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能力提升】高中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9题;共9分)
按要求选择。
1.(1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现代图书馆不再仅是一个存储和借阅不同图书资源的场所,更是一个共享与互联的地方。▲,▲,▲,▲,具有自身的图书馆性。
①图书馆已是显示区域创新活力和城市美学的综合指征
②数字科技改变了图书的媒介和获取渠道
③成为提供展览、档案、科普、社交等服务的空间
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极大扩充
A.④③②①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②①④③
2.(1分)上海大观园前期整修,将匾额全部拆下进行清洗和上漆,现正重新挂上,尚余四块匾额未挂,以下匾额与所挂之处完全匹配的一项是( )
A.篁影亭—潇湘馆 绛芸轩—怡红院 梅格竹品—栊翠庵 紫菱洲—缀锦楼
B.篁影亭—栊翠庵 绛芸轩—潇湘馆 梅格竹品—怡红院 紫菱洲—藕香榭
C.篁影亭—栊翠庵 绛芸轩—潇湘馆 梅格竹品—怡红院 紫菱洲—缀锦楼
D.篁影亭—潇湘馆 绛芸轩—怡红院 梅格竹品—栊翠庵 紫菱洲—藕香榭
3.(1分)根据下面《红楼梦》经典的人物出场描写,对人物判断恰当的一项是( )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A.贾宝玉 B.薛蟠 C.王熙凤 D.王夫人
语言文字运用
4.(1分)“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探春 B.秦可卿 C.小红 D.妙玉
5.(1分)下列关于《红楼梦》相关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黛玉初进贾府时,曹雪芹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刻画了贾府一干人等,比如写迎春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写探春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令人观之可亲。
B.“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一句中,“木石前盟”对应的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还泪”之说,而“金玉良缘”指的是宝玉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其中,宝玉之玉正面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之锁錾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C.曹雪芹借门子抄给贾雨村“护官符”一事,为我们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彼时的兴盛之势。其中,“珍珠如土金如铁”和“白玉为堂金作马”两句分别形容的是宝钗所在的薛家、宝玉所在的贾家。
D.得知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王熙凤就将尤二姐骗入贾府中,一面唆使指腹为婚的张家告状,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故意刁难。后胡太医用了不当之药致其流产,痛苦绝望的尤二姐最终吞金自尽。
6.(1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个言语诙谐,机智幽默的人,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文采飞扬,而且多才多艺,他对于风筝的制作工艺来说还颇有研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制作风筝的高手。
C.2011年3月12日,大型昆曲《红楼梦》(上本),在北京电视台BTV大剧院举行彩排演出,部分两会代表受邀到场观看。
D.虽然王夫人与王熙凤是嫡亲的姑侄关系,但都打着自己的算盘,经过短期的利益合作后终于分开了,这是一条亲情与利益的矛盾之路,是一条不能统一的路。
7.(1分)《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⑴“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⑵“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⑶“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A.黛玉 袭人 宝钗 B.袭人 黛玉 宝钗
C.袭人 宝钗 黛玉 D.宝钗 袭人 黛玉
8.(1分)《红楼梦》的曾用名,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石头记 B.大观园 C.风月宝鉴 D.情僧录
9.(1分)阅读下面《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中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香菱咏月·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香菱咏月·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首联写了寒秋之夜天宇上的一轮明月,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
B.“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对偶固然精切,词藻却华艳,不免有肥辞瘠义之嫌。
C.第二首诗“新奇而有意趣”,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
D.江上游子、倚栏佳人虽也被明月照见,但无边的夜月与不尽的愁思却是独属香菱一人。
二、填空题(共6题;共26分)
10.(2分)《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判词的理解。
11.(6分)下列判词,说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些人物。
A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B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 ,
12.(2分)根据材料描述,下列横线处对应《红楼梦》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在小说《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一位姑娘感慨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她是 ① 。有一位姑娘的屋子,王熙凤特地叮嘱“断乎抄检不得”,她是 ② 。在宝玉的怡红院,有位姑娘“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双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她是 ③ 。
