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莫言作品精选
(一)莫言的艺术特色
乡土文化的深刻挖掘: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刻挖掘和反思。他以自己熟悉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为背景,通过一系列作品展现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种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描绘,使得莫言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超验的感觉主义: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超验的感知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绪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将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内心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 不修边幅的叙述语言:莫言的小说语言独特而富有张力,他常常打破常规的语言规范,使用一种“不修边幅”的叙述方式。这种语言风格虽然看似粗糙别扭,但却能够汇聚成一股蓬勃的生机和亢奋的气势,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戏剧冲突与人性探索:莫言的小说开掘了人性深处尖锐的戏剧冲突,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理性与欲望之间的激烈碰撞。这些冲突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引发了读者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莫言的小说常常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通过虚拟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乡土社会舞台,探讨人性的真相和存在的意义。他的作品不仅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更深入反思整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创新的艺术手法:莫言在小说创作中不断进行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他致力于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小说技巧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生死疲劳》等作品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以传统的故事形式与强烈的现代叙事意识进行叙事,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 总的来说,莫言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对社会和人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二)经典作品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
文/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 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 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 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棒梃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 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 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 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 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 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 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 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 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 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 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 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 烟尚未散去, 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几根 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 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 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 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 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 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 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 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 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 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
1.文中描写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
(1)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2)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选文的题目是“母亲”,作者是写爷爷与父亲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卖白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那三颗吊在墙上的白菜上,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
⑤“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筦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
⑨她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3.这篇文章里多处有省略号,请联系上下文,补全省略号里的内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此处省略的内容是:娘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把白菜卖掉了。娘没用,对不起。
B.“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此处省略的内容是:您答应好的事情,怎么能说话不算数?白菜卖了,我们过年吃什么?
C.“娘,”我哭着说:“我……”此处省略的内容是:娘,对不起,我错了。我就是气她糟蹋我们那么好的白菜,我也是鬼迷心窍想着多赚一毛钱也是好的。
D.“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此处省略的内容是: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钱都算不清楚!
4.认真阅读文章,完成填空。
事情 情感
母亲要卖白菜, 我(1) 。
(2) , 我很厌恶。
白菜被退回来, 我(3) 。
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 我很沉痛。
5.有人认为文章的①—⑤段文字太啰嗦了,应该略写,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6.文中④⑤段画线句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不被大风吹倒
莫言
①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苦难,甚至是艰难时刻。我无法告诉你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两个小故事,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和一个人。
②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③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而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幸好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当然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的经典作品,但当时的农村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我认识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辍学之后,通过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总之,在当年那种孤独穷困的环境里,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艰难时刻,也为我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④一个人,是我爷爷。
⑤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龙卷风。使劲拉车吧,孩子。”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扬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都伸不开了。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⑥那么,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胜利了。
⑦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⑧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选自人民网,有改动)
7.阅读全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艰难时刻 应对办法 最终结果
我童年辍学,孤独穷困。 (1) 我度过了艰难时刻,也为以后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2) 爷爷攥紧车把、弓着身子与狂风对抗,我死死抓住牛筋草。 大风过后,车在,人在,我们胜利了。
8.为什么作者觉得“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我们“胜利了”?
9.结合第⑤段画波浪线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体现爷爷怎样的形象特点?
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
10.请简要说说本文标题的妙处。
1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当我们面对艰难时,“不被大风吹倒”给你的启示。
阅读《童年读书》,回答各题。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 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 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感,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昏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 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鸣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 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 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12.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系列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为读《封神演义》 ;
为读《青春之歌》 ;
为读《破晓记》 ;
为读《三家巷》些到牛榧里看书被哥哥抢走。
13.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 ?
