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18: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论语》十二章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部辉煌的巨著——《论语》,体味一下孔子的思想,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学习目标
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重点)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知识备查
《论语》是孔子去世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主要以语录和对话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共20篇。
宋代朱熹把它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知识备查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移、礼仪僭(jiàn)越(超越本分)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知识备查
孔庙大成殿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山东曲阜“三孔”
知识备查
孔林
孔子墓地
整体感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整体感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整体感知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读一读
论 语
不 愠


一箪食
曲 肱
lún
yùn
wǎng
dān
dài
gōng
笃 志

逾 矩
yú jǔ
实词、虚词辨析
1.知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2.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动词,做,当)
实词、虚词辨析
3.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形容词,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4.而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温故而知新(连词,表承接,可译作“就”)
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可译作“且”)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作名词,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词类活用
4.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指学过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6.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
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2.可以为师矣
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3.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热水为汤)
今义:包括冷水和热水
4.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改变
今义:强取,抢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贤哉,回也(主谓倒装,正常句式应为:回也,贤哉)
2.省略句
(1)人不知而不愠(“知”后省略代词“之”,可译为“我”或“自己”;“不愠”前省略代词“我”)
(2)可以为师矣(“以”后省略代词“之”,可译为“这”)
疏通文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间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疏通文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疏通文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心里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旨意,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超过法度。”
疏通文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疏通文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高尚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种穷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疏通文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作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疏通文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疏通文意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指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落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析: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解析:主要强调随时都要反省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巩固所学知识。
段落解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解析: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解析: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段落解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解析:讲学习方法,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解析:讲个人修养,强调修身要经受住困苦、贫困的考验。
段落解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解析:讲学习态度,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解析:讲个人修养,讲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段落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解析:讲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解析: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喟。
段落解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解析: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解析:讲求仁的途径,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中心思想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
合作探究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品德修养
合作探究
2.你认为孔子所讲的内容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示例:
我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最打动我,因为这句话说出了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有自己坚定的志向,并为之坚守下去。
合作探究
3.《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
合作探究
1.不亦乐乎:原义是“不也是很快乐吗?现常表示达到极点。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也指回忆过 去,认识现在。
3.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4.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
5.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6.匹夫不可夺志:即使对一个普通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7.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8.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语录虽然寥寥数字,但是多次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甚至将说话人的神态都呈现在读者眼前。
(2)隽永含蓄,富有哲理。每一则语录都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