A.贾迎春 林黛玉 晴雯 B.贾探春 薛宝钗 晴雯
C.贾惜春 薛宝钗 袭人 D.林黛玉 贾探春 袭人
13.(2分)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红楼梦》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先后用过许多书名,如《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B.“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一判词讲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
C.湘云和袭人都是宝玉房里的丫头,性格却迥然不同。湘云虽“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敢怒敢为,不怕得罪主子;袭人却温顺驯服,一切仰承主子之意。
D.大观园是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的,但元妃省亲只有一天时间,事后元妃表示可让“几个能诗会赋的姐妹”入住,于是大观园成了宝玉和众姐妹生活的场所。
E.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对林黛玉十分疼爱,但在事关家族命运的贾宝玉娶什么人为妻的问题上,她对林黛玉毫不怜惜,表现了她对林黛玉感情的虚伪。
14.(8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撕扇子”指的是 (人名),在这个人物的判词中说道“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结合这一回的内容写出其中“多情公子”指的是 (人名)。“麒麟”暗指 (人名),这个人物曾经劝宝玉要“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却被宝玉说成是“混账话”,请写出“混账话”的主要内容是 。
15.(6分)名著阅读《红楼梦》知识点填空。
《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薛宝钗有一个 ,与贾宝玉的 被外人称为“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 ,贾宝玉前生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6.(5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提到了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这两件事。请简要叙述这两件事,并说明其作用。
17.(5分)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三染法”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这里所说的“三染法”,是指先对人物进行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后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对人物形象加以充实,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请从下列《红楼梦》中的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三染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薛宝钗
四、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20分)
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①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
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儿。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她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她,由她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注】①前文情节;宝钗之兄薛蟠带着美食来请宝玉吃。②前文情节;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对自己说了《西厢记》中的曲词,曾说要去告诉宝玉之父贾政。
文本二: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小说故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个眼色,林黛玉马上就能会意,表现了他们两人不同一般的默契(42回);因是小老婆所生而倍感委屈的探春,洗一次脸也很讲礼数,其实是要摆小姐的谱以显示自己的身份(55回)。当我们读到这些既琐碎,又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细节时,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真谛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
(节选自《(红楼梦)名著导读》)
18.(5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人惦记宝玉去见贾政,黛玉“心中也替他忧虑”,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与宝玉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宝玉的所作所为并不合乎贾政的要求。
B.宝钗到宝玉处说话的情节,至少有三层作用:照应前文的情节,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节,表现宝钗炫耀家庭、想和宝玉加深关系的心理。
C.文中写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听到黛玉哭声飞起远离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鸟不忍再听突出了黛玉哭声之悲,衬托了黛玉之美。
