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第9课:《古诗三首》
1.课题解读
《示儿》“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题临安邸》题:题写,把诗句写上。邸:官员居住的地方。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己亥杂诗》“己亥”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2.课文重点解读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理解:乃翁:你们的父亲。诗意:等到将来朝廷军队挺进北方,收复中原的那一天,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理解:醉:沉醉。 直:简直。诗意:阵阵温暖的风把那些当政者吹得醉生梦死,他们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成汴州了。
(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理解:深层含义: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理解: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拘:拘泥,束缚。诗意: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地选拔人才。
3.主题概括
《示儿》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题临安邸》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林升,字云友。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全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醉生梦死,苟且偷生。
《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诗人批判了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4.学有所得
这三位诗人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们心中的爱国情是那样真切、深刻。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爱国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谁能不爱自己的国家呢?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国家的栋梁,为完成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吧!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联系前两句思考: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2)《题临安邸》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出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对当朝者的讽刺。
(3)结合注释想象“万马齐喑”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理解:“万马”是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气势很大,“万马齐喑”则让人感到有些压抑。那么多马在一起却是沉默的,没有一个发出声音。
(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此处的“风雷”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雷吗?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理解:新兴的社会力量及尖锐猛烈的变革
改革现状的强烈愿望。
7.课外拓展
(1)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被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北宋灭亡
北宋宣和六年(1124)十月,金太宗下诏侵宋。同年十二月,徽宗向南逃窜。同月下旬,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占领开封城;靖康二年(1127),金俘获徽宗、钦宗。三月下旬,金军先后两次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四百七十多人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
(3)南宋偏安
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经历了“富平之战”,金虽战胜但金军主力留驻西北,南宋得以立足江南。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被杀害后,秦桧独相擅权终生,迫害抗金派,任用奸佞,贿赂公行。秦桧死后高宗仍实行降金求和国策。
(4)北宋时期的汴州
北宋天禧五年(1021)初,开封(汴州)城内约有百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北宋末年京城商业繁华,……许多街道商店清晨五更便开始营业,直至半夜方歇,而一些饮食店甚至通宵营业。
(5)写作背景
《示儿》
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最终灭国。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己亥杂事》道光十九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经48岁,对清朝统治者已经大失所望,于是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后又悲伤迎娶眷属,往返途中,将所思所感,写于纸上,形成了由315首诗组成的巨型组诗。这就是《己亥杂事》——那一年是己亥年。
(6)陆游的诗句:
53岁写的《关山月》: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62岁写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67岁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拓展阅读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
1.课题解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2.课文重点解读
(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理解: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2)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理解:河:指黄河。意思:黄河之水从地下冒出,汹涌奔泻浩浩荡荡,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发展无可限量。
(3)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理解: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象征着少年中国突然崛起。
(4)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理解: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5)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理解: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
(6)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理解: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华美瑰丽,富丽堂皇,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7)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理解:干将:古代宝剑名。硎:磨刀石。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象征着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8)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理解: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象征着少年中国顶天立地。
(9)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理解:因为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所以少年强才能中国强;而强大富庶的中国为中国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故中国强所以少年强。因此,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主题概括
本文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殷切盼望。
4.学有所得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要从小立志,发愤图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努力吧,中国少年!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理解: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2)读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理解: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3)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完成下列表格。
(4)第二段,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理解: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
(5)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理解: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6)作者分别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什么?有什么用意?
理解:作者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作者把中国少年比作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点明中国少年强大的生命力,点明中国前途无量。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3)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干将:(gān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1.课题解读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文重点解读
(1)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理解:“不可估量”的反复运用,加重了语气,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来说损失都大到无法计算,让人们强烈感受到列强的残暴、野蛮、可耻,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万分痛惜的感情。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理解:前半句为过渡句,后半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数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而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它的毁灭,真是让人痛心、惋惜。
(3)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理解:“凡是”“统统”等词写出了英法联军的贪婪无耻,“掠走”“破坏”“毁掉”等词,写出了英法联军残暴野蛮的强盗嘴脸,激起了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的无比憎恨。
(4)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理解:文章结尾与开头照应,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心中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也激发我们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3.主题概括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学有所得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历史。”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牢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更应该警醒:落后就要挨打。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不忘国耻,努力学习,使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不让悲剧重演。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说一说圆明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理解:圆明园是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布局精致巧妙,建筑金碧辉煌,收藏物品不计其数。
(2)为什么说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理解:圆明园布局美、建筑美、收藏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继承了中国几千年的优秀建造传统,还汲取了欧洲的建筑形式,形成了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收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堪称东方艺术宝库。
(3)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理解:目的是用对比手法,让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与现在的圆明园产生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憎恨之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用更多笔墨写圆明园的辉煌、美好,后面写圆明园的毁灭就让人觉得惋惜,表达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
(4)读读课本56页57页的“阅读链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其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语文要素:我们可以查阅《七子之歌》和《和平宣言》的写作背景,以及节选文章的意思,根据所查找的资料并结合文章内容,来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与《圆明园的毁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比较。
参考答案: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
(5)假如你和朋友站在圆明园遗迹旁,你打算向他介绍些什么呢?
