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
第18课:《慈母情深》
1.课题解读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小学时代的事。作者在为一元五角的书去找母亲,最后得到了这本书。字里行间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
2.课文重点解读
(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理解:这段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续使用三个“我的母亲”,起强调作用,通过对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一个辛劳、疲惫的母亲形象,画面十分清晰,表达了“我”看到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惊讶、酸楚。
(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理解:这句话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从“皱皱”“龟裂”等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钱攒了很久和母亲挣钱不易。也可以体现出母亲宁愿劳苦、贫穷,也要让孩子读书的胸襟和远见。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理解:这句话运用反复的手法,作者通过连续使用几个“立刻”,反复强调,增强了表达的效果,表明母亲工作时的动作快、节奏快,突出了母亲不辞劳苦、争分夺秒的忙碌工作状态。
(4)母亲掏衣兜。
理解:“掏”“数”两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这不多的钱的珍惜。母亲给“我”的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对“我”读书的支持和浓浓的爱。
(5)“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理解: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3.主题概括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作家梁晓声,主要讲述了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通过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展现了一位瘦弱、贫苦、辛劳、通情达理的母亲,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4.学有所得
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舍得。她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愿意支持孩子做有益的事情!我们的母亲对待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让我们都做一个感恩母亲孝敬母亲的人。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理解: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2)母亲的工作环境有什么特点?
理解:空间低矮、四壁潮湿、光线阴暗、酷热难耐、空气污浊、噪音震耳。母亲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工作条件极差、劳动高度紧张,说明母亲挣钱十分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给钱买书,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
(3)你从对母亲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刻画了其身体瘦弱的形象。“极其瘦弱”说明长期的贫困生活使母亲的身体瘦弱不堪,“脊背弯曲”写出了母亲工作的艰辛。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也为“我”很难张口要钱作铺垫。
(4)你有过“鼻子一酸”这样的经历吗?
理解:示例:有一次,半夜起来上厕所,我突然发现院子里的灯还亮着,出去一看,妈妈正在为我洗今天换下的脏衣服。当时天气很冷,正生着病的母亲弯着腰吃力地搓着,时不时抬起身子用手捶背。看着母亲红肿的双手和直不起的腰,我不禁鼻子一酸,跑进房间低声啜泣起来……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母亲》获得了《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
梁晓声幼年家境贫寒,19岁时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经历了生活的苦辣酸甜。他的作品选材广泛,思维独特,文笔跌宕,情感真挚,展现了生动、鲜活而泥土气息浓郁的现实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感染并教育着读者,其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巨大的激励与鼓舞。
(2)青年近卫军
是法捷耶夫的代表作品,是苏联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敌占区共青团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法西斯英勇斗争的事迹,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于一九四五年出版后,立即受到了苏联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次年获得苏联国家奖。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苏联青年的英雄形象,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青少年的偶像,对这一代人的成长产生过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所以作者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以至于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3)推荐阅读
慈母情怀
母亲年轻时很漂亮,再加上针线活儿做得十分出色,被公认为村子里的“二宝”。
母亲做的鞋特别好。精美灵巧,不土不俗,和市场上卖得差不多。老人穿着舒服;男人穿着潇洒;女人穿着漂亮;儿童穿着可爱;名声传扬百里。很快,来求母亲做鞋的人成天不断。
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温柔大方的女性。凡是来求母亲做鞋,她一般是不会说不的。结果苦了自己,她的母指和食指时常磨出大泡。母亲专门有个浅绿色的篮子装鞋,黑的、蓝的、红的、混合色的……百花齐放,象一个“百花园”。