14.第④段划线句子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15.莫言在2012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示。
阅读《朗读的童年记忆》,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的童年记忆
莫言
①当牛在草地上吃草时,我便大声地背诵学过的课文,包括那篇《青蛙》,这是一件好像很励志的事。
②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其实他的腿并不短,但不知为啥得了这样一个外号。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他自小身体健壮,力气超出同龄孩子许多。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揍。我也挨过他的揍,原因好像是他向我借五分钱而我没钱借给他。
③与方快分别后,我想起好多与他有关的事:他自己给自己拔牙的事,他与人打赌吃了四十个红辣椒而赢了一包香烟的事,他在草甸子里追赶野兔子的事,他扛着一台重达三百多斤的柴油机在操场上转了两圈的事,还有这件我马上要写的与朗读有关的事。
④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穷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平心而论,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靠卖豆腐为生,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在大街上当着很多晚辈的面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不服气。我获奖后有一位记者采访他,他叫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背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写字,他也不是我的对手;摔跤?我捆着胳膊也是他倒地……”
⑤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他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小学老师里算是高学历,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⑥我当兵回乡探亲时,母亲听到我的口音里有些外来的腔调,便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不要撇腔拿调让邻亲百家笑话。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们对用普通话讲课的语文老师也是从心里鄙视的。只要他一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到那些与我们家乡话发音明显不同的字眼时,我便感到脊梁沟里阵阵冒凉气,身上的汗毛根根竖起来。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师用普通话朗读一遍之后,便让我们跟着他读——我们当然不用普通话。先是一句一句地读,然后是一段一段地读,最后是通篇朗读。我们通篇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其实也不是真打,只打到略有痛感而已。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但最后一次,方快夺过教鞭,把它在膝盖上折成两截,扔在老师的面前。我至今犹能记起老师的尴尬表情。老师出身不太好,对方快这样的赤贫子弟心怀忌惮。尽管他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挑战,但他只是蜡黄着脸说:“好!方快,看我明天怎么收拾你!”。第二天到了,老师似乎忘了这件事。他给我们上了新课,领读之后,他就让我们齐声诵读,但是他不再提着教鞭巡视了。他坐在讲台后的椅子上,埋头看一本厚厚的书,那根用胶布缠起来的教鞭静静地躺在讲台上。方快虽然不是班干部,但因为他力气大,跑得快,敢跟老师作对,所以在同学中很有威望。他折断了老师的教鞭,我们把他当英雄崇拜着,但他好像很不高兴似的,谁提这事就跟谁急。
⑦有一天中午,他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课文:
⑧“每到黄昏,池塘边上会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鸣,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⑨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这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线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⑩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一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如果不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查出有“历史问题”,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做得很好,供不应求。
我应该是方快引发的朗读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们班的同学一大半达到了这水平。与此同时,朗读也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
小学五年级,我与方快都辍了学。方快力气大,加入成年人的行列去干活,挣整劳力工分;我无奈,只好去放牛,挣半劳力的工分。与大人们在一起干活,那是相当热闹的,干活的时间不如休息的时间长,休息时讲故事、摔跤。方快有摔跤天赋,好多成年人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有一年在胶莱河水利工地上,方快打擂台,连摔十八位高手,一时“矮脚虎”名声大振。但那时我己经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去了,没能亲见盛况。放牛确实不要耗费太多体力,但寂寞难熬。
当牛在草地上吃草时,我便大声地背诵学过的课文,包括那篇《青蛙》,这是一件好像很励志的事。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6.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⑨段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
17.本文在行文过程中插叙了很多内容,请说说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18.联系上下文,请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
19.文中的老师看似懦弱,但方快在朗读方面的成功离不开老师的教育,你如何评价这位老师?