圆明园的建设、英法联军的罪行、祖国的今昔对比、是否重建、圆明园的奇闻轶事……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王英琦:安徽寿县人。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守望灵魂》《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等17部,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等。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
(2)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3)推荐阅读
法国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如同月光城堡一样的建筑,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而东方有圆明园。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中写道:圆明园不仅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
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建造规模最大、内部装潢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历史悠久。历时150多年,才最终形成圆明园四十景,被誉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可以说“一座圆明园,半部清代史”。
圆明园以“万园之园”闻名于世,它汇集了来自中外的名园胜景,有着难以计数的闻名遐迩的园中园。
(4)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其实被焚毁的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包含圆明园在内的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等。
第15课:《小岛》
1.课题解读
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战士“以岛为家”为主线,讲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自己管辖的小岛驻军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反映了小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具有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2.课文重点解读
(1)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理解:句中三个“少”字突出了小岛的环境恶劣艰苦。
(2)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理解:说明岛上温度很高,比较凉快的时候就已经二十多摄氏度,那么热的时候温度就更高。驻扎在这里的海军土兵们生活很艰苦。
(3)这种问题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
理解:种菜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艰苦的小岛上却不简单,因为这里严重缺菜,因为吃不上蔬菜,战士们牙龈溃烂,嘴里起泡,这样就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如果人人都能吃上蔬菜,身体健康了,部队的战斗力就强了。
(4)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理解:“哽了一下”“停了一下”写出了将军动容的样子,“给大家分菜”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
3.主题概括
课文写的是一位将军到我国南海一个小岛视察的故事,展现我国海防前哨守岛部队的生活。故事表现了驻守在小岛的战士们扎根海岛、艰苦守岛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4.学有所得
在蔬菜都很难吃上的小岛上,我们的战士却依然日夜坚守,他们不怕困难,他们无怨无悔,守卫着祖国的安全。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五星红旗才会如此鲜艳,祖国才会安定繁荣。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这个小岛有什么特点?
小:“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环境非常恶劣:“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很热:“最凉快”的时候,是“二三十摄氏度”。
(2)为什么战士们要在小岛上种菜昵?
上岛后没有蔬菜吃,有的战士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
蔬菜运输困难,运往岛上的途中就要烂掉一大半。
(3)战士们是怎样在小岛上种菜的?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菜种是战士们从老家带来的。
为了防晒和防盐,战士们用油布棚将菜地遮挡起来,并把菜地放在了小岛的南面。
(4)从 13-18 自然段的对话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从将军与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从与队长和战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平易近人,很民主,不硬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5)从战士们把菜地拼成中国地图,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战士们心中有祖国,热爱祖国。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守卫祖国的疆土,他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可敬可叹!
(6)将军的军礼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将军行军礼,表达了他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7)如果你就是登上小岛的将军,面对以下情境,你会想些什么
理解:当你发现菜地时,不由得一愣,你在想……
当你决定要留下来吃晚饭,你在想……
当你看到炊事员端来一盘菜,你在想……
当你看到中国地图形状的菜地时,你在想……
当你听到队长的解释,你的鼻子发酸,你在想……
当你给战士们舀菜汤时,你的鼻子又开始发酸,你在想……
离岛时你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你在想……
(8)以将军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想:
理解:那天,我登上了小岛,居然在岛上发现了一块绿油油的菜地。当时我就愣住了:小岛上环境这么恶劣,寸草难生,战士们是怎样种出这些蔬菜的呢?哎,岛上常年缺少新鲜的蔬菜,为此好多战士牙龈溃烂,营养不良。这一带的守岛战士生活实在是太苦了,我必须搞明白这里的战士们是怎样种蔬菜的,我要把他们的法子在所有守岛战士中推广,要让所有的守岛战士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9)海防战士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交流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
(10)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要从小岛恶劣的生存环境,战士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爱长者的言行,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怀等方面综合考虑。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把课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将军的举动,饱含着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是将军对守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怀的敬意。
(11)你还知道哪些保卫边疆的故事?
