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贾平凹作品精选
(一)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贾平凹,本名贾李平,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贾平凹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在思想层面上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写作特色: 语言风格: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文笔纯朴厚实。他的作品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点滴细节,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题材选择:贾平凹的作品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农民和城市边缘人群。他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展示了这些群体在社会转型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叙事手法:他的小说结构通常较为松散,不拘泥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的原生态,也更具有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文化内涵:贾平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了大量的民俗、历史和文化元素。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使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价值。
(二)经典作品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燕子
贾平凹
①不见了燕子,已是七八年的光景;我常常在城里觅寻,但每每却都失望了。商场的大厅里它自然不肯去的,那高达十几层的楼顶上,我爬上去了,也不曾见它的巢儿筑着,我也专意到公园过了一次,那水光山色里,也没它的足迹。啊,可亲的燕子,难道你是在地球上灭绝了吗,还是不肯到这大城市里来;这么苦着我,使我夜夜梦着你的倩影和呢喃的低吟,而哀愁儿不能自已!
②记得在乡里的时候,天一暖和,它就来了,住在我家低低的草屋的梁上,一直到天气变冷的深秋了,才要离去。它是穿着一件黑外衣的,总是把头裹得严严,似乎是一个寡妇,整日呢呢喃喃,一副懦弱而固执的模样。我刚刚会爬,光着屁股在土窝里滚,尿下了,又用手去和泥玩。后来,稍稍大点,就去放牛;我摘过草莓子吃,也趴在河里喝水,也坐在阳坡上捉虱,甚至跟着奶奶,一块去山坡上的庙中烧香磕头呢。可走到哪里,燕子总陪伴了我,它是懂得我们的,常常只要学着一声呢喃的叫声。它就会飞到我们手掌上来呢。
③在我的童年幼年里,饲养过猫儿狗儿,但猫儿容易背叛,狗儿又多恶事,唯有燕子是最好的了。在这四山之间的地方,它给了我乐趣,也给了我得意。我年年盼着它来,它果然也就来了。一直过了好多年,它还是它的老样儿,年年还记着这么个草屋呢。
④我长成大人了,从乡里到大城市里求学,我却深深地羞愧起儿时的愚昧,时常想起来,就感到脸红。那时,我觉得故乡贫困落后,一心想逃离,离得越远越好。想想我家的燕子,这么多年来始终不离不弃,一到春天就如约而至。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到老家了,燕子,它还住在我家的木梁上吗,它还在说着那些永不改音的古老的话吗?
⑤终有一日,市里开会,会址是一座七层楼的大会议室,摆设十分讲究。我靠近那面一人多高的玻璃窗前,正听着报告,突然有了一片呢呢喃喃的叫声;神经立即触动了。举头看时,那窗外的半空,灰白色里,翻动着无数的黑点。啊,燕子,是我可亲的燕子!它竟到城市里来了,来的又是那么的多!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无处不去的;往日我怨恨它的不来,原来是我的少见多怪了!
⑥燕子越来越多了,组成了一个燕子阵,使夕阳晚照的天,也不明朗起来。但是,却没有一只是冲着这座七层楼来的。我探出头看去,四面都是高楼大厦,燕子盘旋成一团,全是绕着右侧的座并不高大的鼓楼飞的,在那鼓楼的顶上,檐下,栏里,阶内,出出进进,鸣叫不已。
⑦这竟使我疑惑不解了。会议刚一休息,我就走到凉台上,想:鼓楼并不高大,也不艳丽,因年久失修,梁上已没了雕,栋上也没了画,连那临风叮当的挂铃也没有了,那有什么可吸引的呢?
⑧“它为什么不到四周的高楼大厦上来?”我纳闷地自言自语。
⑨“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旁边有人说。
⑩“现代化的为什么它就不来?”我依旧疑惑不解。
“它是留恋古老的。”它好像懂得挺多,我能理解,但是总是觉得有很多不可思议。我不大理会,便嘬起嘴来,作弄出儿时学会的燕鸣声,但它们纷纷从我身边飞过,却没有一只落下来,尽趋着鼓楼而去了。
“咳,”我长叹了一口气,“它们把我也忘了。”
“是你忘了你。
是的,是我忘了我了,我再不是那么个流着黄涕的孩子了,我长成大人,我有了知识,它认得的只是过去的我!但我自豪,我得意,我终究不是往日的我了。可它,我的燕子,面对这现代化的建筑,无动于衷,疯狂儿恋着鼓楼,是因为只有这一处鼓楼,才是它们有情物,它们呢呢喃喃,只有将这永世不变的语言说给鼓楼,控诉、抗议这么大个城市里,再没有了它们的去处吗?
啊,燕子,我不禁悲伤起来了:时至今日,还这么固执,这么偏见,不肯落脚在新的建筑,硬要向腐朽欲倾的鼓楼飞去,那么,城市将永远不会是你的天地了,现代建筑愈来愈多,你不是便要真的消亡了吗?咳,我该怎么说呢,我可怜的燕子,我可悲的燕子!
