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2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历史第2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2 07:25: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历史第2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
【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三字经》中“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B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兴起于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将蚕丝织成精美丝织品,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青铜器的技术。据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B 
3.【历史解释】“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B 
4.平王东迁后,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际上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有的诸侯公然与周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反映出当时 (  )
A.等级制度森严 B.封建王朝产生
C.分封制遭破坏 D.生产水平提高
4.C
5.小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据此判断,他探究的学习主题是 (  )
公元前632年 公元前627年 公元前597年 公元前589年 公元前494年 公元前478年
晋楚城濮之战 晋秦崤之战 晋楚邲之战 晋齐鞌之战 吴越夫椒之战 吴越笠泽之战
A.夏商更替 B.武王伐纣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
5.C [解析] 表格中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32—前478年,属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春
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故选C。
6.“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眼里的南方蛮夷……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晋楚邲之战时,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材料说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
A.严重破坏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B.加快了国家走向统一的步伐
C.楚国经过努力终于称霸中原 D.有利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
6.D 
7.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水利工程的兴修 B.分封制的瓦解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农业产量的提高
7.C 
8.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强大的诸侯国在这一时期发动战争,主要是为了 (  )
A.保护周王 B.抗击夷人
C.争当霸主 D.拓展疆域
8.D 
9.下表为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及其措施,这些变法 (  )
名称 措施(部分)
李悝变法 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邹忌变法 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
申不害变法 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A.确立了郡县制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巩固了分封制 D.实现了国家统一
9.B 
10.【跨语文】“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描绘的场景出现的原因是 (  )
A.奖励耕织 B.修建都江堰
C.奖励军功 D.修建灵渠
10.B
11.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11.D [解析] 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通过题干信息“以百姓心为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知,二者都主张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2.【历史解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12.C 
13.【跨语文】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心悦诚服”出自《孟子》,“功成名就”出自《墨子》,“滥竽充数”“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这反映出 (  )
A.儒、墨、法各学派竞争激烈
B.法家对中华文化贡献最大
C.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
D.成语助推百家争鸣的热潮
13.C 
14.【史料实证】小华同学在研究我国灿烂的青铜文化时,收集到下列一组图片,从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
A.鼎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B.我国古代青铜器制造工艺高超
C.青铜器是用来祭祀的礼器
D.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4.B 
15.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由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蕴藏着 (  )
A.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
B.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
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
15.C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8分)先秦政治为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代表的内容。(4分)材料一所示制度演变的根源是什么 (2分)
16.(1)①禅让制;②世袭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二 下面是某王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哪一政治制度 (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其作用。(4分)
(2)分封制。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材料三 郑武公、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时的执政卿士……周平王同时又把执政权交给虢公,郑庄公因此怨恨周平王……于是周王和郑国交换人质以取得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的故事。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2分)这一历史现象最终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 (2分)
(3)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地位下降。诸侯争霸的局面。
材料四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到公元前221年,最终实现了“四海一”。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分)
(4)由分裂走向统一。(意思相近,符合题意即可)
17.(20分)米香话丰年,农业系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三 中国古代农业的繁荣和儒家憧憬的“仁政”“德政”息息相关。儒学把农业和仁政相联系的“重农”思想,使古代农学成为仁知合一的学科。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够推测出哪些信息 (6分)
17.(1)北京门头沟东胡林人已经学会种植粟;山东章丘焦家人已经会制作陶器;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2)材料二叙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 (4分)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家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4分)
(3)孔子、孟子。
(4)综合材料二、材料三,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6分)
(4)政府要重视农业,积极出台促农惠农政策;
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加强农业理论研究和农业生产工具、技术的创新;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18.(17分)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某班同学搜集了一些资料,打算制作一个专题展板,请你一起来参与。
(1)写出老子的主要政治主张。(4分)
18.(1)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请从以下主题A、B、C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从上述资料中选择两则,说明所选资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9分)