20.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自然段完全一样,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母亲勤劳能干;②母亲乐观开朗 2.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注意★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根据语句“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联系第①段“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可知,母亲在艰难的岁月里捶打野菜,体现了母亲勤劳能干的品质。
②:语句“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中,“愁容满面”与“哼唱着一支小曲”所表现的一愁一喜两种状态形成对比,写出了母亲在苦难中能寻找快乐,体现了母亲的乐观开朗。
2.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
内容上:第⑦段“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写爷爷批评我为了豆饼学狗叫;第⑧段“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 尊严地活着”写父亲与爷爷教育我做人要有尊严,这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以父亲、爷爷为代表的普通人身上的美好品质。
主旨上:联系第⑧段“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 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可知,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父亲和爷爷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母亲、父亲、爷爷的教育互为补充,揭示了文章主旨。
形象上:第⑦段“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写父亲和爷爷批评我为了豆饼学狗叫,表现了父亲爷爷有尊严、有骨气的形象,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结合第⑨段“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 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可知,无论是母亲、父亲,还是爷爷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宝贵的品质,他们都在做人方面,给我树立了榜样。
3.D 4. 难过(伤心,不舍) 老太太撕扯(挑剔)白菜 后悔(自责,愧疚) 5.不赞同。①—⑤段文字写当时“我”家的极度贫困(心疼白菜/舍不得卖掉白菜),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写“我”厌恶老太太并多算一毛钱做铺垫,衬托母亲坚强、诚信、自尊的高贵品质。 6.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母亲的无奈与坚强,母亲心疼儿子,但在极度贫穷下,只能鼓励儿子坚强
【分析】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D.“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此处省略的内容是:儿子,你不诚实,以至于我们多要了老太太的钱,我很羞愧、痛心,对你感到失望。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通读全文,“母亲下决心卖白菜”对应第①到②段,小时候家里贫困,母亲卖掉仅有的三棵白菜来维持家里的生活,第③段“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可知第一空的答案“难过(悲伤)”;
结合提示“我很厌恶”和第⑧段“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可概括出第二空:老太太撕扯(挑剔)白菜;
结合提示“白菜被退回来”和第 段“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可知我后悔(自责,愧疚)。
5.本题考查详写略写。
①—⑤段文字“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那三颗吊在墙上的白菜上,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去找个篓子来吧”“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写当时“我”家的极度贫困,仅有三棵白菜,如今妈妈还要卖掉,这样过年家里就没有东西可吃了。我心里舍不得卖掉白菜,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写“我”厌恶撕扯白菜的老太太并多算一毛钱做铺垫,衬托母亲坚强、诚信、自尊的高贵品质。所以不赞同略写。
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
文中④⑤段画线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是神态描写,“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是语言描写,在那个贫穷、饥饿、苦难的年代里,母亲对家庭的贫困、窘迫虽然也感到无奈与痛苦,但她仍然想办法,即卖掉仅有的三棵白菜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在“我”舍不得卖而流泪时,母亲没有哭泣,帮儿子擦掉眼泪。表现出母亲的无奈与坚强。
7.(1)用《新华字典》认识汉字、学习知识。(2)爷爷和“我”割草回来时遇到龙卷风。 8.在与风的搏斗中,我们虽然只剩下一棵草,但我们没有倒退,这棵草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的希望,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9.“脊背绷得像一张弓”,把爷爷的脊背比作“一张弓”,生动形象地写出爷爷与风努力抗争不躲避、不后退的景象(或:“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写出风给爷爷带来的伤害),表现出爷爷不抛弃不放弃,心怀希望的坚强形象。 10.①“不被大风吹倒”巧妙的使用了双关的修辞。“大风”既是指故事中爷爷面对的大风,也是喻指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困难;②“不被大风吹倒”是指本文“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奋勇向前”主题的最好概括;③标题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1.示例:我们的人生并不都是坦途,当我们面对艰难的时候,应该坦然面对它,克服它,把它看作人生路上的一次历练,一次成长的机会。
★注意★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由第③自然段“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而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幸好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认识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辍学之后,通过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总之,在当年那种孤独穷困的环境里,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艰难时刻,也为我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可知,我童年辍学后孤独穷困的应对办法是:用《新华字典》认识汉字、学习知识。
