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爬山虎的脚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爬山虎的脚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08:53: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爬山虎的脚
基础巩固
情境一:学习完《10 爬山虎的脚》后,娇娇邀请你一起完成课后测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整体回顾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多选)
A.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
B.爬山虎的叶子是最引人注目的,又好看又能给人们带来绿意和凉爽。
C.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2.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蜗牛(wō) B.弯曲(qū)
C.顺利(shùn) D.叶柄(píng)
3.和“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意思不同的一句是(  )
A.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渐渐变成灰色。
B.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步变成灰色。
C.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慢慢变成灰色。
D.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4.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曲折 B.曲解 C.舞曲 D.委曲求全
5.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篇课文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B.课文启发我们要细致、连续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C.课文重点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6.依次填入句子中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爬山虎的茎叶密集,(  )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  )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
A.即使……也…… B.如果……就…… C.不仅……还……
7.回忆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下面的动词顺序正确的是( )
A.触——贴——巴——贴 B.触——巴——拉——贴
C.贴——触——拉——巴 D.触——贴——巴——拉
8.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②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③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④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9.下列对“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语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B.“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写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
C.这段话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长得整齐,铺排得均匀。
D.这段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二、填空题
10.课文直通车。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课文按观察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 和 ,重点介绍的是 ,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 。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 之情。告诉我们 , 。
11.补全下列四字词语,并完成练习。
无( )无故 人山人( ) 若( )若现 百( )百中
愤愤不( ) 疑( )不解 心急如( ) 胆( )心惊
(1)仔细观察第一行的词语的特点,再照样子写两个: 、 。
(2)第二行的四个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的 的,我还能再一个: 。
(3)像画“——”的那样AABC式结构的词语我能再写两个: 、 。
(4)用其中一个词语造句。
12.对比阅读与交流,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①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②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语句①体现了爬山虎的叶子 的特点。 、 这些词准确地写出了叶子在墙上分布得平均、整齐漂亮。 一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全部朝下的形态。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 (静态 动态)美。
(2)语句②中“漾”的意思是水面微微动荡,本文用来比喻  被风一吹,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动荡的样子,写出了爬山虎的 (静态 动态)美。
13.读下面的语句,对照拼音写字词。
qiáo ( ),cāo chǎng( )上shùn( )着围墙生长的那片嫩绿的爬山hǔ( )!它们jūn yún( )而不chóng dié( )地zhàn( )满了整面墙,似乎看不到一点kòng xì( )。你走过去拉一把,它们láo ɡù( )地巴在墙上,细细观察,原来是jīnɡ( )上长yè bǐnɡ( )的地方长出了脚,紧紧巴在墙上。
三、连线题
14.异名同物连线。
爬山虎 番茄
地瓜 甘薯
西红柿 马铃薯
土豆 长生果
落花生 地锦
四、判断题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5.爬山虎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 )
16.“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句话中的“着”读“zháo”,不读“zhe”。 ( )
17.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 )
18.《游山西村》是唐代诗人陆游写的。 ( )
19.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 ( )
阅读提升
情境二:为了提高同学们对课内阅读理解的能力,请完成下面阅读习题吧!
五、课内阅读
爬山虎的脚(节选)
①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技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脸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②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机交成小面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③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已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20.阅读选文后,我能判断图片( )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21.根据下图提示,给第①②自然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填序号)
“嫩红”的“嫩”,应选( )。
“嫩茎”的“嫩”,,应选( )。
22.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请你从下面的选项中选择准确的动作,并将字母填在第②自然段中的横线上。
A.贴 B.触 C.巴 D.拉
23.第③自然段中的加点词“逐渐”能删去吗?为什么?
