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重难点梳理
01 构成物质的微粒
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使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物质。
相同点:(1)都具有微粒的基本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等)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
(1)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分子是否发生改变(或是否生成新分子)
3.微观角度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分子,纯净物含有同种分子。
易错点拨: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
② “保持”的含义是指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③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需要大量的集合体一起来共同体现,单个分子无法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④ “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02 分子的性质及其应用
①开始时,两烧杯中溶液均为无色,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烧杯中溶液变红。
②氨气分子运动到B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③该实验微观上说明微粒具有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宏观上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合理即可)。
03 微粒的结构
1.原子
(1)原子的结构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原子结构示意图
a.相对稳定结构的判断:看最外层电子数是否为8(只有1个电子层时为2),等于8的结构稳定,不等于8的结构不稳定;
b.判断得失电子的能力: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得到电子;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失去电子;
c.判断是否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H、He、B除外)
2.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阴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3)表示方法:
a.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电荷;
b.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
c.离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1”省略不写
(4)离子符号:
04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1.元素
(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符号书写规则:“一大二小”,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特殊:某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物质。
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数字+元素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几个原子。
如:5O:表示5个氧原子; 3Ne:3个氖原子。
2.元素周期表(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②周期表中同一族,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③同一周期(第一层除外)的最外层电子数由1逐渐递增至8;
④由金属元素开始→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中“一格”信息(以氧元素为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章末复习课件
01
单元体系
03
知识梳理
02
04
提升训练
素养目标
01
单元体系
物质构成的奥秘
宏观组成
微观构成
分子
原子
离子
分子
概念
性质
概念
性质
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
分类
表示方法
分裂
构成
得失 电子
元素
概念
地壳中元素分布
元素符号
元素分类
元素周期表
02
素养目标
化学观念:
从分子、原子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借助微粒模型分析、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说出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能区分阳离子和阴离子。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
科学探究与实践: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梳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学习要点,会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描述物质及其变化。
03
知识梳理
01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 原子 离子
不同点 定义 分子是保持其________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 带电的___或____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原子
原子团
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物质。
03
知识梳理
01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 原子 离子
相同点 (1)都具有微粒的基本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等)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相互关系
构成
得失电子
构成
物质
原子
构成
离子
分子
构成
03
知识梳理
01 构成物质的微粒
(1)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变化。
分子本身没有发生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
(2)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分裂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________
构成物质的分子
新分子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分子是否发生改变(或是否生成新分子)
3.微观角度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________含有不同种分子,________含有同种分子
混合物
纯净物
03
知识梳理
01 构成物质的微粒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
② “保持”的含义是指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③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需要大量的集合体一起来共同体现,单个分子无法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④ “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易错点拨:
02
知识梳理
02分子的性质及其应用
①开始时,两烧杯中溶液均为无色,一段时间后,
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氨气分子运动到B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_____性,
可使酚酞溶液变______。
③该实验微观上说明微粒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
宏观上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烧杯中溶液变红
碱
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合理即可)
02
知识梳理
03微粒的结构
1.原子
概念 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构成 结构 原子核带___电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 _____:不带电
子 _______: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数量关系 在原子中,__________=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 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______相等,_______相反,故原子不显电性
化学变化
中子
数量
电性
正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a.相对稳定结构的判断:看最外层电子数是否为8(只有1个电子层时为2),等于8的结构稳定,不等于8的结构不稳定;
b.判断得失电子的能力: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______电子;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______电子;
c.判断是否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____________密切相关,____________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H、He、B除外)
核内质子数
原子核
电子层
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得到
失去
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02
知识梳理
03微粒的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
近似计算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中子数
单位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
质子数
02
知识梳理
03微粒的结构
2. 离子
概念 ________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的形式 ____离子 原子 ____离子
分类 阳离子 带____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NH4+
阴离子 带____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
表示方法 a.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电荷;
b.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
c.离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1”省略不写
带电的
阴
阳
正
负
02
知识梳理
03微粒的结构
离子符号的意义
02
知识梳理
04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1.元素
概念 _______(即_________)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即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不同 符号书写 规则:“一大二小”,第一个字母必须_____,第二个字母_____ 符号的意义 宏观 表示一种元素,如 Fe表示_________
微观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Fe表示____________
特殊 某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物质。 如: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数字+元素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如: 3Ne:3个氖原子。 质子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大写
小写
铁元素
一个铁原子
02
知识梳理
04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②周期表中同一族,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③同一周期(第一层除外)的最外层电子数由1逐渐递增至8;