D.倚床栏杆、手抱膝、眼含泪等描述,以及“好似木雕泥塑”的比喻,把黛玉描绘得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19.(5分)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晴雯,是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她在宝钗来到宝玉处之后,不敢把怒气撒向宝钗,却撒向了黛玉,很自然地促进了情节发展。
B.“耀儿才貌世应稀”等四句诗,是对黛玉去寻宝玉不果而哭泣并惊走鸟儿一事的概括,它充分表现出《红楼梦》真实的生活镜像。
C.魏晋小说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宋元说书虽有细节描写却简陋、夸张,而且矜奇尚异,《红楼梦》与它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D.《西厢》即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宝玉曾以其中的曲词调笑黛玉,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
20.(5分)请简要概括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戚呜咽的原因。
21.(5分)文本二谈到《红楼梦》细节描写的多个特点,请依据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细节描写的主要特点。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题;共5分)
22.(5分)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
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
六、综合题(共3题;共20分)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荣国府,以黛玉的视角介绍了贾府的众多人物,他们的出场方式各有不同: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_______________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_______________着三个姊妹来了;只见一群媳妇丫鬟_______________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23.(5分)根据原著,在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簇拥 扶 围拥
B.围拥 搀 扶
C.扶 围拥 簇拥
D.搀 簇拥 围拥
24.(5分)请你从“老母”“三个姊妹”“一个人”中任选一位,简述与其相关的一个情节,并就此谈谈你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25.(10分)按要求选择。
(1)(5分)臧克家的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适合用来阐释《乡土中国》中相关理论的篇章是( )
A.乡土本色 B.差序格局 C.礼治秩序 D.名实的分离
(2)(5分)……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
A.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
B.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C.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D.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七、写作(共1题;共60分)
26.(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阅读,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理·巴克斯特也说过:“要成为智者和贤者的人,就必须认真地读通几本经典著作。”歌德也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几位名人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阅读对自身的成长与成功的作用,使自己的人生得益匪浅。
请以“阅读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可发表见解,也可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注意: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在阅读中体验感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解析
【答案】1.C
2.D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1.本题首先注意按照逻辑顺序,先是②数字科技改变了图书的媒介和获取渠道,然后才导致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极大扩充,再③具体说功能的改变,最后总结①,而且①也能够与尾句“具有自身的图书馆性”衔接。故整个排序为②④③①。
故答案为:C。
2.本题注意结合小说相关细节进行分析:
第一匾,“篁”是竹子,而潇湘馆中遍植翠竹,因此篁影亭—潇湘馆;
第二匾,宝玉爱红,幼时曾自命为绛洞花王,并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绛芸轩”;且“绛”就是红色,与“怡红院”的“红”呼应,因此绛芸轩—怡红院;
第三匾:栊翠庵是妙玉居住的地方,里面有很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宝玉乞红梅提及栊翠庵,因此梅格竹品—栊翠庵;
第四匾:“菱”与“藕”同属水中植物;其藕香榭有一副对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因此 紫菱洲—藕香榭。
故答案为:D。
3.【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对《红楼梦》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进行分析,而且对故事情节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王熙凤是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金陵十二钗之一。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在贾府掌握实权,为人心狠手辣,做事决绝。独有王熙凤最受贾母赏识、最与贾母投缘。本句话出自《林黛玉进贾府》,这是林黛玉到贾母房中与贾家众人见过之后王熙凤出场的话语,未见其人,先闻其百声。说话张扬,虚情假意,放诞无礼。这正说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针对这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1)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2)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
