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高中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能力提升】高中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4 10: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能力提升】高中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6题;共6分)
1.(1分)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毋吾以也 ②加之以师旅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 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1分)下列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
B.《论语》中的“论”,读音为“lún”,其意为编纂,“语”指言论。
C.《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若干“章”的组合)和“章”(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
D.《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与《中庸》《大学》《春秋》合称为“四书”。
3.(1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B.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唐朝时被追封为“邹国亚圣公”。
C.《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D.《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通过讲述孟子游说齐宣王施行王道一事的经过,详细地阐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4.(1分)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描写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齐宣王“保民而王”的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
B.孟子在本文中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C.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的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的特点。
D.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又有通俗易懂之言,使全文笔势灵活多变。
5.(1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B.技盖至此乎
C.刀刃若新发于硎 D.批大郤
6.(1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二、填空题(共6题;共33分)
7.(3分)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①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qián hé hòu yǎn   。(关汉卿《窦娥冤》)
②让wěn luàn   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③如今人方为dāo zǔ   ,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 鸿门宴》)
8.(8分)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字。
A.人为刀    飞扬跋   
不胜杯      赏三军
B.沽名   誉 见微知   
项庄   剑 励精图   
9.(9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A.膝之所踦(   ) 新发于硎(   )
B.奏刀騞(   )然 砉(   )然向(   )然
C.批大卻(   ) 导大窾(   )
D.中(   )音 肯綮(   )
10.(4分)《庖丁解牛》节选自《   》,该书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世学者的著作。庄周,   时期著名思想家,与   并称“老庄”,是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11.(3分)《齐桓晋文之事》选自《   》,主要内容是写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    ,施行    。
12.(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弟子面对孔子的问志,其不同的言谈和神态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体现出子路性格的直率;“   ,   ”两句体现出冉求的谦虚;曾皙通过“   ,   ,   ”的回答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景象,体现出性格洒脱与谦恭。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6分)
13.(3分)分别概括出下列三则《论语》章句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
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4.(3分)下图是为宣传山东旅游而设计的一个推介图标。请写出该图标中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四、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20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资料链接]
认识作者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自己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自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探寻背景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了解常识
《论语》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宋代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本鉴赏]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15.(6分)文脉梳理
①    ②   
16.(2分)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
17.(2分)请简析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之志的态度。
18.(3分)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19.(3分)请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20.(2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如何刻画孔子的四位学生的?
21.(2分)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这句话是说规矩既有(  ),也有规范性。既然(  )了规矩,便要有规范。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以规范的形式书写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共识。书写汉字,除了有形, ① ,这样才能形神兼备,这也是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特点。但在信息化时代, ② ,认为只要会写汉字,笔画顺序错误、书写随意,并无大碍。殊不知,这样的看法是忽视了汉字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独特文化魅力,行不具,则神必失。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汉宇的“形”赋予其“神”更深厚的意蕴,因此 ③ 。 。如果对每个汉字寻根溯源,其中的笔画都有示意,表形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形义关系。因此,书写规范对识字、读文、释意这一认知系列而言非常重要。汉字本身就是天地万物变化莫测的(  )。汉字形体犹如自然物象,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长有扁,有正有斜,有断有连,有高有低……我们不可断章取义,破形断字。
22.(3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实用性 竖立 历久弥新 观照
B.工具性 竖立 经久不衰 观照
C.工具性 树立 历久弥新 写照
D.实用性 树立 经久不衰 写照
23.(3分)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更有利于中文学习。
B.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规范汉字书写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C.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书写汉字不仅有利于中文学习,又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D.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24.(3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综合题(共8题;共16分)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若有误请改正。
25.(2分)千乘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26.(2分)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蔬菜歉收。馑指谷物不熟。
27.(2分)宗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为亡灵建造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之外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以祭先祖。
28.(2分)冠者:成年人。古时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29.(2分)相,文中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30.(2分)六艺,可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棋、书、数。
31.(2分)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32.(2分)古代兄弟排行是孟、仲、季。
七、写作(共1题;共60分)
