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16:3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四季美景
单元素养
人文内涵 语文要素
想象描绘之景,领略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掌握朗读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停连,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概述、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三、单元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要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要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把学习的起点放置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初中语文学习。例如,学生在小学学过朱自清、老舍的散文,老师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的兴趣;又如,学生在小学习惯朗读,可以利用这一基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四、单元学习目标
1.想象课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提高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通过观察,感受生活、记录体验,激发对写作、对生活的热情,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并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
写作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设计说明
这是七年级学生进入校园后进行的第一次写作训练,教学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内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道理:写作源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经过多方面的观察和感受,才能积累新鲜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细心感受大自然的景物变化、捕捉校园生活中精彩的瞬间、回忆成长过程中令人难忘的情景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生活与写作的热情,增强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信心。
学习目标
1.用心感受生活,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2.学会捕捉生活中美好、有趣、有意义的瞬间,积累写作素材。
3.明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感情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积累写作素材,并能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 点拨评价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以“热爱写作,学会观察”为要求的满分范文。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才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呢 这便需要我们学会细致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点滴。
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联系课文内容,打开读写通道,思考问题。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体会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思考:哪个细节令你印象深刻 试着进行分析。 2.借鉴课文的写法,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内容着手进行写作 浏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示例:朱自清笔下的春雨,具有多、细、密、柔等特点。作者连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充分体现出春雨连绵和细的特点。 2.(1)写自己熟悉的事情。 观察身边的一切:每天的生活、遇到的人、发生的事。 (2)写自己知道的任何内容。 多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增长阅历,积累语言素材。 (3)写有趣的、有意义的或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有所感悟。   引导学生打开读写结合的通道,理解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生讨论,积累观察方法,归纳选材途径。 1.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灵动。以《春》一文中的“春风图”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调动多感官来细致观察、描绘春风的。 【教师点拨】生活中如何做到细致观察 (1)自主选择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聚精会神观察,延长观察时间,注意观察对象的变化。 (2)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例如:调动多种感官、变化观察角度或观察顺序等。 (3)认真记录观察内容,把所见所闻如实再现,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清楚顺畅地表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的过程。 (4)适当发挥想象力,记录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悟,增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生活中的你是否具备细致观察的能力呢 结合教材中提及的相关场景问题,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选材。 【教师点拨】①要关注家庭生活; ②要关注校园生活; ③要关注社会生活; ④要细心观察大自然的美好风景; ⑤要多读书,关注书籍、广播、电视节目等,扩大信息收集量,提升作文立意。 结合课文内容,小组合作探究。 1.(1)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微微润湿的空气”,通过触觉来描写春风的温暖柔和。 (2)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向我们展现春风的味道。 (3)视觉与听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呈现春风的温馨和悦。 作者充分调动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将原本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朱自清先生正是运用这种多角度观察的方法才把春天描写得如此细腻生动。 2.场景问题:家里是谁陪伴你的时间最长呢 家长与你常聊的话题是什么 写家人,如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等。多与家人沟通,聊工作学习、聊生活日常,从中获取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收获成长体验。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打破思维壁垒。结合课本场景,分析选材方法,丰富写作素材。
四、学习任务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写作思路,提出修改意见。 教材写作实践一: 关键词:九月份、变化。 思路点拨:由夏转秋, 自然景物产生了哪些变化 人物穿戴有哪些变化 个人的感受又有哪些变化 教材写作实践二: 关键词:新、印象最深。 思路点拨:确定写作角度,以“我”的视角来写。 事件典型,选取最能触动心弦的事件来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材写作实践三: 关键词:回忆、难忘、成长。 思路点拨:采用旧有印象搜寻法,回忆自己的特殊情感或特殊经历,由此引发对事情和人物的回忆,形成一段要素俱全的叙事链。 合作探究,分析写作思路,并在组内展示个人习作,组内互相评阅,提出修改意见。 写作实践一: 1.全面记录观察、感受,再做取舍。 2.借鉴此单元作者的写法,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及曹操的《观沧海》等,写出由夏转秋的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观察景物,再将主观体验融入客观物象,书写到文字中。 写作实践二: 1.找准切入点。 新校园、新环境、新师生、新课堂,全新的一切都可能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写作的切入点可以是特别的人:第一个朋友,帮助你的老师;可以是特别的某一堂课;也可以是全新的校园环境等。 2.注重表达真实而独特的感受,欣喜、沮丧、不适等各种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此刻的我们,要用我手写我心,用文字记录真实的内心情感。 写作实践三: 1.叙事要清晰,交代清楚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要从这段经历中有所收获,或是技能,或是经验,或是心灵的成长。要紧扣“成长”这一关键词,抒发自己的感受。 帮助学生树立审题意识,减少畏难心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习作水平。
五、过程性评价
针对学生回答的写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适当补充并归纳小结。
六、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敏感的心,细心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捕捉一切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相信未来的你一定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根据课堂内容,进一步修改个人习作。
2.发展型作业:选取一样自然景物,细心观察体验,并制定观察记录表格。根据观察,完成“写作实践一”。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