④由金属元素开始→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中“一格”信息(以氧元素为例):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03
典例精析
1.下列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B.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2.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粒子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粒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
C
【考点二】分子的性质及其应用
03
典例精析
1.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如图甲)时气味刺激难闻。欣欣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
【实验操作】
操作Ⅰ: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操作Ⅱ: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观察。
【分析讨论】
(1)进行操作Ⅰ并观察溶液颜色的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_______的干扰。
(2)进行操作Ⅱ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或溶液中的水等)
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考点三】微粒的结构
03
典例精析
1.“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有关氯原子和氯离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B.氯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
C.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
D.和氯原子相比,氯离子的化学性质更稳定
A
【考点四】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03
典例精析
1.商场的货架上会看到标有“补钙”、“补铁”、“补碘”等字样的食品和保健品,这里的钙、铁、碘指的是( )
A. 离子 B. 原子 C. 分子 D. 元素
2. 碳元素与氢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
A
04
提升训练
1.用水壶好开水时,壶盖被顶开。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同时向上运动,撞开壶盖
B.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气化时,分子间间隙变大,体积膨胀
D.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
A. NaCl、CuSO4 B. CH4、HCl C. Si、CO2 D. Ar、Au
C
A
04
提升训练
3. 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 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C. 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2+
D. 图中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B
04
提升训练
4.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部分化学知识,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①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③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A.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04
提升训练
5.锂是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图1是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1)锂原子的质子数为 。
(2)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图2中带负电荷的微观粒子名称是 。
3
6.941
电子
04
提升训练
6.布洛芬缓释胶囊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布洛芬的化学式为C13H18O2.请计算:
(1)C13H18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C13H18O2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1)C13H18O2的相对分子质量=
(2)C13H18O2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
A.氧 B.铝 C.硅 D.铁
2.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襄阳带到西藏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气体的( )
A.分子个数增多 B.分子质量增大 C.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分子体积变大
3.“加碘盐”中的“碘”是指 (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4. 氟元素与硅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D.质子数不同
5.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
A.舍勒 B.道尔顿 C.门捷列夫 D.阿伏加德罗
6. 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硒属于非金属元素
B.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
C.硒原子核内有34个中子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7.某微粒M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的原子易失电子
B.x只能为7
C.M为金属元素
D.x为8时,M为阴离子
8.如图是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无变化 B.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后图中共有三种分子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9.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相同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B.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但物质不一定都由原子和分子构成
C.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原子或分子不带电,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或分子
10.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
A.氧气 B.氧分子 C.氧化物 D.氧元素
二.非选择题(共8题40分)
11.(6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 氧元素 (2) 2个铁原子 (3)氢气______
(4) 2个氧分子______ (5) 3个钠离子______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12.(4分)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如图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x的数值为 。
(2)“11”指的是 。
(3)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4)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__________结构。
13.(7分)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分子”“原子”或“离子”将图中空格补充完整:① ,② 。
(2)金属铁是由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硫酸铜是由 构成的。
(3)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
图所示。当a = 时,该粒子是原子;当a=8时,该粒
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
号为 。
14.(4分)下表是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完成以下填空。
(1)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
(2)核电荷数为12的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
(3)请你总结出此表中的原子结构与周期数的关系: 。
(4)同一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分)锂电池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动车行业,图①是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②是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Li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A、B、C三种粒子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填字母,下同)。
(3)A、B、C三种粒子中与图②所示的锂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16.(3分)如图所示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2)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变化 ,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填粒子名称)。
17.(5分)A、B、C、D均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在1~18之间的常见元素。其中A原子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的;B元素组成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C2-与D3+的结构示意图均可表示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A ,B 。
(2)C2-核内质子数是 ,D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 。
(3)写出A元素与C元素组成的一种纯净物的化学符号: 。
18.(8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讨论】
①改进后图Ⅱ所示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I和图Ⅱ所示装置虽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
①按照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图Ⅲ和图Ⅳ所示的装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D C C D B B D
二、非选择题(共8题40分)
11.(1)O ; (2)2Fe ; (3)氢气H2 ; (4)2O2 ; (5)3Na+
12.(1)8;(2)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合理即可);(3)Na+ (4)稳定结构
13.(1)分子 ;离子;(2)原子; 离子;(3)10; 阴离子; O2-
14.(1)3 ;(2)Mg ;(3)周期数=电子层数 ; (4)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15.(1)金属 ;(2)C ;(3)B
16.(1)A ;(2)Ⅰ; 碳原子和氧原子
17.(1)H; N ;(2)8; (3)H2O(或H2O2)
18.【进行实验】烧杯甲中的酚酞溶液变红; 在不停地运动
【实验改进】长条形滤纸条上的酚酞点从右到左依次变红 ;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讨论】药品的用量较少(或节约药品); 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
【拓展延伸】图III所示装置中,烧杯B变红的速率较慢,图IV所示装置中,烧杯B变红的速率较快;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