33.(60分)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问了几个弟子的志趣问题:子路认为自己能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公西华认为自己在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做一个小的司仪;曾点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趣,不同的人对“志趣”也有各自的看法,请以“志趣”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诗歌除外)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①动词,同“已”,是“止”的意思;一说“用”的意思。②介词,用。③连词,或者。④连词,至于。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2.【答案】D
【解析】D项,《春秋》不是“四书”之一,应该是《孟子》。
故答案为:D。
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答案】B
【解析】B项,“唐朝时被追封为“邹国亚圣公””错误,应是元朝时被追封为“邹国亚圣公”。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力。考查内容一般包括:官职、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科举、姓名、宗法等,考查内容一般在文中出现,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学生还是要注重平常的积累。
4.【答案】A
【解析】A项。“表现了齐宣王“保民而王”的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错,应是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阅读启发。首先,筛选选项中重要信息,然后根据重要信息回归文本,去文中找关于此类信息的句子,简单分析,最后与选项做对比,找出不同。
5.【答案】C
【解析】A.“向”通“响”,发出响声。句意: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
B.“盖”通“盍”,何,怎样。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C. 没有通假字。句意: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D.“郤”通“隙”,空隙。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6.【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句中“退”为使动用法,“使……撤退”。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所以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使动用法,它包括:(1)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2)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7.【答案】前合后偃;紊乱;刀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
前合后偃:指身体晃动,站立不稳的样子。注意“偃”的书写。
紊乱:杂乱,纷乱。注意“紊”的书写,尤其是下半部分“糸”的书写。
刀俎:刀和砧板,原为宰割的工具,比喻宰割者或迫害者。注意“俎”的书写。
故答案为:前合后偃;紊乱;刀俎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8.【答案】俎;扈;杓;犒;钓;著;舞;治
【解析】(1) 俎
(2) 扈,注意不能写成“户”
(3) 杓,注意不能写成“芍”
(4) 犒
(5) 钓,注意不能写成“均、钧”;
(6) 著
(7) 舞
(8) 治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主要考查双音节词语和成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9.【答案】yǐ支撑,接触;xíng磨刀石;huò象声词;huā象声词;xiǎng通“响”;xì通“隙”,空隙;kuǒn空;zhòng合乎音律;qìng结合处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识记。
A膝之所踦,句意:膝盖顶的地方。“踦”,支撑,接触,读“yǐ”。
新发于硎,句意: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硎”,磨刀石,读“xíng”。
B奏刀騞然,句意:膝盖顶的地方。“騞”,象声词,读“huò”
砉然向然,句意:哗哗作响。“砉”读“huō”,象声词。“向”通“响”,读“xiǎng”。
C批大卻,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卻”通“隙”,空隙,读“xì”。
导大窾,句意: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窾”,空,读“kuǎn”。
D中音,句意,合乎音律。“中”,合乎,读音“zhòng”。
肯綮,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筋肉聚结处。“綮”,结合处,读“qìng”。
故答案为:
A.yǐ支撑,接触;xíng磨刀石。
B.huò象声词;huā象声词 xiǎng通“响”。
C.xì通“隙”,空隙;kuǒn空 。
D.zhòng合乎音律;qìng结合处。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识记。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考生识记汉字的字音时要对汉字的含义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其形、音、义,才能准确写出汉字的字音。
10.【答案】庄子;战国;老子;道家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该书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世学者的著作。庄周,姓庄,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故答案为:庄子;战国;老子;道家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11.【答案】孟子 梁惠王上;霸道;仁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综合的能力。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故答案为: 孟子·梁惠王上 霸道 王道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综合的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2.【答案】(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易错点:率;俟;沂;雩;咏
故答案为:(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13.【答案】①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是重品行和做人原则,这里的学习是广义而言,即在日常生活中学做人、学做事,文化知识和教养是两回事。
②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③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是应坚持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
【解析】①孔子强调要读生活,读人伦大本。人伦品格是本、是厚,读书学习是末、是薄。若自以为读过很多书,却不过是浅薄之人,那就舍本逐末了。②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的方法。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③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故答案为:①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是重品行和做人原则,这里的学习是广义而言,即在日常生活中学做人、学做事,文化知识和教养是两回事。
②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③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是应坚持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重要内容或旨趣的概括归纳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阐述即可。
14.【答案】图形主要由一座山、一位古人形象组成,整体构图为变形汉字“山东”。山代表五岳之尊泰山,古人形象代表以圣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寓含着山东自然与人文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故里。
【解析】题干已交代是山东,那么图标中“山”应该是五岳之尊的泰山,下面的人应指孔子,泰山代表自然文化,孔子代表人文文化。按照图标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解读,并指出其象征意义即可。
故答案为:图形主要由一座山、一位古人形象组成,整体构图为变形汉字“山东”。山代表五岳之尊泰山,古人形象代表以圣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寓含着山东自然与人文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故里。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图意,要结合有关数字,关键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主要是注意语句通顺、简洁。
【答案】15.①非诸侯而何;②吾与点也
16.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行事准则。侧重于强国。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于富民。可见他性格是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朝见天子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于以礼治邦。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
以上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想参与政治。而曾皙却刻画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可见他的性格是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17.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述志的内容,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故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其实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官职。