第二空:由第⑤自然段“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扬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可知,“我”童年遇到的另一件事是:爷爷和“我”割草回来时遇到龙卷风。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作者在文中描述了与大风搏斗的情境,特别是在第⑤段和第⑥段中。在第⑤段中,作者描述了风势的猛烈以及他和爷爷如何努力对抗风,特别是爷爷如何“脊背绷得像一张弓”地与风对峙。在第⑥段中,作者明确提到:“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这里的“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是关键。作者强调,尽管他们失去了大部分的草,但他们没有放弃,没有退缩。这体现了一种坚持和韧性,是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此外,作者在第⑦段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说:“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这里,“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一句,强调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只要不放弃,就仍有希望,就有可能找到新的出路和收获。
综上所述,作者觉得“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我们“胜利了”,是因为我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保持了坚韧和勇气,并因此在失望和绝望中找到了希望,重新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9.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和人物形象。
首先,句子“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中,“脊背绷得像一张弓”这一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爷爷在面对狂风时,脊背紧绷如弓的紧张状态。这种紧绷的状态,不仅表现了爷爷与风抗争的决心和力度,也凸显了他不躲避、不后退的坚韧性格。
接着,句子还描述了“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的情景。这些描述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爷爷形象的感知。双腿的颤抖,显示了风的力量之大,同时也反映出爷爷在巨大风力面前的坚持和毅力。而小褂子被风撕破的情景,则直观地展现了风给爷爷带来的实际伤害。尽管如此,爷爷依然没有放弃,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段细节描写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描述,展现了爷爷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坚强形象。他不仅有着与困难抗争的决心和力度,更有着在逆境中不放弃、心怀希望的坚强品质。
10.本题考查标题的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大风”在此标题中运用了双关修辞。首先,它字面上指的是自然界中强烈的风暴,这在文章中对应着爷爷和作者面对的自然现象。其次,这个“大风”也暗指人生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是标题深层次的象征意义。这种修辞方式使得标题既具有描述性,又富含寓意,增加了标题的层次感和深度。
(2)标题“不被大风吹倒”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具体的场景(即爷爷与大风的对峙),更是在表达一种精神态度——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被困难所击倒。这种精神态度是文章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信息,而标题正是对这一主题的精准概括。
(3)标题“不被大风吹倒”采用了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它避免了传统的、平淡无奇的标题设计,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种新颖的标题设计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还使得文章在众多的文本中脱颖而出,更容易被读者记住和传播。
综上所述,本文标题“不被大风吹倒”通过双关修辞的巧妙运用、主题的精准概括以及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成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深刻传达了文章的核心信息。这使得标题成为文章的一大亮点,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线索。
11.本题考查看法和启示。这个题目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探讨“不被大风吹倒”这一观点对个人在面对艰难时刻的启示。内容简析上,首先要理解“不被大风吹倒”的深层含义,即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被困难所击倒。然后,需要将这种精神与个人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谈谈这种精神如何帮助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并努力克服困难。
示例:面对艰难时刻,“不被大风吹倒”给我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有勇气去面对,有毅力去克服。只有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在风雨中挺直腰杆,最终走向成功。这种精神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
12. 给人家拉了一上午磨。 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还耽误了喂羊。 被几十只马蜂蜇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13.怕我中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书”耽误了割草放羊。 14.“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被书吸引的程度多么强烈,简直达到了身不由己的程度,但只能“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脖子伸长得“像一只喝水的鹅”,生动写出了作者读书时的状态,被书吸引的程度之深。两个比喻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如饥似渴迷恋读书的情境,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15.莫言童年迷恋读书,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依然想方设法读了很多书,而且读书十分专心,非常投入。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辉煌。我们要像莫言那样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的成才成功奠定基础。
