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第2课时 小蝌蚪找妈妈
课时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知识很自然地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课文3幅插图,分别画的是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课时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初步形成,有意学习的意识也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刚升上二年级学习,学生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和学习仍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课时学习重点: 能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小蝌蚪成长的过程。
课时学习难点: 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开放性学习环境: 多媒体
课时学习目标: 1.会写“看见、哪里”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演一演、看图、比较等办法了解动词的意思。借助课文图片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池塘 脑袋 黑灰色 游哇游 教小鲤鱼 捕食 迎上去 阿姨 游哇游 乌龟 头顶 披着 游哇游 披着 鼓着 (设计意图:带有生字的四组词语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的,学生在复习生字的同时,可以复现课文内容。) 二、研读课文,角色朗读 1.学习第2自然段。 教师引入:小蝌蚪长成了青蛙,开心极了!它们一路成长,也一路寻找着妈妈的身影。请你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画出小蝌蚪得到的关于妈妈的信息。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是啊,小鲤鱼有妈妈,我们也有妈妈呀!可是,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 (3)提问:接下来,小蝌蚪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小蝌蚪迎上去问鲤鱼妈妈。 教师引导:迎上去是什么意思?谁来扮演小蝌蚪,表演“迎上去”。 (4)提问:鲤鱼妈妈也和蔼可亲地回答了小蝌蚪。她对小蝌蚪说了什么? (5)指导朗读 :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你们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鲤鱼妈妈的话。 再换回角色,教师读小蝌蚪的话,学生读鲤鱼妈妈的话。 提醒:读小蝌蚪的话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来;读鲤鱼妈妈的话时,语速要不快不慢,重读“四条腿、宽嘴巴”。 (6)从鲤鱼妈妈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2.学习第3自然段。 请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 (1)小蝌蚪看见鲤鱼是“迎上去”,看见乌龟是怎样做的? 预设:连忙追上去。 教师提问:前面提到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是“迎上去”,而看见乌龟是“追上去”,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 ①请小组代表说一说。 ②角色扮演:老师扮演鲤鱼妈妈,请一名小同学扮演小蝌蚪,和我一起演一演“迎”的动作。再假设我是乌龟,请一名同学扮演小蝌蚪来演一演“追”的动作。 ③小结:两人面对面,一个向前就是“迎上去”。一个人在前面走,一个人在后面跑,就是“追上去”。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生动呀! (2)指导朗读:小蝌蚪看见乌龟,连忙追上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小蝌蚪的心情吧! (3)分角色朗读 :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你们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乌龟的话。然后再换过来,老师读小蝌蚪的话,你们读乌龟的话。 (4)提问:听了乌龟的话,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只大眼睛、绿衣裳) 3.学习第4-5自然段。 请学生默读第四至五自然段,看一看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板书:大青蛙) (2)正确朗读描写大青蛙样子的句子,夸夸这只漂亮又神气的大青蛙。 (3)课件出示句子: 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大青蛙穿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长着一对大眼睛。 ①引导交流: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和同桌说一说。 ②引导观察课文青蛙插图:猜一猜“鼓”的意思。 ③小结:原来。“穿着”是把双手穿进衣服的衣袖中。“披着”是衣服覆盖在肩背上。 而“鼓”呢?在这里“鼓”可不是乐器了,是“凸起”的意思。“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你们看,作者用词真准确! ④启发运用 :你能用“披”或者“露”说一句话吗? (4)提问:小蝌蚪为什么叫青蛙妈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青蛙的图片上写出青蛙的特征:头顶大眼睛、身披绿衣裳、露着白肚皮、四条腿、宽嘴巴。 教师总结:青蛙妈妈的这些特征,是不是和鲤鱼妈妈、乌龟描述的一模一样啊,所以小蝌蚪们叫青蛙妈妈。 (5)齐读第5自然段。 思考:小青蛙这次有没有认错妈妈呢? 过渡:这一次,小青蛙找到妈妈了。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大家读一读小蝌蚪的话,你想读出什么语气来呢? 学生朗读。 小结:青蛙的生命开始于卵,卵受精后变成蝌蚪,蝌蚪长成幼蛙,最后长成成蛙……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这方面的书来读,相信你会懂得更多知识。 (6)分角色朗读。要求:你们齐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青蛙妈妈的话。然后再换过来,老师读小蝌蚪的话,你们齐读青蛙妈妈的话。 思考:小蝌蚪变成青蛙以后,是怎么行动的? 课件出示句子: 她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启发思考: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蹬、跳、蹦”这三个词能不能互相换一下位置? 小结:“蹬、跳、蹦”是一连串的动作,不能前后调换位置。 (设计意图:将第2~5自然段放在一起教学,旨在更好地帮助学生按照事件的发展来梳理文章内容,同时采用表演朗读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来”等词语所产生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4.齐读第6自然段。 (1)提问:你喜欢小蝌蚪变成的小青蛙吗?为什么? 预设: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小结:“天天”去,可见小青蛙们很勤劳。“捉害虫”可见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同学们都喜欢这群小青蛙。 (2)出示青蛙捉害虫的相关资料。 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梳理信息,讲述故事 1.课件出示要求 :再读课文,回顾一下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画出描写时间和小蝌蚪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1)引导学生观察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小蝌蚪一直在发生变化。 (2)提问:从这四次变化中你可以明白什么? 预设:小蝌蚪是经过一段时间慢慢长成青蛙的。 2.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提示说一说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过程。 (1)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老师这里有小蝌蚪长成青蛙的5幅图片,你能按顺序吧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吗? 相机板书:(两条后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 (2)引导小组交流:借助黑板上的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按顺序讲一讲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先和同桌讲,再和全班同学讲。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根据提取的信息,能完整地说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四、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介绍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小青蛙,说明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和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着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小练笔:根据文中描写小蝌蚪的方法来写一写某种你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吧!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促进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课时教学反思(实施后填写):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是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