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新)初中数学九年级上第22章22.1比例 线段教案+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新)初中数学九年级上第22章22.1比例 线段教案+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1-31 16:23:18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数学九年级上: 22.1《比例线段》我们把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A=∠A1,∠B=∠B1,∠C=∠C1,∠D=∠D1; 1.53∠A=∠A1,∠B=∠B1,∠C=∠C1, 一般地,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如果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①②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这时,对应边长度的比叫做相似比,也叫相似系数.23 如图,矩形ABCD和矩形A1B1C1D1相似吗?为什么?练习1:分析: 对应边长度的比不相等答案:不相似。练习2: 如图,菱形ABCD和菱形A1B1C1D1相似吗?为什么?分析: 对应角不相等答案:不相似。
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又叫线段的比。注意:1.计算两条线段的比时,单位必须统一;
1. 线段a=2cm, b=3cm,求 .2.线段c=4cm,d=60mm,求 .同一单位长度下2.两条线段的比有顺序,不可颠倒;A. B. C. D. cmA. B. C. D. cm已知四条线段a、b、c、d 中, 那么 a、b、c、d 叫做成比例线段。a : b = c : d比例内项比例外项 比例是指四条线段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有顺序要求。练习3a : b = c : d 如果作为比例内项的两条线段是相等的,
即: (或 a:b=b:c),
那么线段b叫线段a,c的比例中项。特别地,小结:相似多边形比例线段角:边:两条线段的比:比例线段①长度单位统一;②与单位无关,本身没有单位;③两条线段有顺序要求;①概念:项、比例内项、比例外项;②四条线段有顺序要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长度的比相等③特别地:比例中项;相似比(相似系数)练习3:如果a=10cm,b=0.2m,c=30mm,d=6cm,则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A. B. C. D.返回再见比例线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值。
3.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式或进行比例式的简单变形。
(二)能力目标: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熟练运用求比值。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想象力,挖掘学习动力。
2、落实新课程“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例2根据条件判断一个比例式是否成立,不仅要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要运用等式的性质等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1.如果两个数的比值与另两个数的比值相等,那么这四个数成比例。
2.a、b、c、d四个实数成比例,可表示成a:b=c:d或=,其中b、c叫做内项,a、d叫做外项。
3.基本性质:=<=>ad=bc(a、b、c、d都不为零)
重要方法:
1.判断四个数a、b、c、d是否成比例,
方法1:计算a:b和c:d的值是否相等;
方法2:计算ad和bc的值是否相等,(利用ad=bc推出=)
2.“=<=>=”的比例式之间的变换是抓住实质ad=bc。
3.记住一些常用的结论: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举例说明生活中大量存在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
如:照片、放电影中的底片中的图与银幕的象、不同大小的国旗、两把不同大小都含有30°角的三角尺等。
2、美丽的蝴蝶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之比约为0.618.一些长方形的画框,宽与长之比也设计成0.618,许多美丽的形状都与0.618这个比值有关。你知道0.618这个比值的来历吗?
说明学习本章节的重要意义。
3.如何求两个数的比值?
二、自学新课,探究结论
阅读思考题
(1)什么是两个数的比?2与—3的比;—4与6 的比。如何表示?其比值相等吗?用小学学过的方法可说成为什么?可写成什么形式?
(2)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
(3) 用字母a,b,c,d表示数,上述四个数成比例可写成怎样的形式?你知道内项、外项和第四比例项的概念吗?
回答(1)2:(—3)=—;—4:6=—=—;=,2,—3,—4,6四个数成比例。注意四个数字的书写顺序
(2)比是一个值;比例是一个等式。
(3)a:b=c:d =,a,d叫做比例外项,b,c叫做比例内项,d,叫做a,b,c的第四比例项。
注意这里的字母是泛指,概念只与位置有关,第四比例项必须描述清楚是谁的第四比例项。
补充练习:
①指出=的比例内项、比例外项及第四比例项。
②求3,4,5的第四比例项。
P96做一做1,2
(2答案:等式=的两边同乘以bd,可由=推出ad=bc。反过来等式ad=bc两边同除以bd,即可由ad=bc推出=)
比例的基本性质:基本性质:=<=>ad=bc(a、b、c、d都不为零)
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说明:由==>ad=bc的形式是唯一的,而由ad=bc=>=的形式不唯一,有8个不同的比例式。可以补充,但不出现更比定理的名称。
三、模仿与应用
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a:b的值。
(1)2a=3b;(2) =
比例的基本性质直接运用,其中第2小题两次运用了性质,初学时易差错,要求学生重视对变形结果的检验,即变形后是否仍然满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例2:已知=,判断下列比例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2)=
分析:(1)比较条件和结论的形式得到解题思路;
(2)采用设比值较为简单。
这两个小题反映了在比例式的变形中的两种常用方法:一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二是设比值。
课堂练习:P97课内练习、作业题、条件活动(学生板演)
补充练习:(1)已知:x:(x+1)=(1—x):3,求x。
(2)若=,求。
(3) 若=,求,
(4)若x2-3xy+2y2=0,求
(5)已知==求,
(6)已知x:y:z=4:5:7,求,
(7)a:b:c=1:3:5 且a+2b—c=8求a、b、c
(8)已知x:y=3:4,x:z=2:3,求x:y:Z的值。
(9)若,求,
(10)===k,求k的值(两种情况)。
(11)已知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B=12,AE=6,EC=4,且=.求AD的长。
(12)已知1,,2三个数,请你再添上一个数,写出一个比例式。
(13)操场上有一群学生在玩游戏,其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例是3:2,后来又有6名女同学参加进来,此时女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5:4,求原来各有多少男生和女生?
四、课堂小结
1.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
2.判断四个数成比例的基本方法;
3.比例式变形的常用方法:(1)利用等式性质;(2)设比值。
五、作业:见作业本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