★注意★12.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由第②段“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可知,为了为读《封神演义》给人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有被人家监督着在磨道里看半天书的资格;由第③段“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吃瘩……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可知,为读《青春之歌》扎在草垛里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耽误了喂羊;由第⑤段“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可知,为读《破晓记》去猪窝里找,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由第①段“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可得出答案。
14.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
如“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像一只喝水的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读书时的状态,被书吸引的程度之深。然后依据比喻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我”,“被磁铁吸引”“不由自主地靠了前”刻画了作者如饥似渴迷恋读书的情景。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时,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具体作答。本文讲的是作者莫言童年读书的经历和感受,表现出他童年时的热爱读书、勤奋好学。因此,在谈启示时,应着重围绕勤奋读书、勤奋好学,坚持读书等角度来谈。
示例:莫言童年的生活环境艰苦却迷恋读书。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要有决心,要坚持读书,要有信心战胜读书中遇到困难,才能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的视野开阔,时自己的成绩取得长足的进步,让自己逐步走向成功。
16.“决一死战”是指老师会不放过方快,狠狠地惩罚一下犯了错的方快。 17.交待方快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引出老师这个人物作铺垫;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18.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方快的巨大转变后可能要迎来的美好未来。 19.这位老师理智,大度,有教学方法,能以慈爱之心对待学生,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20.做到首尾呼应,起到强调的作用;表现了朗读课文的事对我的影响大,印象深刻,侧面表现老师对普通话朗读的坚持意义重大,点明文章的中心。
★注意★16.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决一死战”指同敌人作一次你死我活的战斗,多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事的一种精神状态。联系第⑧段“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第⑨段“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可知,“决一死战”是指方快故意踢倒装着青蛙的瓦罐,青蛙争先恐后跳出来“惹了祸”,老师会不放过方快,会严惩犯了错的方快。
17.本题考查插叙。
根据具体插叙的内容来分析,第④段“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穷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平心而论,方快是很聪明的”,交待方快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虽调皮捣蛋但是聪明;联系第⑤段“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可知,为下文引出老师这一人物做了铺垫;
联系第⑥段“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但最后一次,方快夺过教鞭,把它在膝盖上折成两截,扔在老师的面前”,第⑨段“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可知,方快折断老师的教鞭,踢倒装青蛙的瓦罐,突出方快喜欢调皮捣蛋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联系第 段“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可知,为方快的转变埋下伏笔,升华文章主旨。
18.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联系第 段“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可知,方快转变大,成为学习委员,老师的骄傲,将起的未来比作“撒满花瓣的道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方快巨大转变后未来可期,可能要迎来的美好未来。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⑥段“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但最后一次,方快夺过教鞭,把它在膝盖上折成两截,扔在老师的面前。我至今犹能记起老师的尴尬表情。老师出身不太好,对方快这样的赤贫子弟心怀忌惮。尽管他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挑战,但他只是蜡黄着脸说:‘好!方快,看我明天怎么收拾你!’。第二天到了,老师似乎忘了这件事。他给我们上了新课”可知,方快折断老师的教鞭,老师虽然嘴上说会收拾方快,但是第二天却不提及这件事,假装忘记,能以慈爱之心对待学生,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表现了老师理智,大度,不斤斤计较;
根据第⑦段“有一天中午,他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青蛙》”可知,因为要讲《青蛙》这篇文章,所以老师带我们去捉青蛙,可见老师有教学方法。
2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首段与结尾段均是“当牛在草地上吃草时,我便大声地背诵学过的课文,包括那篇《青蛙》,这是一件好像很励志的事”,首尾呼应,反复说放牛的时候背诵课文,突出强调该事对我的影响大,印象深刻;联系第⑤段“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第⑥段“不要撇腔拿调让邻亲百家笑话。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们对用普通话讲课的语文老师也是从心里鄙视的。只要他一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到那些与我们家乡话发音明显不同的字眼时,我便感到脊梁沟里阵阵冒凉气,身上的汗毛根根竖起来。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可知,首尾段内容侧面表现老师对普通话朗读的坚持意义重大,点明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