在我的童年里,依然有着每年都来梁下筑巢的燕子,如今他们依然还会去吗,我也不得而知,我已有多年没有见过故乡的春天,我的燕子们,也是多年不见了。我也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在某个角落遇到它们吗,不得而知,却又盼望着一次偶遇。
1.文章第②和第 自然段都提到了“固执”,下列对这个词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中的“固执”一词描写的是燕子的外貌,燕子的外在形态和模样始终不变。
B.第②自然段“固执”一词表现出燕子模样的不讨喜,不可爱。
C.第 自然段的“固执”是指燕子在新形势下依然倔强地选择在腐朽欲倾的鼓楼飞翔繁衍这样朴素的生活方式,而不愿在新的建筑中筑巢生息。
D.第 自然段的“固执”属于褒词贬用,表达出作者对它们悲惨生活状况的怜惜。
2.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情节发展和我的情感变化顺序,填空。
在城里久不见燕子,我哀愁不已→① , →开会时见到燕子,我十分惊喜→② , →听了旁人的解释,我不禁感到悲伤
3.第②③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4.对于燕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学性文本,完成问题。
夜在云观台
贾平凹
①我从学校毕业,莽撞撞入了社会,经了好多世事,心便怏恹起来,只一心恋那山水。听得山阳县鲁羊河有一处胜地,便借着休假日期,一路寻着逍遥去了。
②到了鲁羊河,我逆河而上,端端的往前走,进入了一片林子,时有风吹过,瑟瑟作响,犹如音乐从天而降。眼见天色晚下来,心想有胜地必有人家,便信步走去觅宿。
③林子过去,便见一座石山梁,山梁赤裸,不长一棵树,也没一片草皮,沿山梁脊背凿着一带石阶。阶宽六寸,,刚好放下脚面,阶距却一尺,步登一阶有余,跨两阶不足,需是款款慢上,不敢回头下看。这么上不到一半,便气喘吁吁,害怕得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④好不容易登到最后一阶,前面竟是一大潭渊。潭上一架大拱桥,走上桥去,立即看见水里有了黑影,愈往上走,那黑影愈拉得长,风动波起,那桥那人就在潭底晃动,自觉脚下的桥面也在动了,我大惊失色。
⑤慌忙跑过拱桥,随一条小路往前去,突见一座大坝,尽是大块青石砌起,两边又是杨柳青竹,只有风声竹声树声。我站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悔不该一个人到了这里!
⑥奔来拐去,终于发现了一点光亮,跑近一看,才发现是一处院落,门掩着,后屋的台阶上,一老者在灯下剖鱼。
⑦“老伯!”我站在他的面前问,“这是什么地方?”
⑧老者抬头看看,大声说:“云观台啊!”
⑨一问一答中,总算弄明白,原来这里是云观台水库,五年前建成,守库人一共四个,有三个今早到县上办事去了,留下老者看守。老者安顿我住下,又沏了一壶茶,说:“这是山上产的雀舌茶,煮的是这水库的水,尝尝,味儿不错呢。喝完,好生睡吧。明日尝尝我们水库里的鱼。”
⑩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干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琐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又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合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
我没了睡意,挑帘儿出来,夸这地方绝妙,恨不能长住这里,看雾聚雾散,观花开花落,浪迹山水,乐得悠悠。老者先是含笑,再是不语,末了狐疑起来说:“照你这等心绪,这山水也会使你厌烦的哩!”
“哪里,住在这里,就不开会了。”
“还有什么好处?”
“起码不多和人打交道吧。”
老者突然呵呵大笑起来:“年轻人,你要知道,人是合群的,是鱼就应该到海里去,是虎就应该到林里去,要不,虎也要成了犬呢!”
老者端了灯,进房里去,又说道:“去看看大坝里的水吧,上百万个立方的水,静得落个树叶也能听见。可水蓄在这里,为的就是流下山去,水都恋着山下的田地庄稼,更何况人呢?你要寻什么,又要想摆脱些什么,你走到哪儿,不是脚下都带着影子吗?你走了一路,哪一夜月亮不相随着你吗?”
我蓦然有些醒悟了,刹那间感觉到了我的幼稚、我的浅薄、我的可笑。我真想走过去握住老者的手,叫他一声“老师”,脚下却挪不开来,一股热辣辣的东西涌上脸面,只见那身后的竹帘影儿,静静地垂在新月里,那老者的笑声徐徐地浮动着,悠悠远去了……
(有删改)
【绘图 理文脉】
5.学习小组梳理了本文的“所至”与“所感”,请你将空缺处补全。
【批注 品言语】
6.读全文,完成下面小绣和小湖的对话。
小绣:我认为“奔来拐去,终于发现了一点光亮,跑近一看,才发现是一处院落”一句中“终于”一词多余,应该删去。