【答案】4.B
5.A
6.A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本题考查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表述为,“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可见,“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秦可卿之口。
故答案为:B。
5.A项“迎春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写探春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分析错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描写的是探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描写的是迎春。
故答案为:A。
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不合逻辑,删去“来说”;
C项,表意不明,应为“两会部分代表”;
D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应为“王夫人与王熙凤虽然是……”。
故答案为:A。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将人物语言和人物对应,应了解人物性格,明确个性化的语言,袭人的特点是“贤”,所以对宝玉多有规劝,第一句中“你但凡听我一句话”表明了说这话的是袭人。宝钗也比较贤惠,而且举止端庄克制,根据“早听人一句话”和没有说完的话“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可以得知,说话的人是宝钗。最后一句是林黛玉,黛玉内心非常担心宝玉,真情流露,所以才会说“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8.【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红楼梦》的曾用名没有大观园。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9.【答案】D
【解析】D项“但无边的夜月,不尽的愁思却独属香菱一人”赏析错误。“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0.【答案】“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封建时代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渐渐冷淡并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指出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写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掌握对整体把握理解的能力。
明确判词的对象是“王熙凤”,那么在分析理解的时候,就得围绕“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形象,结合她的身世经历、思想性格等各个方面来对判词内容进行解读。
“末世”指贾府大势将尽;“都知”句,可知王熙凤虽然为人刻薄,心狠手辣,但是还是很有才能的,偌大的贾府在她的管理下可谓是井井有条;
并借助中国汉字的“拆字法”分析,如“凡鸟”合而为王熙凤的“凤”字,“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在被押往金陵的时候自然是“哭向金陵”了,“事更哀”是别人在抄捡之后,或死或罚,还有个明确的结局,但是王熙凤却还要被押往金陵去继续被审问,当然是比别人更加哀伤。
故答案为:“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封建时代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渐渐冷淡并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指出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写照。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掌握对整体把握理解的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11.【答案】晴雯;林黛玉;薛宝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霁月难逢,彩云易散”,“霁月”,明净开朗的境界,旧时称赞人品行高尚、胸怀洒落,就说如光风霁月;雨后新晴叫霁,寓“晴”字。“彩云”,喻美好;云呈彩叫雯,寓“雯”字。这两句说像晴雯这样的人极为难得,因而也就难于为阴暗、污浊的社会所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是说晴雯从不肯低三下四地奉迎讨好主子,没有阿谀谄媚的奴才相。“风流灵巧招人怨,天寿多因诽谤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晴雯的相貌长得好,做事为人灵巧招人怨恨了,晴雯的短命早逝大多是因为招到他人的诽谤引起的。“多情公子空牵挂”这句话的意思是晴雯早早死去,引得一个多情公子贾宝玉牵挂不已,不能放下。可知这个判词说的是“晴雯”。
②“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这两句是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但她太聪明了,结局只能是“玉带林中挂”。“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即林黛玉,同时寓宝玉“悬”念、牵“挂”死去的黛玉之意。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在大观园中属群芳之冠。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
③“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这两句是说薛宝钗。停机德:故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的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此句借典故写薛宝钗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金簪雪里埋”,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薛宝钗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故答案为:晴雯;林黛玉;薛宝钗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1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抄检的起因是园子里发现了绣春囊。这可能是司棋与潘又安幽会时遗落在园里山石上的。这件东西是男欢女爱的象征,而园子里住的是未婚男女,所以才使王夫人感到震惊。她尤其担心宝玉乱性,做出风流情事,坏了名声。尤其是当她听信了王善保家的挑拨,于是下令抄检。