24.根据选文内容,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才能发现它庄上爬的秘密。
B.在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时,“巴”字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
C.因为爬山虎是向上爬的,所以作者把它想象成蛟龙,把“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蛟龙的爪子”。
拓展延伸
情境三:加强课外阅读,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六、课外阅读
骆驼蓬
骆驼蓬,你是沙漠植物中的骄子。
啊,你看上去是那么不起眼!没有(挺拔 挺直)的茎,翠绿的叶,艳丽的花,但你一代一代倔强(qiáng jiàng)地生长着,把根须深深地扎(zhā zā)进沙砾之中,(摄取 拿取)一星半点的水分和营养,日积月累(lěi lèi),把它储进自己的叶和茎里……但那不是为自己永存,而是为他人造福。
可不是吗?当长途跋涉的驼队饥渴难忍之时( )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茎和叶( )为驼队继续加油出力( )当严寒(袭击 打击)驼队的时候( )你还是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燃起熊火( )给辛勤的跋涉者以光明和温暖。
骆驼蓬,你本是一种普通的,无名的蓬,但人们用“骆驼蓬”这个美号为你命名,这是你的骄傲,也是你的光荣。
25.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6.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
27.请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8.请你用横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29.作者说骆驼蓬“为他人造福”,文章是怎样描写具体的?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从这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骆驼蓬具有 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骆驼蓬 的思想感情。
30.文中的骆驼蓬你喜欢吗?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C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通过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可知我们先观察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才是脚。课文第五自然段“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告诉我们爬山虎的叶子是靠脚爬上去的,故本题选AC。B项文中并没有提到。
故选A和C。
2.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这个词语读什么,然后根据词语写出拼音,书写拼音时一定要注意是写加点字的拼音,同时拼音要书写规范。
A.蜗牛:动物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为一种有肺的软体动物,外壳扁圆,头有四个触角。“窝”读“wō”,读音正确。
B.弯曲:不直。“曲”读“qū”,读音正确。
C.顺利:顺当;在事物发展或工作进展的过程中没有或少有阻碍。“顺”读“shùn”,读音正确。
D.叶柄:叶片下与茎相连的柄条。“柄”读“bǐng”不是“píng”,读音错误。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
逐渐:指渐渐;逐步。“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意思是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慢慢变成灰色的。
D.“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中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的速度可能是渐渐、逐步、慢慢的,也有可能是迅速的,而选项ABC根据句子意思都是说“细丝和小圆片”慢慢地变成灰色。故选D。
4.C
【详解】本意考查多音字。
“曲”是一个多音字,“qū ”弯转,与“直”相对:弯曲。“qǔ”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曲艺。曲话。
A.曲折——qū;①弯曲。②情节复杂、多变化。
B.曲解——qū;作歪曲和错误的解释或理解。
C.舞曲——qǔ;舞蹈伴奏的乐曲,有鲜明的节奏。
D.委曲求全——qū;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
综上所述,答案选C。
5.AB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进行描写的,主要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课文重点讲了“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告诉了我们要细致、连续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与“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两个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仅……还……”相连。
故选C。
7.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结合文章内容“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可知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是触——巴——拉——贴。
故选B。
8.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的能力。
做此题时可先把题目句子读一遍,再去看需要排序的句子,判断是否可以从逻辑顺序、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等关系进行排列,排列完后组合在一起再将语句读一遍,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排序题先判断首尾句,整段话讲爬山虎爬墙的动作,②句为首句最合适,可根据共同词语进行判断,②句与①句都有“细丝”,语句连贯,再根据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细丝的作用是什么,判断出接④句,尾句则是③。因此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选C。
9.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关键句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选择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中的关键句,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和关键词等入手,学生在课下要多去练习这几种方法。
从句中的“那些叶子”“叶尖”可知这里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没有写爬山虎的脚,D选项错误。
10. 叶圣陶 叶子 脚 爬山虎的脚 往上爬的 喜爱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 才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主要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讲了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讲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从课文细致、准确、生动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
11. 缘 海 隐 发 平 惑 焚 战 无影无踪 不知不觉 心理 心乱如麻 窃窃私语 依依不舍 早上有雾,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补全词语、词语仿写和造句。
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非常多。
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愤愤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疑惑不解:弄不清楚、无法理解。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1)仔细观察第一行词语,它们都是ABAC式的结构,这样结构的词语还有百发百中、自由自在、人来人往等。
(2)根据词语意思可知,第二行词语,它们都是形容人物心理。这样的词语还有喜出望外、垂头丧气、欣喜若狂、心花怒放等。