小湖:我觉得这里的“终于”一词用得好,应该保留。因为
7.小绣觉得下面这句话写得好,但说不出好在何处。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帮他完成批注。
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
批注:
【关联 析写法】
8.学习小组就文章的写作手法展开讨论,请你帮小湖回答问题。
小绣:课外所读,可与课内关联;今人文章,可与古人相通。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总让我想起《小石潭记》:柳宗元被贬永州外出散心,偶然发现小石潭,本以为能够尽兴离开,却因为小石潭环境凄清,触发了内心被贬的凄苦之感,最后只得落寞离去。
小湖:是啊,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在本文中: (仿照小绣对《小石潭记》解读的语句作答)
小绣:你我所见略同,就请你举例说说这种写法在《夜在云观台》一文中的体现吧。
小湖:
【践行 悟内涵】
9.文章结尾写道:“我蓦然有些醒悟了,刹那间感觉到了我的幼稚、我的浅薄、我的可笑。”请分享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洼地一夜
①我不敢忘记大洼地的一夜。
②那是一个冬天,我跟着老于去打猎,一直到了秦岭深处。不能赶回去,我们便决定到山沟里的树林子去寻些干柴,要在梁畔里取暖过夜了。这当儿,月亮已经上来,雪地上一片白亮,我们一直向林子里走,来到了一块大洼地里。
③大洼地的雪比山梁上厚多了,脚踩下去,就没了腿肚,走起来很是艰难。秋天的枯草全倒伏着,偶尔有一撮两撮露出还绣着白毛穗的茎尖,但冰得坚硬,一撞就脆折了。一切树木,几乎都是一搂粗的、两搂粗的百年物,叶已落尽,枝丫如爪一样扭曲,每一截曲处,每一个疤上,都驻着落雪,月光下黑森森地亮着点点白光,像怪兽的眼。枯朽的原木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一半被雪埋着,一半斜仄着,满身的木耳和苔叶,茸茸地像长了毛似的。我们站在一棵枯了半边的古木下,不知道这洼地到底多么大,秃树过去,是一片黑黝黝的松柏,呈现着一个挨一个三角形状的小山模样,后边便是一片灰色,再后去,全然一个白色,什么也无法分辨了。
④我们小心翼翼地站了一会儿,一时觉得身骨瘦起来,而且特别冷;赶忙就低头寻着干柴。干柴倒容易找,只要拖出一截枯木来,立即就能扳下一堆干枝,雪虽然在埋着,却干得很脆,发出“嘎喇喇”响声。很快集起一个大堆,我们拼足了全部力气,每人扛起了一大捆。站起来,小腿就哗哗地颤,扶定一棵树往上看,望不见树顶,我第一次感到我们太渺小了,简直像一片树叶。低头看洼地这么多干柴,我们尽一切力量,而充其量不过拿走微不足道的一点儿,又觉得像蚂蚁在粮仓里拖走一粒小米一样可怜。
⑤我们开始向前挪步,便发现什么路也没有,也看不见任何走过的痕迹;一切都静下来,像死了一般可怕。这是一块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地方吗?难道我们的突然到来,不速之客使这个世界惊讶了?但我们立即恐惧起来,觉得正是这种寂静是有着什么目光在盯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同时便听到了自己的呼吸声和每一脚起落的沙沙声。
⑥霎时间我们全慌了,扛了柴捆急急往出口奔走。但糟糕的事发生了!我们一时竟不知了归路,从一棵树下蹚雪到另一棵树下,又到另一个树下……跌了几跤,转来拐去,约莫半个小时过去了,最后发觉又转到刚才转到的树下。老于划亮了火柴,我们就靠在一起,划掉一根,又划掉一根,十几根火柴划完了,我们冷静下来,终于看清来时的那棵枯了半边的古木,才手拉手从那里爬上山梁了。
⑦回到梁畔,再不觉得冷,只感到离奇。老于说,这是精神作用,划了火柴,是自己给自己壮了胆的。
⑧“大自然于人是多么不可知啊!”我说。
⑨老于却叫起妙来:“知道了大自然于人不可知,正是我们从此可知大自然了。”
⑩“啊,神秘的大自然!”
“不,神秘的应该是人,我们的脚印不是留在那里了吗?”
(选自散文集《万物有灵》,作者贾平凹,有删改)
10.请根据“我们的行踪”,补全表现“我”当时情绪变化的词句。
我们的行踪 来到一块大洼地里 站在枯了半边的古木下 寻干柴途中扶定一棵树往上看 向前挪步踏上归途 回到梁畔 表现情绪变化的词句 阴森可怖 特别冷 起先恐惧、慌张,继而冷静
1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切树木,几乎都是一搂粗的、两搂粗的百年物,叶已落尽,枝丫如爪一样扭曲,每一截曲处,每一个疤上,都驻着落雪,月光下黑森森地亮着点点白光,像怪兽的眼。
12.认真阅读并思考选文,结合小贴士,说一说为什么“神秘的是人”?