18.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天人和谐的美好图景,点出了自己的理想与志趣,同时,也暗含着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19.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形象。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也是一个有抱负,但又比较苦闷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做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平时我们景仰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20.文中出现的孔子的四位学生,性格各异。孔子话语刚停,子路便“率尔而对”,迫不及待中可见其直率刚正,遇事轻率、急躁和自负的特点。冉有的敦厚、谦虚,公西华的谦恭、温厚,曾皙的放达、洒脱和自得,在文章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冉有和公西华这两个人物,性格相近,但从语言的描绘中又能辨析出他们的微小差别。本文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尺幅之内,就有如此多鲜活灵动的人物,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21.①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紧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②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蔓不枝,表现力较强。③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性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脉的能力。文章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布局谋篇等。准确的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梳理文脉的方法有:一、依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理清思路,文体不同,划分层次的方法也有不同。记叙文可以根据事情的发生、发展,情感的变化、地点的转换等来划分。二、借助文章线索理清思路,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人物为线索;以地点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见闻为线索。三、紧扣文章题眼理清思路,有些文章的题目中隐含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的字眼,只要对文题进行认真审视,紧扣这类关键词语,便可理清文章思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分为两个部分一一百草园、三味书屋。四、抓住文章中的结构理清思路,注意文中的交代呼应:一种是文题照应,一种是文章的首尾呼应。照应能使文章结构清晰,同时对表达主旨有强化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分析比较人物形象特点可以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确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要重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结合环境描写去分析人物形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观点态度的能力。梳理角度:分析“观点态度”“分析、概括”含义所谓“观点”,就是作者或者是文章中的人物对事物所持的看法和态度;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或者是文章中的人物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等等。解答此类题,首先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再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的语句和段落,进行分析筛选,最后概括组织答案即可。
(4)本题考查探究人物态度产生的原因的能力。人物态度的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回答。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回归原文,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语句,再结合人物自身的经历、主张等,全面认真的思考分析;最后进行概括作答,重复的角度删除。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翻译原文,并且整体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文中关于描写人物言、行、神态的句子和段落,再结合人物的生活背景、身份职业等来分析和概括其形象特点;最后进行语言组织,分点概括作答。
(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把握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主要手法为渲染、烘托、衬托等。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文章结构:观察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思考作者如何组织思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或叙述。二、语言风格:注意文章的语言特点,包括用词、句式、语气等。三、主题思想: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或情感。四、文学手法:如果是一篇文学作品,可以关注作者是否运用了象征、隐喻、对比、讽刺等文学手法来丰富文章的内涵。这些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五、文化背景:了解文章所处的文化背景也是理解其写作特点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表达方式等。因此,要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文章结构、语言风格、主题思想、文学手法以及文化背景等。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价值所在。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脉的能力。
①惜其大材小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见,孔子认为公西华有大才,可担任更重要工作。
②“吾与点也”,态度鲜明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可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社会动乱,而曾皙所描绘的正是“太平盛世”,社会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乐享其中,这正是孔子周游列国,想要实现的社会图景,可以说师徒两人志不谋而合。为此,孔子不由“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故答案为:第1空、①非诸侯而何
第2空、②吾与点也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子路的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道理。侧重于强国。“率尔而对”“有勇”“知方”,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
公西华的志向是:“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于以礼治邦。开篇先说“非能”“愿学”,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
冉有的志向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于富民。可见他性格是谨慎小心,谦虚退让。以上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想参与政治。
曾皙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刻画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志向。“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曾皙停止鼓瑟,从容站起,不紧不慢说和他们三人不一样,不一样如此坦然,再加上描绘的一幅春日郊游图,可看出他的性格是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故答案为: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行事准则。侧重于强国。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于富民。可见他性格是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朝见天子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于以礼治邦。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
以上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想参与政治。而曾皙却刻画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可见他的性格是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观点态度的能力。
子路的志向侧重使国家强而且懂得礼仪,语气之中颇为自负:“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认为这不是一个治国者应有的胸襟,属于“其言不让”,故哂之。
冉有的志向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的言志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孔子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非曰能之,愿学焉。如会盟,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日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态度非常平易、谦和,孔子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其实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官职。
故答案为: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述志的内容,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故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其实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官职。
18.本题考查探究人物态度产生的原因的能力。
孔子赞成曾皙的观点,结合前文语境可知,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法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从孔子当时的经历处境看,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屡屡不能得志,难免产生不愿求仕的意思。有人认为,曾皙的理想主张也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所以孔子不由自主赞赏起来。