(3)“愤愤不平”属于AABC式结构的词语,这样结构的词语还有井井有条、念念不忘、源源不断等。
(4)首先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造句。
人山人海:节日的公园里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12. 又密又多 铺 均 一顺儿 静态 爬山虎的叶子 动态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分析和对课文的理解。
(1)根据句子中“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可知叶子长得很密而且很多,而且作者用“铺、均匀”写出了叶子长得整齐,叶子长大了叶尖都是朝下的,作者用“一顺儿”,意思是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描写的是叶子,属于静态描写。
(2)结合“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可知意思是叶子在风的吹动下都动了起来,属于动态描写,把爬山虎的叶子比作是波纹。
13. 瞧 操场 顺 虎 均匀 重叠 占 空隙 牢固 茎 叶柄
【详解】本题考查拼写能力。
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拼音字母,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明确要写的汉字后进行书写,注意检查拼读、书写是否正确。本题注意“瞧、均、叠、隙、柄”等汉字的间架结构,笔顺,注意书写美观。
14.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同物异名又称同义名。同一生物分类单元先后被给予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名,这些名称虽异,但实指同物,其含义相同,故称同物异名或同义名。爬山虎别名:地锦、爬墙虎;地瓜别名红薯,又名番薯、甘薯、山芋;西红柿别称番茄,洋柿子;土豆别称马铃薯洋芋、山药蛋等;落花生别称长生果。
15.× 16.√ 17.√ 18.× 19.√
【解析】1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课文《爬山虎的脚》可知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16.正确
17.正确
18.考查文学常识。《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19.正确
20.C 21. ② ① 22.BCDA 23.“逐渐”不能删去,因为“逐渐”说明爬山虎脚的颜色变化经历了一个过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4.C
【解析】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技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脸角。”可知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和样子;
A.结合所给图片,脚长在叶子的柄上,位置不符合;
B.结合所给图片,脚长在叶子的正面,位置不符合;
C.结合所给图片,脚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技状的六七根细丝;位置符合,形状符合;
D.结合所给图片,脚长在茎的正面,位置不符合;
故选C。
21.本题考查多义字。
结合所给词语,嫩红的意思是浅红或淡红色,嫩的意思是颜色浅;故选②;
结合所给词语,嫩茎的意思是初生而柔弱的植物茎叶。嫩的意思是初生而柔弱;故选①。
2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A.贴:切近;挨近。
B.触:碰;撞。
C.巴:粘住;
D.拉:牵;扯
结合所给语境,爬山虎的脚刚刚碰到墙的时候,故选“触”,故选B;六七根细丝的头上机交成小面片,粘住墙,故选“巴”,故选C,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网上扯一把,故选“拉”;故选D;使它紧紧地挨近墙上,故选“贴”,故选A。
23.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所给语境,分析“逐渐”一词的用法,说一说“逐渐”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组织语言表达,如:逐渐一词的意思是渐渐,不能删去,用在句子中表示细丝和小圆片变化颜色是有一个过程的,去掉了就没有那个变化的过程了,语言就没有那么准确。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结合文章内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那样弯曲而尖细,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5.jiàng zhā lěi 26.挺直 拿取 打击 27., , ; , , , 28.骆驼蓬,你是沙漠植物中的骄子。 29.当长途跋涉的驼队饥渴难忍之时,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茎和叶,为驼队继续加油出力;当严寒袭击驼队的时候,你还是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燃起熊火,给辛勤的跋涉者以光明和温暖。
默默无私奉献 喜爱和赞赏 30.喜欢,因为它坚强,而且总是为他人造福,自己获得的却很少。
【分析】25.本题考查的多音字,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平时要多读多练。
“强”为多音字,在“倔强”中读音为jiàng;还可以读作qiáng,强壮。
“扎”为多音字,在“扎进”中读音为zhā;还可以读作zā,扎辫子;还可以读作zhá,挣扎。
“累”为多音字,在“日积月累”中读音为lěi;还可以读作lèi,劳累。
26.本题考查选词填空,选词填空应该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挺拔:直立而高耸。
挺直:伸直(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
文中形容骆驼蓬没人直立的茎,应选择“挺拔”,划掉“挺直”。
摄取:吸收(营养等)。
拿取:拿起来。
文中形容骆驼蓬把根须深深地扎进沙砾之中,吸收一星半点的水分和营养,应选择“摄取”,划掉“拿取”。
袭击:指出其不意地打击。
打击:攻击;使受挫折。
文中形容严寒突然打击驼队的时候,骆驼蓬还是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应选择“袭击”,去掉“打击”。
27.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当长途跋涉的驼队饥渴难忍之时”“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茎和叶”“为驼队继续加油出力”句子中间一般性停顿,用逗号。
“当长途跋涉的驼队饥渴难忍之时,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茎和叶,为驼队继续加油出力”与“当严寒袭击驼队的时候,你还是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燃起熊火,给辛勤的跋涉者以光明和温暖”是并列描写骆驼蓬为驼队奉献的话语,中间应该使用分号。
“当严寒袭击驼队的时候”“你还是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燃起熊火”“给辛勤的跋涉者以光明和温暖”句子中间一般性停顿,用逗号。
28.本题考查查找中心句。“中心句”就是“中心思想”,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文章介绍了骆驼蓬看上去是那么不起眼,但是却造福他人,为驼队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说明了骆驼蓬,是沙漠植物中的骄子。所以文章的中心句为:骆驼蓬,你是沙漠植物中的骄子。
29.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要抓住关键词“骆驼蓬‘为他人造福’”。
文中“当长途跋涉的驼队饥渴难忍之时,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茎和叶,为驼队继续加油出力;当严寒袭击驼队的时候,你还是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燃起熊火,给辛勤的跋涉者以光明和温暖。”这句话写了骆驼蓬无私地为驼队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说明骆驼蓬具有默默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骆驼蓬喜爱和赞赏的思想感情。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写了骆驼蓬看上去是那么不起眼,但是却造福他人,为驼队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表明骆驼蓬默默无私奉献的品质。文章结尾写了骆驼蓬,本是一种普通的,无名的蓬,但人们用“骆驼蓬”这个美号为它命名,这是它的骄傲,也是它的光荣。所以文章中的骆驼蓬值得我们喜欢,将自己的理由写出来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