小贴士 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句:“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1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和猎手为采集一捆干柴迷了路,靠划火柴保持清醒,最后放弃干柴走出了迷津。
B.文中主要写人物行踪而不是“游踪”,主要是描写景色和表达对“自然与人”的感悟。
C.文章描绘了神秘、人迹罕至的大洼地,它令人感到阴森可怖、恐惧慌张甚至离奇。
D.本文通过远观、近察、平视等角度描写了大洼地的景象,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敲门
贾平凹
①人问我最怕什么?回答:敲门声。在这个城里我搬动了五次家,每次就那么一室一厅或两室一厅的单元,门终日都被敲打如鼓。每个春节,我去郊县的集市上买门神,将秦琼敬德左右贴了,二位英雄能挡得住鬼,却拦不住人的,来人的敲打竟也将秦琼的铠甲敲烂。敲门者一般有规律,先几下文明礼貌,等不开门,节奏就紧起来,越敲越重,似乎不耐烦了,以至于最后“咚”地用脚一踢。如今的来访者,谦恭是要你满足他的要求,若不得意,就是传圣旨的宦官或是有搜查令的警察了。可怜做我家门的木头的那棵树,前世是小媳妇,还是公堂前的受挞人,罪孽深重。
②我曾经是有敲声就开门的,一边从书房跑出来,一边喊:来了来了!来的却都是莫名其妙的角色,几乎干什么的都有,而一律是来为难我的事,我便没完没了地陪他们,我感觉我的头发就这么一根根地白了。以后,没有预约的我坚决不开门,但敲打声使我无法读书和写作,只有等待着他们走开。贼也是这么敲门的,敲过没有反应就要撬门而入,但我是不怕贼的,贼要偷钱财,我没钱财,贼是不偷时间的,而来偷我时间的人却锲而不舍,连续敲打,我便由极度的反感转为欣赏:看你能敲多久!门终于是不敲了。可过了一会儿,敲声又起,才知敲者并没有走,他的停歇或许是敲累了,或许以为我刚才在睡觉或上厕所,为此敲敲停停,停停敲敲,相信我在家中,非敲开不可。我只有在家不敢作声,越是不敢作声,喉咙越发痒想咳嗽,小便也憋起来,我恨我成了一名逃犯。
③狡兔三窟,我想,我还不如只兔子。这么大的城里,广厦千万间,怎么就没有一个别处的秘密房子,让我安静睡一觉和读书写作呢?我当然不敢奢想有深宅大院,有门子在前可以挡驾,有那么一小间放张桌子和小床即可,但我不能。以至于我在任何地方去上厕所,都设想有这么个地方,把蹲坑填了,封了天窗,也蛮好嘛。我的房间从来是一室一厅或二室一厅,前无院子,后无后门,什么人寻我,都是瓮中捉鳖。
④事实是,我并不是个不需要朋友的人,读书写作之余,我也要约三朋四友来喝酒呀,谈天呀,博弈搓麻将。但往往是想念的朋友不来,来的都是不想见的人。我曾坚持不开门,挡住了几次我的从老家来的亲戚,他们是忙人,敲几下以为我不在家就走了,过后令我捶胸顿足。我挡不住的是那些要我写条幅去送客的人,是那些有什么堂会让我去捧场的人,或是他们什么事也没有,顺脚过来要解闷的,他们有的是闲工夫,上午来敲不开门,下午又来敲,今日敲不开明日再来敲,或许就蹲在门外和楼下。他们是猎人,守在那里须等小兽出来。
⑤明代的陈继儒说过:闭户即是深山,闭户哪里又能是深山呢?
⑥或说,那是你红火啊。可我并不红火,红火能住这么小的房子吗?如果我是官人家,客来又有重礼,所求之事谈完即走,走时还得说:不打扰了,您老辛苦,需要休息。找我的双手空空,只吸我的烟,喝我的茶。如果我是歌星影星,从事的就是热闹工作,可我热闹了能写出什么文章?又是读陈继儒的小品,陈先生恐怕在世时也多受骚扰,曾想去做隐者,但他说:“隐者多躬耕,余筋骨薄,一不能;多弋钓,余禁杀,二不能;多有二顷田,八百桑,余贫瘠,三不能;多酌水带素,余不耐苦饥,四不能。”我同陈继儒一样,我可能者,也是“唯独处淡饭著述而已”。但淡饭几十年一贯,著述也只是为了生计和爱好,独处竟如此不能啊!想想从事写作以来,过几年就受冲击,时时备受诽谤,命运之门常被敲打,灵魂何时有过安妥?而家居之门也被这般敲打不绝,真是声声惊心。小儿发愿,愿明月长圆,终日如昼,我却盼永远是在夜里,夜里又要落雪下雨,使门永不被敲打。
(选自贾平凹散文集《自在独行》,有删改)
14.读散文要发现“联结”之处。叙事散文“事”之发展与“情”之变化往往是有联结的,请按提示梳理与探究。
对敲门人的称呼 敲门人的行为 “我”的心理
① 不耐烦地拿门出气 苦恼、无奈
偷走“我”时间的贼 ② 反感、对抗
蹲守的猎人 一直蹲守门下和楼下 ③
通过梳理可知:敲门人的恶行一直在持续,“我”被骚扰的心理④ 。
15.读散文要揣摩“反常”之处。请按提示分析下列句子。
(1)而来偷我时间的人却锲而不舍,连续敲打,我便由极度的反感转为欣赏:看你能敲多久!(不再反感却反而欣赏,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2)可怜做我家门的木头的那棵树,前世是小媳妇,还是公堂前的受挞人,罪孽深重。(不可怜自己,反而可怜做我家门的那棵树,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16.文章开篇即说“我”最怕的是敲门声,请结合全文说说“我”害怕敲门声的原因。
17.读散文要探究“重复”之处。文中两次引用明代陈继儒关于隐逸的话,是否显得赘余?为什么?
