C正确;
D、甲属于植物、乙是动物,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解析:A、若A、E为生产者,图中食物链有:A→B→C,A→B→D→C,E→B→C, E→B→D→C,共四条。A正确。B、C以B为食物,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C错误。D、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A、E为生产者,B、C、D为消费者。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小麦→蚜虫→七星瓢虫→食虫鸟”食物链中,小麦的级别最低,有害物质含量最少,食虫乌的级别最高,含量最多。
故选:D。
9.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这样,越往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越少,储存的能量也越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而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根据有害物质的生物富集作用,若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了,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食物链的末端丁。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图中一共有2条食物链:A→B→D→E,A→B→C→D→E,A正确。B、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可以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其他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B正确。C.题图中,D捕食C,两者是捕食关系;D和C都捕食B,两者是竞争关系。可见,D和C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可见,若环境被重金属污染,最终最高营养级的生物E体内含的有毒物质最多,D正确。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芦苇是生产者,螃蟹和昆虫属于消费者,A正确。B.该生态系统有两条食物链:芦苇→蟹;芦苇→昆虫→蟹,B错误。C.在食物链芦苇→昆虫→蟹中,蟹与昆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蟹数量的减少可能会引发虫害,C正确。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该生态系统中蟹的营养级别最高,若该生态系统存在有毒物质,则有毒物成分含量最高的生物是蟹,D正确。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桑树是生产者,蚕可以通过摄食桑叶,获得有机物,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其中的能量从而获得生命活动的动力,因此桑树可为蚕提供物质和能量,A正确。
B.蚕沙是蚕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有机物,鱼以蚕沙为食,可以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B正确。
C.桑树从塘泥中获得无机盐和水分,其中不含能量,桑树获得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能,C错误。
D.“桑基鱼塘”通过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即利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塘泥肥桑,促进了物质循环,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D正确。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物质循环由a生产者→b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会被c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返回h环境,再被生产者吸收利用。即ab、a→c、b→c,c→h、h→a。故选:C。
14.答案:A
解析:A.图中乙生产者通过①过程,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A符合题意。
B.此生态系统中,乙是生产者,丙通过捕食乙来获得能量,但能量在食物链中是逐级递减、单向的,故乙的能量不能全部进入丙体内,B不符合题意。
C.按照图中箭头所示,甲、乙、丙、丁这四种生物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其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乙→丙→丁,C不符合题意。
D.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乙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且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乙→丙→丁,故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A
解析:A.结合分析可知,甲、乙、丙分别代表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A错误。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结合题图可知,①、②、③均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光合作用,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同时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在食物链中流动,C正确。
D.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图中的⑤表示捕食关系,而⑥和⑦均不表示捕食关系,是动植物遗体被分解者分解的过程,D正确。
故选A。
16.答案:(1)太阳或太阳能
(2)分解者
(3)4;鹰
(4)蛇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植物作为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可见,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光能)。图甲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光能(或太阳能)。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甲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
(3)图甲中包含4条食物链:植物→鼠→蛇→鹰,植物→鼠→鹰,植物→昆虫→鸟→鹰,植物→羊→狼。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所以,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遭到有毒物质的污染,蛇和鹰相比,体内有毒物质较多的是营养级更高的鹰。
(4)图乙是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乙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c、d、a、b,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c→d→a→b。与食物链“植物→鼠→蛇→鹰”对比可知,a表示图甲中的蛇。
17.答案:(1)非生物部分;分解者
(2)植物→兔→猫头鹰(或植物→鼠→猫头鹰);竞争
(3)猫头鹰
(4)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解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图中植物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因此,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了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食物链反映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应包含分解者。图中的食物链有:植物→兔→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有4条,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兔→猫头鹰或植物→鼠→猫头鹰。兔和蝗虫相互争夺食物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
(3)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猫头鹰。因此,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该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猫头鹰。
(4)如果某种原因导致该生态系统中鼠类大量增加,由于猫头鹰、蛇与鼠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蛇、猫头鹰的数量也会随着鼠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蛇、猫头鹰的数量增加,还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
18.答案:(1)5;鹰和蛇
(2)丙→甲→乙→丁
(3)D
(4)呼吸作用
解析:(1)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图一中的鹰、蛇和狐都以鼠为食,存在竞争关系。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二中丙数量最多,即丙位于第一营养级,丁的数量最少,位于最高营养级,因此生物的是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3)图三中D代表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图一中没有呈现出来的是D分解者。
(4)图三中A代表生产者,B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C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ABC作为生物成分,时刻都在进行③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19.答案:(1)A→B→C;非生物部分
(2)464;4;太阳能
(3)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被分解者利用(答出呼吸作用、分解者即可)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即:A→B→C;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所以该生态系统在图中没有体现出来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A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由图可知A固定的能量是464.4J/(cm2·a);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3)已知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是464.4J/(cm2·a);B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62.8J/(cm2·a),所以营养级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是62.8+464.4=13.5%,传递效率低的原因除未利用外,还有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4)由图分析营养级越高,能量越低,所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
20.答案:(1)A;D
(2)①②③④
(3)A→B→C
(4)植树造林;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
解析:(1)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等原料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可见,图中[A]表示生产者,[D]表示分解者。
(2)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呼吸作用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过程。因此,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一。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图中表示呼吸作用的序号有[①②③④],分别代表ABCD生物的呼吸作用。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A是生产者、B和C是消费者,故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A→B→C。
(4)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造成的,所以减缓温室效应就必须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如: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树造林也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