探春反应强烈,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可不能……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宝钗是外亲,王熙凤特地叮嘱“断乎检抄不得”,并没被抄检,为避嫌疑,宝钗在事后搬出大观园。司棋是王善保家的外孙女,王善保家本来不想翻的,就是象征性的翻了翻,但是凤姐翻了一下,最后翻出了她和乡下表哥潘氏的情信,又翻出了几十两银子,所以被赶出去了。
晴雯长得漂亮,王夫人妄断:“好好的宝玉,叫这蹄子勾引坏了。”又因晴雯全无媚骨,最反奴性,从不献媚讨好谁,遂成为恶奴王善保家的之流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暗下谗言,诋毁中伤,正像晴雯判词中所言“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因此,她成为抄检的首要目标。尽管在这之前,她已受到王夫人的斥骂、警告,明知自己已身处危境,但面对无理抄检,凭空诬陷,依然表现出毫不妥协的反抗和蔑视:“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给王善保家的一个“没趣”。一个凌然傲骨、敢怒敢为的勇敢的晴雯形象活现眼前。
可见①是贾探春,②是薛宝钗,③是晴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3.【答案】C,E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C.“湘云和袭人都是宝玉房里的丫头”错误,在此项的叙述中应该是“晴雯和袭人都是宝玉房里的丫头”。
E.“她对林黛玉毫不怜惜,表现了她对林黛玉感情的虚伪”错误,属于言过其实,原著中是王夫人认为黛玉命短,不让宝玉娶黛玉,贾母也有此意,这是贾母受封建思想影响的表现,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也不能说贾母对林黛玉感情是虚伪的。
故答案为:CE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14.【答案】晴雯;贾宝玉;史湘云;读书去考取举人进士,会会为官作宦的,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作答注意结合相关文本,首先看原文: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宝玉听了,便笑着递给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的好!再撕响些!”可见“撕扇子”指的是晴雯,多情公子指的是贾宝玉。
再看另一个小说文本: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舎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么?”原来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一定又赶来,说麒麟的原故……可知“麒麟”暗指史湘云。这里史湘云劝说宝玉考取功名,会会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
故答案为:晴雯 贾宝玉 史湘云 读书去考取举人进士,会会为官作宦的,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15.【答案】金锁;通灵宝玉;绛珠仙草
【解析】首先看小说中金玉良缘,“金玉”指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门当户对,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绛珠仙子成为林黛玉,而顽石则幻化为贾宝玉及其通灵宝玉。
故答案为:金锁 通灵宝玉 绛珠仙草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16.【答案】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取,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这两件事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
【解析】本题注意回归小说文本,冷子兴说“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
这两件事推进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贾宝玉不读正统书籍,不参加科举,不做官,甚至讥讽那些为官的人是“禄蠹”;他珍视家里家外上上下下一切遇见的女孩子,不把她们当奴隶看,塑造了贾宝玉十分丰满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取,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这两件事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
17.【答案】作者用“三染法”塑造王熙凤形象。一染,在第三回林黛玉入贾府时,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贾母说她是“凤辣子”的介绍,既能看出王熙凤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她泼辣的性格,这里是基本定调。二染,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做事雷厉风行,显示出非凡的管理才能。三染,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王熙凤贪图银子,玩弄权术,结果害死两条人命。通过多次点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泼辣、能力强、贪婪、心狠手辣的贾府实际大管家王熙凤的立体形象。