18.贾平凹谈散文写作时说:“必须有自己的发现、识见,哪怕一点点发现、识见,但必须是自己的。”请在文中找出“我”对敲门的独到发现或识见,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风 雨
贾平凹
①树林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忽的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②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③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④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⑤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忽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⑥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⑦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⑧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19.文章借助典型的景物描写,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生动的展现了狂风暴雨中种种事物的情态。①—⑦段可以分为七幅图。依次是:①《树林鼓陷图》②《垂柳聚散图》③《女孩救羊图》④《葡萄蔓蜷缩图》⑤《 》⑥《 》⑦《池水凸起图》。
20.结合语境,谈谈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1)树林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
21.本文是描写风雨的,却通篇不着一个风字,一个雨字,作者是怎样描写风雨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2.下列对选文描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对柳条的描写注重写其在风中的变化,将无生命的柳条写得生动传神。
B.对出门找羊的小女孩的描写,其“红衫”从色彩上更具视觉冲击力,“锐声叫唤”更是以听觉来渲染狂风的肆虐而不可阻挡。
C.对葡萄蔓的描写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并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葡萄蔓被狂风剥离大树的情形,展现了狂风的威力。
D.面对狂风,苍蝇大量聚集在电线上做着荡秋千的游戏。
2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表达的主题。
参考答案:
1.B 2. 燕子陪伴着童年时期的“我” 也带给“我”很多乐趣 “我”在开会时看到燕子去鼓楼栖息 而不是去新建的高楼 3.属于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交代了“我”对燕子的情感。呼应前文到城里后看不到燕子的“哀愁”和后文又看到燕子的欣喜。 4.文章通过描写作者与燕子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对时光一去不返的惋惜,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代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
★注意★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②段“可走到哪里,燕子总陪伴了我,它是懂得我们的,常常只要学着一声呢喃的叫声。它就会飞到我们手掌上来呢”可知,作者并未表现出对燕子模样的不喜欢;
故选B。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二空,结合③段“在我的童年幼年里,饲养过猫儿狗儿,但猫儿容易背叛,狗儿又多恶事,唯有燕子是最好的了。在这四山之间的地方,它给了我乐趣,也给了我得意。我年年盼着它来,它果然也就来了。一直过了好多年,它还是它的老样儿,年年还记着这么个草屋呢”概括可得:燕子陪伴着童年时期的“我” ,也带给“我”很多乐趣。
第三、四空,⑥段“燕子越来越多了,组成了一个燕子阵,使夕阳晚照的天,也不明朗起来。但是,却没有一只是冲着这座七层楼来的。我探出头看去,四面都是高楼大厦,燕子盘旋成一团,全是绕着右侧的座并不高大的鼓楼飞的,在那鼓楼的顶上,檐下,栏里,阶内,出出进进,鸣叫不已”概括可得:“我”在开会时看到燕子去鼓楼栖息,而不是去新建的高楼。
3.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结合第②段“记得在乡里的时候”和第③段“在我的童年幼年里”可知,这两段的内容是作者的回忆,属于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结合②段“可走到哪里,燕子总陪伴了我,它是懂得我们的,常常只要学着一声呢喃的叫声。它就会飞到我们手掌上来呢。唯有燕子是最好的了。在这四山之间的地方,它给了我乐趣,也给了我得意。我年年盼着它来,它果然也就来了。一直过了好多年,它还是它的老样儿,年年还记着这么个草屋呢”可知,此处的插叙交代了“我”对燕子难舍难分的依恋情感,与前文到城里后看不到燕子的“哀愁”和后文又看到燕子的欣喜等内容相呼应,令文章结构紧凑。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主旨。
结合 段“啊,燕子,我不禁悲伤起来了:时至今日,还这么固执,这么偏见,不肯落脚在新的建筑,硬要向腐朽欲倾的鼓楼飞去,那么,城市将永远不会是你的天地了,现代建筑愈来愈多,你不是便要真的消亡了吗?咳,我该怎么说呢,我可怜的燕子,我可悲的燕子!”、 段“在我的童年里,依然有着每年都来梁下筑巢的燕子,如今他们依然还会去吗,我也不得而知,我已有多年没有见过故乡的春天,我的燕子们,也是多年不见了。我也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在某个角落遇到它们吗,不得而知,却又盼望着一次偶遇”等内容可以体会到作者由浅入深的感情,表达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同时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城市飞速发展引发诸多问题的思考和深切感悟。
5.①山梁上 ②桥上 ③期待 ④茫然 ⑤醒悟 6.“终于”写出“我”最终发现了一点光亮,表达了“我”发现一处院落的惊喜。 7.这一句多用短句,句式齐整,并使用排比增强语势,生动地表现出月色竹影美好,,表达了作者感受到独坐屋中的清静和受到老者款待后的愉悦之情。 8. 本文作者初入社会心情恹恹,寄情山水夜至云观台,本以为寻得清净之地,却因过于孤寂而心生恐惧,恰遇上老者点拨,蓦然醒悟。 示例:“我慌忙跑过拱桥,随那边一条小路跑去,尽是大块青石砌起,只有风声竹声树声”以声音反衬环境之静,以各种景物声音衬托作者的恐惧和茫然。 9.示例:本文写作者初入社会,因人情未至练达而心情恹恹,于是迷恋山水以逃避现实。夜游云观台时,感受到过分的清静和孤寂而心生恐惧,作者听到老者的话,蓦然醒悟认识到自己消极避世想法的幼稚、浅薄,心生自责、愧疚之情,并对老者的点拨产生敬佩和感激。心中尊对方为“老师”。作者以自己心理活动的变化,告诉读者:应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将聪明才智投入到社会大发展中,自觉树立远大理想,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才是正确的人生方向。