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她勤劳、朴实,天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儿。清晨天还未亮,她就起床,忙屋前屋后,田间地头。干了一天地里的活儿,到了晚上她一坐下又拿起针线做鞋,还一边督促我们兄妹学习。母亲没有上过学,当然自己也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和经验。但她听过一些老师说过,学生每天晚上要复习当天学过的课程,还要预习第二天要学的课,所以她经常会说起这些。弟弟的作业不太多,做完了作业,连脚有时都不洗,就爬在书桌上打起呼噜来,母亲这时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将弟弟洗完送上床,盖好被子。母亲每天都是这样。
母亲和父亲的婚姻很美满,是村子里未结婚青年人的榜样。母亲和父亲从未因为什么大事小事打过架,就连争嘴都未发生过,而父亲特别疼爱母亲。可有一段日子,父亲对上门求母亲帮忙做鞋的人特别不满意,因为这样会影响母亲的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另外,村子里半年、三月不放一场电影,全家唯独少了母亲和父亲。母亲的时间被针线抢走了,父亲也只好陪着母亲说话,谈谈庄稼,谈谈生活,谈谈孩子……。于是,父亲就对上门求做鞋的人婉言一番。什么母亲进来身体不太好,什么母亲活儿太多,什么母亲的手指……而母亲只是微微地笑笑,收下送来做鞋的材料。
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了,母亲也渐渐地感到经济困难起来。她坚决打破常规,不再给别人无偿做鞋了。母亲买回了数十种布料做各种各样的鞋,并在我家门前挂了个“卖手工鞋”的木牌子。每双鞋可收1元钱左右,这样就可以供上买油盐和我们的学习用品。
母亲常对我们兄妹说,咱家再穷也要让你们上学,我和你爸再苦再累,只要你们能考上大学,也心甘情愿。
那时,母亲开始加速做鞋,快的就象一台做鞋机。父亲晚上也开始忙着帮母亲穿针拿线,日子久了,父亲也学会了做一些儿童地小鞋。看着母亲和父亲这般辛苦,我们兄妹放假了也想帮一帮,可母亲总是把我们赶走,让我们去看自己的书。有时还能听到母亲或父亲“哎呀”一声,这声音就象针扎在我们的心上一样。每当这时,妹妹就会朝我痛苦的看一看,然后又埋头用心学习。在父亲的帮助下,母亲每天可多做6双鞋,缓解了我家的经济危机。
我考上大学之后,在几十家报刊发表作品,加上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可以不用家里拿钱了。有时我还可以给弟妹寄一些学习用品钱去,这样一来我家在经济上有了好转,母亲不再加速做鞋了,就连那块牌子也被父亲藏了起来。母亲没有抛弃手中的针线活儿,但却把鞋当成了一种茶余饭后的“报纸”。我只要回家和母亲谈天,并让她放下针线时,她总笑着说“:是一针一线拉着你上大学的。这跟你写文做诗一样,痛苦之中还散发出幸福的芳香”。
这么多年来,经母亲的手做出的鞋,不夸张说也有六七千双。但它还是有些遗憾是未给儿女做更多的鞋。记得上大学的第二年走时,母亲要把我送上车,可我三番五次不让她送,可她还是要把我送上车。上车的时候,不知母亲从哪变出了一双亲手做的鞋,轻轻地放在我的手中。顿时,我发现母亲额上梯田般的皱纹和发丝间增添的白发象一根根锋利的针刺在我的每一个毛孔……母亲眼睛湿润了,用粗糙的手握住我的手说“:咱人穷志不能穷啊!穿着我为你做的合脚的鞋走宽广的路,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为祖国做一份贡献!”最后司机催促要走,我不得不上车了,在我蓦然回首的一刹那,我看见母亲的眼泪刷刷地落在地上,还嘶哑地说上一句“:好好照顾自己!”我也控制不住了,眼泪随车轮离母亲飞转而去……
而今,我工作了,母亲的这些话时时刻刻都敲打着我的心。至今那双鞋已经破了一点,但我仍不舍得扔掉,一直收藏在自己的柜子里。每当触摸到这双鞋,我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触。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爱心的凝注和辛苦的劳动。而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一首诗中的句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第19课:《父爱之舟》
1.课题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全文以“舟”为线索,紧紧围绕父爱这一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从选材方面看,文章所选取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事,但却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
2.课文重点解读
(1)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理解:从第一处省略号能想象到父亲和母亲养蚕的辛劳,从第二处省略号能感受到父亲的慈爱。从“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和“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的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
(2)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理解:写出了父亲日常生活极其节省,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爱。
(3)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理解:父亲的不忍心与我的不忍心相互映衬突出了父亲因家境不好,没有让儿子吃上一顿好的而感到自责、愧疚,父爱又一次凸显。
(4)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理解:从父母挣钱的不易与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及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的对比中感受到深深的父爱。
3.主题概括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全文以“舟”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梦中醒来开始,以泪湿枕边结束,回忆了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和求学路上疼爱“我”的事,表现出父爱的伟大与深沉,以及“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深深的感激。
4.学有所得
一只小小的渔船,承载着父亲无尽的爱,行进在儿子的成长之路上…父爱如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爱如雨,净化我们的心灵;父爱如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去体会父爱的博大深沉与可敬吧!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姑爹的小渔船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几次提到小渔船?