【解析】如写宝黛二人。先由冷子兴和贾雨村分别介绍几句,使他们初具轮廓。宝玉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专在内闱厮混,并常发怪论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黛玉则身体不好, 但聪明敏捷,气质非凡。此即为一染。第三回,林黛玉被接到了荣府,人们见她“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也就在这一回,王夫人对黛玉说:“她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以后休采他;因姊妹们不理他倒好,倘或一日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此便为二染。接着,宝玉出场了。那是他刚从外面回来,浑身的冠带,犹如一位王孙;随后一转身,又换成了美如仙童般的家常打扮。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与此同时,借助宝玉的感官,我们也看清了黛玉的具体形象。她眉是绢烟眉,似蹙非蹙;目是含情目,似喜非喜;“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到此便是三染了。同样,写宝钗也是如此。一染在第四回,只有八个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二染在第五回,也只有几个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三染在第八回,略详细些:“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但很可惜,这姑娘还颇有些世故:“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故答案为:作者用“三染法”塑造王熙凤形象。一染,在第三回林黛玉入贾府时,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贾母说她是“凤辣子”的介绍,既能看出王熙凤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她泼辣的性格,这里是基本定调。二染,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做事雷厉风行,显示出非凡的管理才能。三染,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王熙凤贪图银子,玩弄权术,结果害死两条人命。通过多次点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泼辣、能力强、贪婪、心狠手辣的贾府实际大管家王熙凤的立体形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求学生熟悉《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和人物特点。二是理解“三染法”,“三染法”本为画家的绘画手法,而此处用在曹雪芹的小说创作中,是指先对人物进行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后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对人物形象加以充实,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三染法”是雪芹惯用的手法,不仅用来写贾府,同时也用来写人、物、场景等。
【答案】18.B
19.B
20.①晴雯不肯开门。②自感奇人篱下,受人慢待。③听到宝玉、宝钗说笑,更感孤寂,心生嫉妒。④认为宝玉恼了自己,不理解自己。
21.①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袭人与宝玉的对话、宝钗前来闲谈、黛玉寻宝玉、晴雯因为恼气不开门等,都是生活细节,它们构成了故事情节。②真实而丰满。文本一中的细节源自生活,真实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写得特别细致,让人如临其境。③内涵深刻,能够凸显人物个性。如黛玉扣门不开而哭的细节,就凸显了她忧郁哀婉的个性。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筛选出相关信息,再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在文中找到细节描写,再分析其主要特点。
18.B.“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节”错。然宝钗与宝玉的闲谈是黛玉哭泣的一个原因,但宝钗到宝玉处闲谈,不是推动黛玉来到宝玉门外这一情节的因素。
故答案为:B。
19.A.“却撒向了黛玉”错。依据文本一“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可知,晴雯不为黛玉开门,是因为没有听出是黛玉,并非把气撒向黛玉。
C.“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错。依据文本二“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可知,魏晋小说不见得“总是”,此意绝对化,另外,魏晋小说是有细节描写的。
D.“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错。从小说看,黛玉并未斥责宝玉,宝玉也并未怠慢黛玉。
故答案为:B。
20.①依据文本一“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可知,晴雯不肯开门。
②依据文本一“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可知,黛玉自感寄人篱下,受人慢待。
③依据文本一“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可知,黛玉听到宝玉、宝钗说笑,更感孤寂,心生嫉妒。
④依据文本一“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可知,黛玉认为宝玉恼了自己,不理解自己。
故答案为:①晴雯不肯开门。②自感奇人篱下,受人慢待。③听到宝玉、宝钗说笑,更感孤寂,心生嫉妒。④认为宝玉恼了自己,不理解自己。
21.①依据文本二“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小说故事的主体”可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袭人与宝玉的对话(文本一“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宝钗前来闲谈(文本一“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黛玉寻宝玉(文本一“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晴雯因为怄气不开门(文本一“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等,都是生活细节,它们构成了故事情节。
②依据文本二“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可知,真实而丰满。文本一中的细节源自生活,真实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可知,写得特别细致,让人如临其境。
③依据文本二“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可知,内涵深刻,能够凸显人物个性。如“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可知,黛玉扣门不开而哭的细节,就凸显了她忧郁哀婉的个性。