★注意★5.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信息。
(1)根据第③段“沿山梁脊背凿着一带石阶”“害怕得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可概括“所至”为:石阶上。
(2)根据第④段“走上桥去”“我大惊失色,立在桥上”,可概括“所至”为:桥上。
(3)根据第②段“进入了一片林子”“心想有胜地必有人家”,可概括“所感”为:期待。
(4)根据第⑤段“突见一座大坝”“我站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可概括“所感”为:茫然。
(5)根据第⑥段“才发现是一处院落”、第 段“我蓦然有些醒悟了,刹那间感觉到了我的幼稚、我的浅薄、我的可笑”,可概括“所感”为:醒悟。
6.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
第⑥段“奔来拐去,终于发现了一点光亮”,“终于”意思是“总算是”,表现最终结果。根据上段中“突见一座大坝,尽是大块青石砌起,两边又是杨柳青竹,只有风声竹声树声。我站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悔不该一个人到了这里”,可知“我”找不到路径,以为走入绝路,心慌意乱,只好奔来拐去,最终发现了一点光亮,表明此处有人家,此时不由地惊喜万分。“终于”表现出“我”最终找到人家时的惊喜之情。
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此题可从句式和修辞角度着手。
第⑩段画线句写院中树影,“斑斑驳驳,一时错乱”“干的扶疏,叶的迷离”使用短句,句式整齐。“有深,有浅,有明,有暗”运用排比修辞,增强语势。这些语句都表现出月色下竹影之美,表现了作者享受到清静之后的平和心态。根据第⑨段“老者安顿我住下,又沏了一壶茶”“喝完,好生睡吧。明日尝尝我们水库里的鱼”,表现了作者受到老者款待后感激、愉悦的心情。
8.本题考查写法赏析。
第一问,根据小北对《小石潭记》的解读和“你我所见略同”的对话可知,应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根据本文内容,仿照小北对《小石潭记》解读的语句作答。
根据第①段“我从学校毕业,莽撞撞入了社会,经了好多世事,心便怏恹起来,只一心恋那山水、第③④⑤段中“害怕得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我大惊失色”“我站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悔不该一个人到了这里”、第 段“我蓦然有些醒悟了,刹那间感觉到了我的幼稚、我的浅薄、我的可笑”,可知“我”初入社会屡屡受挫,心情恹恹,于是寄情山水,结合一夜误闯入云观台,却因这里过于孤寂清冷而心生恐惧,最终在一老者的院子里受了老者的开导,终于蓦然醒悟。
第二问。根据“举例说说这种写法在《夜在云观台》一文中的体现”,即本文中“情景交融”的句子进行举例即可。
如:第⑩段中“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琐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又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合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以月夜的空明,反衬了人物庆幸、平和的心理。
9.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根据“我的幼稚、我的浅薄、我的可笑”分析,这是作者的自我反思,作者初入社会,因人情未至练达而心情恹恹,于是迷恋山水以逃避现实。夜游云观台时,感受到过分的清静和孤寂而心生恐惧,老者的话使作者改变了原有的避世情绪蓦然有所醒悟。结合“人是合群的,是热闹的,是鱼就应该到海里去,是虎就应该到林里去”“可水蓄在这里,为的就是流下山去,水都恋着山下的田地庄稼更何况人呢”等语句可知,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应积极投身社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可据此进一步联系学生实际作答。
10. 示例:深感渺小、可怜 不觉得冷、感到离奇 11.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了初见大洼地的景象:凄寒幽森(阴森可怖)也表现了作者恐惧(害怕)的心理。 12.示例:“我们”在深夜打猎来到秦岭深处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大洼地”中,体验到自然的神秘、死静,在恐惧中迷了路,深感人类自身的渺小,但最终冷静下来,找到了归路,手拉手走出了这神秘的“大洼地”。此次经历让老于认识到人类身上有远比动物强大的神秘力量,人类有一种能克服自身弱点,直面自然挑战并且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与精神,在危急时刻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所以神秘的是人。 13.D
★注意★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概括。
第一空:第④段:“我们站在一棵枯了半边的古木下,不知道这洼地到底多么大,秃树过去,是一片黑黝黝的松柏,呈现着一个挨一个三角形状的小山模样,后边便是一片灰色,再后去,全然一个白色,什么也无法分辨了。我们站在一棵枯了半边的古木下,不知道这洼地到底多么大,秃树过去,是一片黑黝黝的松柏,呈现着一个挨一个三角形状的小山模样,后边便是一片灰色,再后去,全然一个白色,什么也无法分辨了。低头看洼地这么多干柴,我们尽一切力量,而充其量不过拿走微不足道的一点儿,又觉得像蚂蚁在粮仓里拖走一粒小米一样可怜”,这里通过对大洼地广阔和自身力量渺小的对比描述,“我”深感渺小、可怜。由此可概括为:深感渺小、可怜。
第二空:第⑦段“回到梁畔,再不觉得冷,只感到离奇。” 回到梁畔时,“我”不觉得冷、感到离奇。由此可概括为:不觉得冷、感到离奇。
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第③段“一切树木,几乎都是一搂粗的、两搂粗的百年物,叶已落尽,枝丫如爪一样扭曲,每一截曲处,每一个疤上,都驻着落雪,月光下黑森森地亮着点点白光,像怪兽的眼”,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描绘了树木的粗细、枝叶的形态以及落雪的位置,“一搂粗的、两搂粗的百年物”“叶已落尽”“枝丫如爪一样扭曲”,突出了树木的古老和沧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木枝丫上落雪处亮着的点点白光比作“怪兽的眼”,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大洼地在夜晚月光下阴森恐怖的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惊悚的感觉。通过对树木的描写,渲染了大洼地环境的幽静和神秘,烘托了“我”和老于在这样环境中的紧张、害怕的心情。
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⑤段“我们开始向前挪步,便发现什么路也没有,也看不见任何走过的痕迹;一切都静下来,像死了一般可怕。这是一块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地方吗?难道我们的突然到来,不速之客使这个世界惊讶了?但我们立即恐惧起来”可知,“我们”在深夜打猎来到秦岭深处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大洼地中,体验到自然的神秘、死静,在恐惧中迷了路,深感人类自身的渺小。