小白杨哨所的故事
7.课外拓展
(1)南海
南海,因位于中国南边而得名。北接中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东南至菲律宾,南至加里曼丹岛,西南至越南和马来半岛等地。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北部有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注入。南海位居热带,海底高台上多珊瑚礁,大陆架富石油。南海水产丰富,盛产海龟、海参、牡蛎、马蹄螺、金枪鱼、红鱼、大龙虾、梭子鱼、墨鱼、鱿鱼等热带名贵水产。南海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上、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浩瀚的南海,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等,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连。它的面积最广,约有35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6个广东省那么大。我国最南边的曾母暗沙距大陆达2000公里以上,这要比广洲到北京的路程还远。南海也是邻接我国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约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5567米,如果把座南岳衡山叠起来放到南海里,最上面的山头离水面还有近700米的距离。
(2)阅读下面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将生命融入礁盘
——追记海军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原气象工程师李永强(节选)
记者卢东方
李永强,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海军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原气象工程师,生前曾3次荣立三等功。
1993年7月,军校毕业的李永强成为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的一名气象员。当年8月,李永强第一次上礁,正赶上气象观测站建设的关键时期。8月的南沙,骄阳似火,高盐、高湿的空气黏腻腻地糊在身上,鸡蛋打在水泥地上“嵫啦”一声就熟了。同在礁上的战友李文波清楚地记得:李永强身上的皮肤被晒焦,像烙饼似的一层层往下掉。肩膀磨破了,让水泥一刺激,黄水直流。但他咬牙坚持,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完成了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等10项设备的站点升级建设。
小到刷篮球架、搬运物资、站岗放哨,大到完成项目、研究课题,李永强处处身先士卒。2005年12月,新兵袁锋第一次上礁当晚就被狂风暴雨吓蒙了:台风正面袭击永暑礁,海浪能打到三层楼上。但极端天气的气象数据对于气象研究特别重要,袁锋出门就看见已经快40岁的李永强抢下年轻战士的安全带,自己顶雨爬到楼项的观测箱去采集数据。
正是靠着这股不服输、不怕死的精神,李永强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编写了南海海洋气象培训的第一本专业教材,他参与采集、汇编的所有数据库资料全部以全优成绩通过上级验收。2003 年以来,他们又先后建立了南沙第一套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第一个大气波导站等,创造了南沙水文气象事业的10多个第一,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50多万组,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海洋局的高度赞誉。
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
(1)学习目标
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
(2)交流指导
在阅读文章时,借助资料丰富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把文中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
(3)范例展示
①我发现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
②如果我们了解了南宋统治者躲在汴州的历史,我们就能理解陆游和林升当时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诗句了。
③了解了我国清朝后期社会的状况,就明白龚自珍为什么要呐喊,就能理解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了。
④查阅历史资料,了解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烧杀抢掠的暴行,我对侵略者产生深深的痛恨之情。
2.词句段运用
(1)下面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
我发现:这四组词语中每组的两个词语部分意思相同,但是它们的感彩完全不同。第一行词语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的情感,第二行词语含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的情感。
我会说:诸葛亮足智多谋。草船借箭,让周瑜哑口无言;空城大开,铤而走险,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火烧新野,使曹军大败而归。
(2)读前两个句子,体会顿号的用法。
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理解:顿号表示句中停顿,一般而言,并列词语之间,不需要较长的停顿则用顿号。
给下面一句话加上标点。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顿号的用法
顿号表示句内停顿。
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
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停顿时间比逗号短。
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三等。
运用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秋天,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野葡萄,说也说不完。
3.书写提示
(
落款
)
理解:横写从左往右,从上到下书写。
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
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
落款
)
理解:竖写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
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试着写一写《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
4.日积月累
(1)理解词语
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人寿年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些词语表现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太平盛世: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多事之秋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
这些是形容国家衰落,战争频繁,内忧外患,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词语。
多事之秋: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2)联系本单元学过的课文,结合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用上其中的成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吧。
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但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的掠夺、毁坏、放火的罪恶行径。要牢记我们国家曾经遭受侵略者入侵的屈辱历史,发愤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拓展:
国富民丰普天同庆民康物阜
祸乱滔天颠沛流离十室九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