故答案为:①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袭人与宝玉的对话、宝钗前来闲谈、黛玉寻宝玉、晴雯因为恼气不开门等,都是生活细节,它们构成了故事情节。②真实而丰满。文本一中的细节源自生活,真实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写得特别细致,让人如临其境。③内涵深刻,能够凸显人物个性。如黛玉扣门不开而哭的细节,就凸显了她忧郁哀婉的个性。
22.【答案】“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解析】本题作答首先要确定范围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那么写开场白的时候要注意选取《红楼梦》中相关的诗句,即举实例,简评优点,引导发言。如宝钗《临江仙》中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展现了她的志向追求;如林黛玉《葬花词》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展现了她的凄凉境遇。然后还要注意题干要求及开场白的要求。作为开场白,首先要营造氛围,所以在语言表达上要有文采,可以使用排比、对仗的手法来增强气势;然后要引出下面的活动,所以最后要引到本次的活动上。
故答案示例: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写作能力。微写作,实际上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可以是一个细节的精雕,可以是局部的放大,可以是全局,可以是片段,可以是缩写,可以是略写。相对大作文,它的要求会更高一点,句子要更加凝练。但仍然可以议论,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编段子,但要有实情、实景、实效,同时要得体合理,……要更加生活化、现实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这是其与传统的作文不一样的地方。
【答案】23.D
24.示例:
“一个人”指“王熙凤”。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大办丧事,由于贾珍之妻尤氏犯病,不能料理事务,遂请凤姐协理。凤姐凭借敏锐干练,很快看出宁国府的诸种弊端,马上有针对性地一一加以整治,杀伐决断,令行禁止。此后,众人兢兢业业,不敢偷懒。荣宁二府的各种事务应酬虽然繁多,却被凤姐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上下的一致赞誉。
人物:王熙凤的性格十分复杂。她既能干,又狠毒;既聪慧,又对权利欲望过分执着。
【解析】(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正确使用。辨析词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23.本题首先注意分析题干相关的几个词语: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围拥:许多人围成一圈,主次分明。扶: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搀: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下面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第一处,从“鬓发如银”可知对方年龄偏大,应用“搀”;
第二处,“三个姊妹”表明比较年轻,跟随的人只是跟着伺候,应用“簇拥”;
第三处,“一个人”是王熙凤,她初次见黛玉,故意迟到,显示自己在贾府与众不同的地位,“一群媳妇丫鬟”围绕着她,但却是将她的“主位”烘托出来,应用“围拥”。
故答案为:D。
24.本题注意题干所说“老母”指的是“贾母”,她既出身于侯门,嫁到贾府又正当荣宁二公勋名鼎盛之时,她的丈夫贾代善是坐袭父荫;她并且躬逢几次金陵接驾的盛典。现在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她身上还有着“能人”的余韵。她大礼严格,小节灵活,通权达变。注重实际,纵收自如,知人善任, 反应敏锐,恩威并施,驭下有方。贾琏“偷鸡戏狗”之后,持剑在凤姐面前当众胡闹。事情捅到贾母面前,她竟轻描淡写,糊涂处之,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宝玉丢玉,合家惊慌,贾母毅然决定悬赏一万、报信五千,对作伪者取宽大政策,那气度魄力,那杀伐决断,连凤姐也相形见绌,显出了一种分辨大是大非与小是小非的政治家式的敏锐眼力和决断力。
“三个姊妹”指的是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
迎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由于她生性懦弱,又缺乏才能和文采,在大观园中,没有什么独立的活动,只是一个配角。只有到了七十三回,才有独立的回目写她。这一回写园内聚赌,贾母动怒,查出赌局头家,其中之一就是迎春的奶娘。继母邢夫人以为失去面子,对迎春的懦弱很不满,又迁怒于贾琏,说: “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以免别人笑话。我想天下的事也难较定,你是大老爷跟前人养的,这里探丫头也是二老爷跟前人养的,出身一样。如今你娘死了,从前看来你两个的娘,只有你娘比如今赵姨娘强十倍,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半!”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迎春在贾府十分孤立。她得不到邢夫人的理解和同情。在平时,邢夫人是从来不管她的,与贾琏兄妹之间也不见得有什么感情。迎春庶出的孤立地位和懦弱性格,使她在现实的打击面前显得那样软弱无力,一任命运摆布。
探春是红楼梦中主要的人物之一,是贾宝玉的庶出妹妹。在书中,她是秀外慧中,有胆有才,大方开朗的女子。她的聪颖慧气比的上黛玉,端庄稳重又可堪比宝钗,要是论精明能干与凤姐相比都不遑多让。对于这样一个女子,连曹雪芹都对其感到欢喜和敬佩。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集中的描写了探春的才情和干练。当时贾府正在面临着由盛转衰的严峻形势,探春就是在这种严峻矛盾的情况下受命管理贾家的。她接手后立即处理了几件事,包括为贾府的经济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她的精明才干连凤姐都连说三个“好”字,这样的人物在小说中没有几个,这充分显示了探春的精明能干,同时这也是后来南安太妃为什么选择探春远嫁的原因。
贾惜春,贾赦之女,贾珍胞妹,生母不详。惜春是四春中最小的一个,在她出场时,作者就形容她尚小,在以后情节中也没有改变她这一幼小形象。她没有参加姊妹们的吟诗活动,但四十二回的大观园作画却是特地为她写的,说明她精晓绘画艺术。惜春在抄检大观园这一回,表现出她的孤独决绝的性格。所有的人在这次事件中,都侧面地显示着他们性格的特征。不同于迎春的懦弱,小小年纪的惜春却表现出非常镇定的性格。只不过这种镇定是对现实的舍弃和逃避。她的这一特征终于导致八十回以后较为活跃的表现,在贾母病重和丧事期间,她和凤姐一起掌管家务。她又常和妙玉亲近,当妙玉被劫之后,她终于下决心剪发修行。惜春的最后出家的结局。
