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23张)+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23张)+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31 09:43:50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刘勰《文心雕龙》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1、故都的秋有什么特色?对这些特 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故都秋天的特色是“清、静、悲凉”。
3—11 自然段。
2、请用简洁的语言,扣住这些段落中的主要景物,概括作者描绘的几幅秋景图。 庭院清秋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秋果奇景图故都的秋1、庭院清秋图2、秋槐落蕊图3、秋蝉残鸣图4、秋雨话凉图5、秋果奇景图明确:赏析这五幅画面,分析这些画面是怎么体现出清 静 悲凉的特点?庭院清秋一椽破屋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漏下的日光
牵牛花蓝朵
疏落的尖草寂静、清冷、落寞、悲凉秋院景色看景神态细数
静对(绘形)(绘色)(绘形)(绘声)(绘色)(绘形)秋槐落蕊似花非花___视觉
秋槐落蕊无声无味极细微极柔软___听觉嗅觉
___触觉
细腻、清闲、落寞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衰弱残声 随处可闻秋蝉残鸣反衬清静悲凉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西去,天又晴了。秋雨话凉奇、有味、像样秋果奇景奇果树多,随处可见果色淡绿微黄清、静视觉 作者为什么只撷取这涂抹着一层淡淡的灰色的花、槐、蝉、雨、果等景物来细味秋天的“清、静、悲凉”呢? 品 秋 味(提示: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个人气质 。)合作探究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随兄长留学日本。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体现出了他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另外,他还提倡写“静的文学” 。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离群索居的寂寞的生活。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悲凉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创造社成员合影
郁达夫(左一)和郭沫若、成仿吾知人论世拓展延伸: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借助于很多物象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样是把一个个的物象连缀成一首美妙的诗 ,现请同学们仿照《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故都的秋破屋庭院浓茶
兰花秋草日斜
秋雨话凉人家
秋槐落蕊
落寞人在天涯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
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到“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都有一种悲秋情结, 毛泽东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杜甫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在长亭送别,他看到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面对秋景,不同的人眼中的秋景不同。这是因为他们感情有别。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他眼中的秋景又是怎样的。
二、文本解读
(一)整体把握
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用具体的词语概况。
明确:文章的前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合作探究
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1、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具体写了“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2、这些景物怎么体现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1)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绘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绘形(疏落的尖草、漏下的日光)
绘色(牵牛花的蓝朵、碧绿的天色)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教师总结:
“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3、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普通的景物来写?
明确:作者写故都之秋选择的平常景物,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
三、拓展延伸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把一个个的物象连缀成一首美妙的诗,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样是借助于很多物象来表现故的都秋优美的意境,现请同学们仿照《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明确:
天净沙?故都的秋
破屋庭院浓茶
兰花秋草日斜
秋雨话凉人家
秋槐落蕊
落寞人在天涯
四、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清、静和悲凉贯穿全文,我们在字里行间、在每一处秋景上都有深切的感受,我想这不仅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更是因为作者是在用整个生命整个灵魂去书写秋天的。让我们共同来朗读最后一段话,来作为对本文的总结。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味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独特的感受,整体上来说,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最后的拓展延伸,我在备课的时候内心充满忐忑,害怕难度太高,但实际上学生做的不错,我觉得不管对学生来说还是对我来说,都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因为时间关系,不能面面俱到,文章的后半部分基本没有涉及,另外,在引导的学生的过程条例不是很清晰。总之,这些都会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钻研教材,深入探究课堂,力争把这节课上的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