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08:4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
——严复《宪法大义》
◎商鞅
◎拓跋宏
◎王安石
◎张居正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时空定位
现代:民族复兴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思考:改革史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分类?
目的、结果、时间、态度(主动、被动)、阶级……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晚清
民国
过渡
时期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1978年
以来
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张居正
改革
商鞅
变法
孝文帝
改革
王安石
变法
戊戌
变法
清末
新政
民国
改革
社会主义
革命
曲折
成就
改革开放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1.战国: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改革示意图
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文化:士阶层壮大,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法家思想的影响。
目的: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
李悝变法
邹忌改革
燕昭王改革
赵武灵王变革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自主完成:梳理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影响。
领域 史料记载 变法举措
经济
政治
军事
社会
①(商鞅之时)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②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
建立县制,官员君主任免;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户籍制度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册三》
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基。推动秦国的社会转型,建立起封建专制制度。
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图
◎《采桑图》(出土于河西游牧地区)
游牧民族内迁,政权征伐不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民族冲突频繁;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阶段 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
后期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国家统一征收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严惩贪赃。
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地方设三长(邻、里、党),进行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根据教材P23,完成表格。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3.北宋:王安石变法
内忧: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危机、统治危机)
背景:
外患: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边患危机)
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失败
庆历新政 内容 结果
改革文官制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反对。持续一年,后宣布废止。
严格“恩荫制” 改革贡举制 (策论和操行) 慎选地方官吏 减轻徭役 重视农桑 朝廷按照权贵的政治地位授给其子孙亲戚官职的一种优惠制度
问题 目的 变法方向 具体措施
冗官 取士 官僚机构 裁撤冗员、限制恩荫、改革科举
冗费 富国 财政制度
冗兵 强兵 军事体制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王安石像
3.北宋:王安石变法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目的:
富国强兵
失败根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没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
张居正
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裁减开支。
边防新政:内修防备——操练边军,增修长城。
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
赋税改革: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考成法: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制度
一条鞭法
架构图
4.明朝:张居正改革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背景:
“一条鞭法”意义
增加政府收入,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影响 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初期有效,后被废止;富国未强兵 暂缓危机,几乎废止
性质 相同 ①性质: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②背景:社会都是比较动荡的;
③目的: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巩固统治);
④内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
少数民族的汉化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政策调整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小结
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
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
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学以致用: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共同点。
材料1:今世有三患而终莫能去,……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是岂真不可耶?
——苏轼《思治论》(宋仁宗时期)
材料2: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张居正《论时政疏》(明神宗时期)
背景:统治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边境不定,
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整顿吏治
裁减开支,改革税制,增加收入
打击土地兼并
增强军事实力
结果:改革虽都取得一定成效,暂时缓解封建国家的统治危机,但均以改革措施被废止而告终。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看图说话: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
大生纱厂
时局图
①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思想:维新思想兴起
(一)晚清——戊戌变法 1898
康有为
过程:
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结果:失败
领域 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才,促进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增强军事实力,军事近代化
局限: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具有妥协性。
(一)晚清——戊戌变法 1898
探究:改革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
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无兵无权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大权在握
势力弱小
势力强大
维新派
顽固派
VS
举措失当
操之过急
未能明确反帝反封
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策略失误)
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没有发动群众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1、背景
2、措施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
1905年
五大臣出洋
考察宪政
1906年
预备立宪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君主立宪
1911年
废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制。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年)
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
(二)清末新政
改革官制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
编练新军 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发展商业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改革教育 废除科举(1905),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1911年第一届内阁(共13人)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汉族)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3、评价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加速清朝统治的崩溃
皇族内阁
毫无立宪诚意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推动社会生活移风易俗,除旧布新。
国民政府1928年形式统一后,组织“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改用阳历
改进礼仪
变换称呼
整顿税务和金融:收回关税主权,成立四大银行(中中交农)
进行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发行法币取代白银,把发行权收归中央;
大力发展实业:金融、国防、交通、工业、基建等。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19世纪) 清末新政(20世纪) 民国改革(20世纪)
背景
性质
内容
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近代改革共同的时代背景及目的
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注意发展阶段) 思想:西方思想的传播
甲午战败,列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维新思想传播
辛丑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形成;民主革命浪潮兴起,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清政府领导的近代化运动和自救运动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变法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行不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内忧外患,专制和民主交替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改革有一定积极作用(举例证明),但结果大多没有成功
1、过渡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
宪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949--1952
土地改革
1954年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956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
中共八大
文化大革命
1958
1960
1964
1966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四个现代化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为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曲折探索时期
1956
八字方针
1984
2006
2020
2021
1978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取消农业税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
改革
城市改革
1984
2002
1978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对外开放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从点到线,改革开放程度逐渐深化
(2)改革成就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2014
三权分置
经济
全面深化改革
政治
文化
社会
党建
生态文明
以经济体制
改革为主
从线到面
改革开放领域
逐渐全面
(2)改革成就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