“一个人”指的是“王熙凤”,相关情节可以写“协力宁国府”“毒设相思局”等。
对人物的认识:
既能干,又狠毒。王熙凤是一个做事情很果断干练,在长辈面前又一副小丫头的样子俏皮泼辣,对下管束仆人来头头是道,有条不紊。身为荣国府的管事,能将诺大一个家庭掌管在手中,其能力自是不必多说。王熙凤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狠毒,甚至会让人感到胆寒。对于王熙凤的狠毒可以从其他人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来,比如说兴儿曾经说过”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另外因为贾瑞有对她不怀好意,让王熙凤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这样她最后设计把贾瑞弄死了。而其他的下人看到她都是毕恭毕敬的,都很怕她的样子,这也是从反面表现出了王熙凤的狠毒。
既聪慧,又对权利欲望过分执着。在作品中王熙凤的出场就让人印象深刻,贾母对她的评价是泼皮破落户,表面上看是骂,实则表现出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来看是很宠爱的,这也从侧面说明王熙凤是一个很懂得如何讨长辈欢心的人。贾母在贾府的地位乃至高无上,能够得到贾母的宠爱,其聪明才智绝非一般。还是拿出场为例,”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此一句话既表露出对黛玉的关怀,又暗合了贾母对黛玉的重视,表面看忽略了贾母,其实却处处对贾母的心思,这些无一不表露出她深谙人心,聪慧的才能。王熙凤是一个对权利和金钱欲望很重的人。对权利的欲望体现在她的身份上,如果说当管家执事是基于她的能力的话,那么她在执事宁国办丧事时的种种表现就充分说明了她对权利的热爱。还有她在对待自己正妻的权利上,连平儿这样一个身边人也是容不下的,更不要提对贾连其他的女人。对金钱的欲望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她利用职务之便,大打时间差拿公银出去放利吃息的事比比皆是。不仅如此,王熙凤还利用贾府的关系捞取钱财,替人买通官司,制造了一起起冤案,这也是缘于她对金钱的欲望。
25.【答案】(1)A
(2)C
【解析】(1)《三代》这首诗二十一个字,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图画。强调乡土。A项,乡士本色中实际上阐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士性指出“土〞是农民发展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土”一字的演变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乡下人其实并不是不值得尊敬的,他们守护着这养育他们的土地,灌溉、播种、收获。农业与工业、与游牧业不同,农业需要农民扎根在土地上,这便使得“士气”不得不萦绕在农民的身边。这种不流动的士气不是农民造成的。强调乡土。
B项,强调乡土社会秩序及法治等。
C项,强调对性别的认识。
D项,强调治国方针等。
故答案为:A
(2)从原文看,“心芳亭”周国的景物,有“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污于石隙之下”,有‘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街吐”。所作对联是在一番对话后,需配合沁芳”二字,不仅蕴藉含蓄且求雅,还当有照应前面景物的内容,对比选项看,C.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有翠木、花香,“绕堤”与“白石为栏,环抱池沿"呼应,“堤”栏…池”里蕴含清流,表意最贴切。
故答案为:C
(1)本题考查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平常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充分理解文章,包括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内容等。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主题的分析概括。通过对名著的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6.【答案】略
【解析】本题为话题类材料作文。首先注意分析话题“阅读与人生”,这是一个并列短语,旨在引导考生思考阅读和人生的关系。再看材料引用三位名人有关阅读的名言,从不同角度强调阅读对自身的成长与成功的作用。培根的话强调读书的作用,读书有利于完善、提高自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理·巴克斯特的话强调认真读通几本经典著作的作用。歌德的话则是强调该如何阅读,第一只眼睛是实实在在的眼睛,看到的是书本的表面内容,另一只眼睛是心灵的眼睛,能够看到书本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歌德的话是说阅读不能仅仅走马观花光看不想,还需要思考,才能获得深层体验。
写作任务要求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发表见解、讲述故事,或者抒发情感。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写作范围很宽泛,只要是自身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对某一经典与人生的某一点有体验或感悟——对自己的成长、对生命的理解、对做人或社会某一现象的看法等都可作为立意的范围。
具体写作时,可以引用有关“阅读”的名言引出话题;接着阐述概念并分析“阅读”和“人生”的关系,角度要小,做到以小见大,可以是阅读某一经典让人走出某一困境,阅读某一经典让人重树自信,阅读经典收获了人生的某一快乐,等等。最后总结全文,明确阅读的意义,如阅读经典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等产生正面的影响,使自身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立意:
①让读书照亮前行的路。
②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
③贫穷因读书而富有,富有因读书而高贵。
④读书,点亮人生。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往往要求比较宽泛,但是我们写作者必须善于化大为小,从小切口、小角度来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要选择自己最乳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