理解:“我”每次考取高一级学府时,父亲都是摇着小渔船送“我”去上学的。这条小渔船承载着父亲的无尽期望,父亲摇着小渔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文中四次提到姑爹的小渔船,在叙述中层层深化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2)从父亲为我换房间这件小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父亲用钱虽极为节省,但在旅馆投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从这件小事上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3)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为什么?
理解: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因为是父亲摇着船把作者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作者对这只小船太熟悉,印象太深刻了。
(4)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和亲人的深切怀念、感激、愧疚等复杂的情绪。结尾照应文章开头的“我刚刚梦醒”,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5)本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理解: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地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
(6)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理解:这条小渔船是文章的线索。父亲摇着姑爹的小渔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作为一个情感载体,这条船承载了父亲的爱与无尽的期望,也承载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以“父爱之舟”为题,紧扣主题,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7)文章结尾说道“我什么时候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为什么?
理解:示例:可以,因为最后作者成为一个有名的画家,成为了父亲的骄傲。
不能,因为父爱是不能用图画表现出来,也表达不完整。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2)写父爱的名言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冰心
(3)生活中,你的父亲是怎样疼爱你的呢?请说一说。
爸爸经常带我去爬山,他说爬山可以锻炼身体,视野开阔,呼吸新鲜空气。在爬山的过程的中我也放弃过,摔跤过多次,是爸爸一直在鼓励我,让我攀登最高峰。我感觉,疼爱不是溺爱,爸爸的疼爱教会了我坚强。
第20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课题解读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应是“得意扬扬”,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应是“痛哭起来”。母亲的评价是针对“我”七八岁就会写诗这件事,注重的是情感上的鼓励;父亲的评价注重的诗本身的质量。这两种评价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
2.课文重点解读
(1)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理解:三个关于时间的词语单独成句,说明了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突出了我盼望父亲回来的急切心情。
(2)“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理解:因为“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成功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认为自己非常的幸运。
(3)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理解: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在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鼓励下,不断前进。
(4)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理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爱的鼓励,这是获得成功的源泉;同时需要爱的警告,这是健康成长的航标灯;“我”明白了父母的这两种爱,在成长过程中不会产生自卑和自傲,两种不同方式的爱让我健康成长。
3.主题概括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 父亲和母亲给予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给予的爱。
4.学有所得
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赞扬、鼓励,当然也有严厉的批评教育。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出发点都是爱,所以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给出的评价。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为什么针对同一首诗,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
理解:“精彩极了”是母亲的评价,母亲是为了鼓励巴迪,让巴迪充满信心;“糟糕透了”是父亲的评价,父亲是在警告巴迪,让巴迪谦虚、不骄傲。
(2)“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你赞成这样说法吗?为什么?
理解:赞成。“精彩极了”是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糟糕透了”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两种断言的出发点,都是为“我”好。
(3)“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什么意思?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父母的提醒,“我”不会自傲和自卑,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4)作者长大后是如何看待父母不同的爱的
理解: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温柔的母爱给了自己写作的不竭动力,严厉的父爱让自己不断总结、提高。如果只有母亲的慈爱、包容,那么自已得到一点儿成功就会沾沾自喜、自高自大;如果只有父亲的严厉,那么自己就会对写作失去信心。父母的爱使作者的内心得到了平衡,使他生活的小船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作者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根据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码头风云》在1954年上映,荣获了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2)推荐阅读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节选)
毕淑敏
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现在,我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口语交际
(1)交际内容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评价事例中父母的做法,客观地看待父母之爱。
(2)交流指导
联系生活搜集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有没有遇到过文中几个小朋友类似的经历。
确定观点,大胆发言。发言时,要先表明你对事例中的爸爸妈妈的做法所持的态度,再说明理由。
组内交流,耐心倾听。小组内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意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交际小贴士
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3)交流示例
我认为李强爸爸的做法不对。他的这份爱过分严厉,缺智慧。考试无常李强成绩起伏是很正常的,他的爸爸应该和他一起分析进步或是退步的原因。
我认为王小雅妈妈的做法也不恰当,这样会让王小雅失去独主生活的能力。父母无论多么爱我们都不能陪我们一辈子,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
我认为陈敏的爸爸做得非常好。他和孩子一起学习,还注意劳逸结合,爱就应该多陪伴。
父母的爱形式多样,当我们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时,应该及时地与父母沟通,这样才能互相理解。
我的妈妈以前是不让我干活儿的,她说我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然后,我对她说,光学习而不会其他技能是不行的。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我跟着妈妈学了很多东西。现在我都能做简单的饭菜了。
我喜欢陈敏的爸爸。他既没有打骂孩子也没有溺爱孩子,而是和孩子做好朋友。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陈敏,一定会积极阳光,乐观向上。
(4)总结
当我们跟他人交流对一件事的看法时,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积极回应。我们要多理解父母。当他们关心你时,请你表示感谢;当你的看法和他们不同时,要在尊重的基础上试着和他们谈谈。其实,感谢和沟通都是爱父母的表现。希望我们和父母之间因交流而变得更加亲密!