结合第⑥段“老于划亮了火柴,我们就靠在一起,划掉一根,又划掉一根,十几根火柴划完了,我们冷静下来,终于看清来时的那棵枯了半边的古木,才手拉手从那里爬上山梁了”可知,“我们”最终冷静下来,找到了归路,手拉手走出了这神秘的“大洼地”。
结合第⑦段“回到梁畔,再不觉得冷,只感到离奇。老于说,这是精神作用,划了火柴,是自己给自己壮了胆的”,第⑨段“知道了大自然于人不可知,正是我们从此可知大自然了”和第 段“神秘的应该是人,我们的脚印不是留在那里了吗”可知,此次经历让老于认识到人类身上有远比动物强大的神秘力量,人类有一种能克服自身弱点,直面自然挑战并且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与精神,在危急时刻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据此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D.文章主要描写行踪、情感变化和思考感悟,景物描写不是主要内容,但行踪是不断变化的,所见景物也在变化,所以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故选D。
14. 传圣旨的宦官或有搜查令的警察; 锲而不舍地连续打门 害怕、恐惧 程度逐步加深(加重,放大等) 15.(1)面对锲而不舍的敲门,“我”开始极度反感、厌烦、憎恶、痛苦,当无力改变现实,“我”选择与之抗衡、苦中作乐、在吵闹中坚持写作,最终为自己战胜了敲门人而感到快乐(或感到安慰,或得到解放,或讽刺敲门者)。
(2)意在表明:门是无辜的,要承受来访者粗暴的敲打,而“我”更加可怜,写作时会不断地面临骚扰,以此控诉来访者的野蛮无礼,引发读者同情。侧面烘托,表现出我的不满。 16.①有些来访者敲门不耐烦、没礼貌,让人感到厌烦;②有些来访者不是“我”真正想见的人,让人心生抵触;③害怕来访者耽搁自己读书写作的时间;④有些来访者不进门誓不罢休,给“我”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17.两次引用陈继儒的话,强调隐身红尘的困难重重,突出“我”最终接受房门常被敲打,命运常被捶打的酸楚、无奈,表达了渴求精神安宁的主旨。 18.示例:曾经有敲门声,“我”就去开门,读书写作深受其扰,后来无预约绝不开门,放松心情继续写作,有效对抗了敲门声。要想屏蔽外界干扰,最好的办法是沉醉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以此转移注意力。
★注意★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①段中“如今的来访者,谦恭是要你满足他的要求,若不得意,就是传圣旨的宦官或是有搜查令的警察了”可概括为:传圣旨的宦官或有搜查令的警察;
第二空,结合②段中“以后,没有预约的我坚决不开门,但敲打声使我无法读书和写作,只有等待着他们走开。贼也是这么敲门的,敲过没有反应就要撬门而入,但我是不怕贼的,贼要偷钱财,我没钱财,贼是不偷时间的,而来偷我时间的人却锲而不舍,连续敲打,我便由极度的反感转为欣赏:看你能敲多久!门终于是不敲了。可过了一会儿,敲声又起,才知敲者并没有走,他的停歇或许是敲累了,或许以为我刚才在睡觉或上厕所,为此敲敲停停,停停敲敲,相信我在家中,非敲开不可”可概括为:锲而不舍地连续打门;
第三空,结合④段中“我曾坚持不开门,挡住了几次我的从老家来的亲戚,他们是忙人,敲几下以为我不在家就走了,过后令我捶胸顿足。我挡不住的是那些要我写条幅去送客的人,是那些有什么堂会让我去捧场的人,或是他们什么事也没有,顺脚过来要解闷的,他们有的是闲工夫,上午来敲不开门,下午又来敲,今日敲不开明日再来敲,或许就蹲在门外和楼下。他们是猎人,守在那里须等小兽出来”,⑥段中“想想从事写作以来,过几年就受冲击,时时备受诽谤,命运之门常被敲打,灵魂何时有过安妥?而家居之门也被这般敲打不绝,真是声声惊心。小儿发愿,愿明月长圆,终日如昼,我却盼永远是在夜里,夜里又要落雪下雨,使门永不被敲打”可概括为害怕、恐惧。
第四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敲门人的恶行一直在持续,“我”被骚扰的心理,也由“苦恼、无奈”“反感、对抗”加重到“害怕、恐惧”,程度逐步加深。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在这个句子中,“我”对锲而不舍的敲门声的态度从极度的反感转变为欣赏,这反映了“我”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选择了一种苦中作乐、与之抗衡的心理状态。当敲门声不断响起,而“我”又无法摆脱这种干扰时,“我”开始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这种噪音,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挑战,看敲门者能敲多久。这种心理变化体现了“我”在困境中的坚持和乐观,同时也对敲门者的坚持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讽刺和戏谑。
(2)在句子“可怜做我家门的木头的那棵树,前世是小媳妇,还是公堂前的受挞人,罪孽深重”中,作者选择不直接表达自己对不断被打扰的可怜,而是转而可怜起那棵被用来制作家门的树。这种写法实际上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树的遭遇来映射出“我”所经历的痛苦和困扰。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强调了来访者的野蛮无礼,他们不仅打扰了“我”的平静生活,还无情地摧残了无辜的树木。这样的写法能够引发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我”的处境和感受。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①段中“敲门者一般有规律,先几下文明礼貌,等不开门,节奏就紧起来,越敲越重,似乎不耐烦了,以至于最后‘咚’地用脚一踢。如今的来访者,谦恭是要你满足他的要求,若不得意,就是传圣旨的宦官或是有搜查令的警察了”可概括为:有些来访者敲门不耐烦、没礼貌,让人感到厌烦;
结合④段中“事实是,我并不是个不需要朋友的人,读书写作之余,我也要约三朋四友来喝酒呀,谈天呀,博弈搓麻将。但往往是想念的朋友不来,来的都是不想见的人”可概括为:有些来访者不是“我”真正想见的人,让人心生抵触;
结合②段中“我便没完没了地陪他们,我感觉我的头发就这么一根根地白了。以后,没有预约的我坚决不开门,但敲打声使我无法读书和写作,只有等待着他们走开。贼也是这么敲门的,敲过没有反应就要撬门而入,但我是不怕贼的,贼要偷钱财,我没钱财,贼是不偷时间的,而来偷我时间的人却锲而不舍,连续敲打”可概括为:害怕来访者耽搁自己读书写作的时间;