故答案为: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天人和谐的美好图景,点出了自己的理想与志趣,同时,也暗含着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本文对孔子言行、神态描写主要体现在:开篇引导学生言志,对学生表现的态度,结尾对学生志向的评价。
作为老师,孔子既热情而又严格。孔子的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即是试图以一种平和宽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在子路回答问题之后,“夫子哂之”,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当听到曾皙的志向后,始终沉默不语的孔子,竟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吾与点也!”一句话又勾勒出了一个真挚的朋友形象。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评价学生公正准确:对冉有和公西华谦虚态度予以肯定,认为论公西华的才能,做个司仪是大材小用。孔子了解关心每个学生,懂得因材施教。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也是一个有抱负,但又比较苦闷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所言之志的评价。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做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平时我们景仰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故答案为: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形象。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也是一个有抱负,但又比较苦闷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做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平时我们景仰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20.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把握能力。
文中出现的孔子的四位学生,性格各异。
孔子问志,话语刚停,子路便“率尔而对”,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迫不及待中可见其直率刚正,遇事轻率、急躁和自负的特点。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由此可见其敦厚、谦虚的特点。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温厚的特点。冉有和公西华这两个人物,性格相近,但从语言的描绘中又能辨析出他们的微小差别。
在其他三人述志之后,曾皙停止鼓瑟,从容站起,不紧不慢说和他们三人不一样,答非所问,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可看出他放达、洒脱和自得的特点。
本文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尺幅之内,就有如此多鲜活灵动的人物,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故答案为:文中出现的孔子的四位学生,性格各异。孔子话语刚停,子路便“率尔而对”,迫不及待中可见其直率刚正,遇事轻率、急躁和自负的特点。冉有的敦厚、谦虚,公西华的谦恭、温厚,曾皙的放达、洒脱和自得,在文章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冉有和公西华这两个人物,性格相近,但从语言的描绘中又能辨析出他们的微小差别。本文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尺幅之内,就有如此多鲜活灵动的人物,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能力。
①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紧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塑造了孔子和蔼可亲、言语亲切的师长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子路的粗率豪勇、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富有才性,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②本篇与《论语》的其它篇章不同,超出了单纯记言的框架而带有记事的性质,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一刹那的语默动静来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反映人物的神情风貌,再加上短句过渡,显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蔓不枝,表现力较强。
③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性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致。
故答案为:①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紧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②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蔓不枝,表现力较强。③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性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答案】22.C
23.D
24.①还应有神;②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③规范汉字书写很重要
【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 本题考查语意表达连贯这个考点。要补充完整所缺失的句子,关键在于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们才能推断划横线的地方需要怎样的表述才能将上下文连接起来。另外注意字数的要求。
22.第一空,“实用性”指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特性。“工具性”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效的特性。第一空所在的句子是对前一句孟子的话的解释。“规矩”指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从本来的意思上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说没有规和矩就不能画成方和圆的图形,所以这里强调的是“规矩”的工具性,应选“工具性”。第二空,“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竖立”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事物,而语境中修饰的是抽象事物“规矩”,应选“树立”。第三空,“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也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经久不衰”指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衰减。两者都含有“经历时间久”的意思,但“历久弥新”强调“弥新”,而“经久不衰”则强调“不衰”。联系第三空所在的句子可知,选“历久弥新”更合适。第四空,“观照”指仔细观察,审视。“写照”指对事物的描写刻画。语境指对天地万物的刻画,应选“写照”。
23.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根据内容的递进关系,应该是“有利于中文学习”在前,“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在后,据此可排除A项;二是语序不当,根据句子内容,“有助于…”和“有利于……”的主语应该都是“规范汉字书写”,“规范汉宇书写”应该移至“不仅”之前,据此可排除B项。C项,“不仅……又……”搭配不当。故答案为:D。
24.第①处,横线前说的是“形”,横线后说“这样才能形神兼备”,由此可推知应填“还应有神”。第②处,根据横线后“认为只要会写汉宇……”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填总括性的句子,表达当今存在对汉字书写的误解意思的句子。第③处,根据上文现代人对规范书写汉字的误解,以及下文规范书写汉字的意义可知,此处应填“规范汉字书写很重要”之类的观点句。
【答案】25.正确
26.错误
27.错误
28.错误
29.正确
30.错误
31.错误
32.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文本,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解释更丰富。可以结合教材,调动平时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然后还可以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设置成应选答案,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把它默认为正确选项。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战国时代,按车乘的多少区分国之大小。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故答案为:正确。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饥”指谷物不熟,“馑”指蔬菜歉收。
故答案为:错误。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古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故答案为:错误。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年。
故答案为:错误。
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相,文中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小相是诸侯祭祀、盟会时的司仪官。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故答案为:正确。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六艺指六种技能时,即礼、乐、射、御、书、数。
故答案为:错误。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故答案为:错误。
3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古代兄弟排行是伯、仲、叔、季。
故答案为:错误。
33.【答案】略
【解析】试题分析:志趣:意向;志向和情趣。志趣是你不仅能把它做好,还能把它做到最好,在做得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并为之努力和奋斗。孔子的几个弟子说的,都可以说是他们的志趣,而这些人的志趣因为他们本身性格的不同而不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