习作
我想最您说
习作内容
以书信的形式,把想对父母、好朋友、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说的话写下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了解你的想法体会到你的感情。
技巧点拨
①审题把想对父母好朋友或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说的话写成一封信。
②立意表达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了解你的想法,体会到你的某种感情。
③思维导图
【好词】
◆描写友情的词语
同窗携手共勉互助深厚知己
亲密无间肝胆相照推心置腹志同道合
八拜之交手足之情义结金兰视为知己
形影不离旧雨重逢管鲍之交莫逆之交
桃花潭水白首同归深情厚谊形影不离
◆描写感恩的词语:
刻骨铭心终生难忘铭记在心知恩图报
感恩之心感恩戴德恩怨分明恩重如山
感激不尽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感激涕零
投桃报李千恩万谢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描写真挚情感的词语
发自肺腑感人肺腑肺腑之言赤诚相待
患难之交情感真挚真情流露抱诚守真
情真意切真情实感情同手足情深似海
诚心诚意犬马之诚肝胆相照深情厚谊
【佳句】
◆地铁会回归拥挤,街道会重返热闹,胡同里的早餐铺子和市中心的歌酒霓虹,都会一如往常。相信爱与希望蔓延的速度一定会超过病毒,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重新开始。
◆在困难面前,总有一些暖人的关怀牵动着你我,总有一些朴实的感动直击人心。
◆爸爸,我想对您说,为了让我们的家更幸福,请您戒烟吧。每当您坐在沙发上悠然自得地吸烟时,我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场雨浇灭那火光,变成一阵风吹散那烟雾,让清新的空气回到我们的小屋,让妈妈那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爸爸,难道您忘了妈妈苦口婆心地给您讲吸烟的危害吗?爸爸,难道您忘了我省下零用钱给您买戒烟糖吗?
◆妈妈,您知道吗?在班上,我被老师列入了“留守儿童”的行列。每当听到这个词,我的心就特别痛。妈妈,我想对您说:“女儿好想您啊!”
◆妈妈,您知道吗?每当想您的时候,我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拿出您和我一起照的相片看。当我取得好成绩时,我想和您一起分享;当我考试失败时,我想得到您的安慰和鼓励;当我遇到不会做的事情时,我想让您教我……是啊,妈妈,您为了我,在外打工,不辞辛苦。从您打来的电话和寄来的物品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您的爱。可是,妈妈,您对我最大的关爱应该是陪在我身边,给我一个温暖的怀抱和一个温暖的家。
◆我每天放学回家,面对的总是冷冷清清的大屋子,我只能闷闷不乐地埋头做作业。虽然妈妈在家,但我总觉得家里的气氛少了那么一点儿和谐、温馨。每次都是等我们睡下后,您才精疲力竭地回到家。第二天我起床后,您已经出门工作了。我知道您热爱工作,但您也不能光顾着工作,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体会我们母女的感受啊!
◆后来,在我和妈妈的翘首企盼中您终于回来了,可是没过几天,您又被派往上海组装机械。爸爸,请您百忙之中别忘了自己的身体,我和妈妈都会照顾好自己,不用为我们担心。
◆有一次,我心里很烦躁,练习的时候,老是加不对。我狠咬下唇,紧皱眉头,真想把得数算对,可每次都得到您四个冷冰冰的字:“错了,重加!”分针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一圈了,我还没使您满意。我一次又一次反复加着,每次我加错,您就板着脸,把牌一收,“啪啪”地整理起来,这动作就像千万根针扎在我的心上一样。又过了半个小时,您不耐烦了,猛地站起身,把手里的牌重重地往床上一摔,对我大声吼道:“都上五年级了,连这一二年级的加法都不会,怎么这么笨!不想上学就不上!”我低着头,十分难受,眼眶中潜藏已久的泪珠忍不住掉了下来。我跑到自己的房间,用被子蒙住头大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