主题:A.社会动荡   B.经济发展   C.思想繁荣   D.文字发展
【示例】
主题 资料序号 说明
D.文字发展 ⑥ 周成王时期的何尊可用于研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
⑦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可用于研究商朝时期的甲骨文
主题 资料序号 说明
(2)示例
主题 资料序号 说明
A.社会动荡 ④ 战国时期的秦国铜虎符可用于研究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情况
⑤ 春秋时期的青铜戈可用于研究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
主题 资料序号 说明
B.经济发展 ② 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可用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
⑥ 周成王时期的何尊可用于研究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
主题 资料序号 说明
C.思想繁荣 ③ 《韩非子》书影可用于研究战国时期韩非的主要思想主张
⑧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可用于研究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3)请为该专题展板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导览语。(要求:语言精练,逻辑合理。4分)
(3)夏商周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历史第2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
【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三字经》中“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兴起于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将蚕丝织成精美丝织品,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青铜器的技术。据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历史解释】“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4.平王东迁后,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际上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有的诸侯公然与周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反映出当时 (  )
A.等级制度森严 B.封建王朝产生
C.分封制遭破坏 D.生产水平提高
5.小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据此判断,他探究的学习主题是 (  )
公元前632年 公元前627年 公元前597年 公元前589年 公元前494年 公元前478年
晋楚城濮之战 晋秦崤之战 晋楚邲之战 晋齐鞌之战 吴越夫椒之战 吴越笠泽之战
A.夏商更替 B.武王伐纣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
6.“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眼里的南方蛮夷……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晋楚邲之战时,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材料说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
A.严重破坏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B.加快了国家走向统一的步伐
C.楚国经过努力终于称霸中原 D.有利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
7.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水利工程的兴修 B.分封制的瓦解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农业产量的提高
8.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强大的诸侯国在这一时期发动战争,主要是为了 (  )
A.保护周王 B.抗击夷人
C.争当霸主 D.拓展疆域
9.下表为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及其措施,这些变法 (  )
名称 措施(部分)
李悝变法 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邹忌变法 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
申不害变法 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A.确立了郡县制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巩固了分封制 D.实现了国家统一
10.【跨语文】“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描绘的场景出现的原因是 (  )
A.奖励耕织 B.修建都江堰
C.奖励军功 D.修建灵渠
11.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12.【历史解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13.【跨语文】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心悦诚服”出自《孟子》,“功成名就”出自《墨子》,“滥竽充数”“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这反映出 (  )
A.儒、墨、法各学派竞争激烈
B.法家对中华文化贡献最大
C.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
D.成语助推百家争鸣的热潮
14.【史料实证】小华同学在研究我国灿烂的青铜文化时,收集到下列一组图片,从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
A.鼎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B.我国古代青铜器制造工艺高超
C.青铜器是用来祭祀的礼器
D.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5.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由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蕴藏着 (  )
A.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
B.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
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8分)先秦政治为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代表的内容。(4分)材料一所示制度演变的根源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下面是某王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哪一政治制度 (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其作用。(4分)
材料三 郑武公、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时的执政卿士……周平王同时又把执政权交给虢公,郑庄公因此怨恨周平王……于是周王和郑国交换人质以取得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的故事。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2分)这一历史现象最终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 (2分)
材料四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到公元前221年,最终实现了“四海一”。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分)
17.(20分)米香话丰年,农业系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三 中国古代农业的繁荣和儒家憧憬的“仁政”“德政”息息相关。儒学把农业和仁政相联系的“重农”思想,使古代农学成为仁知合一的学科。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够推测出哪些信息 (6分)
(2)材料二叙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 (4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家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4分)
(4)综合材料二、材料三,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6分)
18.(17分)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某班同学搜集了一些资料,打算制作一个专题展板,请你一起来参与。
(1)写出老子的主要政治主张。(4分)
(2)请从以下主题A、B、C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从上述资料中选择两则,说明所选资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9分)
主题:A.社会动荡   B.经济发展   C.思想繁荣   D.文字发展
【示例】
主题 资料序号 说明
D.文字发展 ⑥ 周成王时期的何尊可用于研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
⑦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可用于研究商朝时期的甲骨文
主题 资料序号 说明
(3)请为该专题展板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导览语。(要求:语言精练,逻辑合理。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