结合④段中“事实是,我并不是个不需要朋友的人,读书写作之余,我也要约三朋四友来喝酒呀,谈天呀,博弈搓麻将。但往往是想念的朋友不来,来的都是不想见的人。我曾坚持不开门,挡住了几次我的从老家来的亲戚,他们是忙人,敲几下以为我不在家就走了,过后令我捶胸顿足。我挡不住的是那些要我写条幅去送客的人,是那些有什么堂会让我去捧场的人,或是他们什么事也没有,顺脚过来要解闷的,他们有的是闲工夫,上午来敲不开门,下午又来敲,今日敲不开明日再来敲,或许就蹲在门外和楼下。他们是猎人,守在那里须等小兽出来”可概括为:有些来访者不进门誓不罢休,给“我”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⑤⑥段内容可知,第一次引用明代陈继儒关于隐逸的话,是为了表达“我”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同时用来反衬现实中“我”的困境。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是在“我”提到自己想要有一个秘密的地方,可以安静地睡觉和读书写作之后。通过引用陈继儒的话,作者强调了独处的困难,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第二次引用陈继儒的话,是在“我”谈到自己并不红火,住着小房子,却经常受到访客的打扰之后。这里的引用再次强调了独处生活的不易,以及作者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反复强调,作者加深了读者对于他内心世界的理解,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于独处时光的珍惜。
因此,两次引用并不赘余,而是通过反复强调,突出了作者对安静独处生活的向往和现实中的无奈。这种反复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想。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首先,需要明确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出贾平凹对“敲门”这一现象的独到发现或识见,并进行简要分析。这要求我们对文中的描述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以发现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认识。接下来,在文章中仔细寻找与“敲门”相关的描述和作者的感受。特别要注意那些能够体现作者独特视角和认识的句子或段落。在找到相关信息后,分析这些信息中作者独特的发现或识见。这可能涉及到作者对于敲门现象背后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人性等方面的独到理解。在分析独到发现或识见时,要注意联系作者整体的写作风格和观点。贾平凹的散文常常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反思,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根据以上分析,构建答案。答案应该包括找到的独到发现或识见,对其的分析和解释,以及这些发现或识见如何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观点。
示例:在文中,“我”对敲门现象的独到发现或识见体现在对敲门者意图和动机的深刻洞察上。作者发现,敲门者往往带有各自的目的和期望,有些是为了寻求帮助,有些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这些敲门声不仅打乱了“我”的平静生活,更暴露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通过分析这些敲门者,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性中自私、贪婪等负面因素的批判。这种独到的发现或识见,体现了贾平凹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19. 《鸟巢滚散图》 《废纸飘忽图》 20.(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枝在风雨中飘摇的动态,形象呈现出风雨来袭的混乱场景。
(2)“飘”“斜”生动地展现了鸟儿在狂风中不能自控,任凭风雨摆弄,惊恐不安,脆弱无助的状态。这两个动词从侧面形象地表现了狂风的猛烈。(意对即可) 21.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的慢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展示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和谐的艺术画面。文中描写风雨,尽管不着风雨一字,但风雨形、声、神、韵立体的展现,生动形象无不巧妙。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 22.D 23.作家以高度概括的语言,通过描述风雨中一组组的景象来表现风之暴烈,雨之骤猛,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威,力量无比。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景物和人的不同表现,衬托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注意★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概括。
《葡萄蔓蜷缩图》对应文章第④段,由⑤段“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可概括为:鸟巢滚散图;
根据第⑥段“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几片瓦落下来”可概括为:废纸飘忽图。
2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阅读“像一块面团子”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树林比作面团,结合语境“飘忽不能固定”可知,写出了树枝在风雨中飘摇的动态,形象呈现出风雨来袭的混乱场景。
(2)从关键字词角度赏析句子。“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写鸟从树下飞下要守护被风刮落的鸟巢,结果竟然不能落地,只能在风中“飘”“斜”。鸟儿不能自主掌握动作的姿势,从侧面表现了狂风的猛烈。
2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文章写风雨中的事物,如树林,树枝,逃跑的羊,葡萄藤,电线,鸟儿,废纸,瓦片,浮萍,木屋等,通过写它们在风雨中飘摇、挣扎的状态,从形、声、神、韵各角度刻画,侧面体现出风的猛烈,雨的大。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目的是突出主要写作对象——风雨的猛烈。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有误。结合文章第④段“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可知写的是苍蝇害怕离开电线杆即被风雨吹走,故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并非做游戏。
故选D。
2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探究。
写景类散文通常会联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喻人等手法。故首先要明确作者的写作对象有哪些,其次探究景物的特点,最后将景与人联系在一起,再找到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本文中作家以高度概括的语言,通过描述风雨中一组组的景象来表现风之暴烈,雨之骤猛,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威,力量无比。结合第⑧段“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景物和人的不同表现,衬托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