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四季美景
单元素养
人文内涵 语文要素
想象描绘之景,领略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掌握朗读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停连,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概述、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三、单元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要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要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把学习的起点放置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初中语文学习。例如,学生在小学学过朱自清、老舍的散文,老师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的兴趣;又如,学生在小学习惯朗读,可以利用这一基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四、单元学习目标
1.想象课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提高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通过观察,感受生活、记录体验,激发对写作、对生活的热情,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并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
1 春
设计说明
《春》是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引领人们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课文语言生动地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句式富于变化,韵律感强。学习此课,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春天的美好,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课文中描绘的春之景。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深入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重音和停连。
2.引导学生品读文中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学习课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与资料。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绿满天下的美丽图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那么朱自清又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蓑(suō)笠(lì) 朗润(rùn) 嗡(wēnɡ)嗡 酝酿(yùn niànɡ)
窠(kē)巢 喉咙(hóu lónɡ) 宛(wǎn)转 应和(hè)
嘹(liáo)亮 烘(hōnɡ)托 风筝(fēng zhenɡ) 筋(jīn)骨
抖擞(dǒu sǒu) 健(jiàn)壮 嫩(nèn)嫩的
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明亮滋润:朗润
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鸟兽昆虫的窝:窠巢
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卖弄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宛转
(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应和
(声音)清晰响亮:嘹亮
昏黄,不明亮:黄晕
陪衬,使明显突出:烘托
寂静,没有声音。文中指静静地不发出声音:静默
振作:抖擞
文中指婴儿出生:落地
形容高兴的样子:欣欣然
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赶趟儿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绿》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等。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4.写作背景。
此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此文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江南的美好情境,因此,他写下了《春》。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注意重音与停连。 2.重音朗读指导。 (1)什么是重音 朗读时,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音关乎语气、语调。 (2)哪些词需要读重音 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示例: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提示:同一句话,朗读时的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也不同。 示例:“我去过上海”,强调去过上海的人。 “我去过上海”,强调到达过上海的行为。 “我去过上海”,强调去过的地方。 (3)朗读练习。 以课文第5段为例进行分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朗读指导】“母亲的手”和“抚摸”要重读,读得深情,令人觉得温暖、舒坦。“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3.结合示例,引导学生总结重音的规律。 4.再读示例,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1.听朗读音频,注意重音与停连。 2.学习重音的概念及技巧,给自己喜欢的语段标上重音,再读一遍,师生共同评价。 3.总结重音常见的规律: (1)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2)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3)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4)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5)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常重读。 4.根据标注,朗读第5段。 学习朗读的技巧,把握重音朗读的方法,读出感情。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停连朗读指导。 (1)什么是停连 停连指语流中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顿还是连接,都不是任意的,要与文章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还要照顾到听者的感知和理解习惯。 (2)没有标点处的停顿,有标点处的连接。 ①停顿可以用“丨”和“∧”来标示,前者用于较短的停顿,后者用于较长的停顿。 示例: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解析:在“轻悄悄”“软绵绵”前停顿,意在强调春风轻柔,春草软嫩的特点。 ②连接可以用“”来标示,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这里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 示例:①园子野里。 ②打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迷藏。 2.朗读练习。 师生共同给第 3 段标注重音和停连,再全班朗读。 3.总结归纳,练习巩固。 (1)总结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 (2)让学生朗读全文,读出重音和停连。 (3)师生共同评价。 1.自读课文,明确停连的概念和方法。 2.师生共同给第3段标注重音和停连,再全班朗读。 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3.(1)①句中强调的地方读重音,要停顿;②句子之间的标点符号被弱化,联系紧密、语意连贯的地方要连接。 (2)朗读要求:①声音响亮,把握速度和节奏;②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③全身心投入,有充沛的感情,将文章的情感读出来;④注意文中语句的重音和停连。 学习朗读的技巧,把握停连的方法,读出美感。
五、过程性评价
对字音、字形、词义的掌握落实,对朗读中的重音、停连要及时点拨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朗读中的重音与停连,把握了重音与停连的朗读技巧,在朗读中感受了春天的美好。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积累”题一。
2.发展型作业:①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基础通关”的习题;②找出除第 3 段外自己喜欢的段落,标出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上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朗读走进了春天,初步感受了春天的美。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品味课文内容,领略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春景。
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思考:全文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 (在“春”字前加一动词概括) 2.作者笔下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 在文中寻找答案,再分别用三个字概括。 3.再读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请同学们为自己喜欢的画面配上合适的诗句,并分别说说画面美在哪里。 1.思考并概括课文内容。 盼春、绘春、赞春。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再读文章描绘的几幅画面,为自己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并分别说说画面美在哪里。 示例: 春草图: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美在春草勃发,生机盎然。 春花图:可配“乱花渐欲迷人眼”,美在百花争艳,色彩明丽。 春风图:可配“吹面不寒杨柳风”,美在春风和煦,轻柔温暖。 春雨图:可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在春雨绵长细密,柔和润物。 迎春图:可配“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美在人们精神抖擞,乐观向上。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中描绘的五幅春日图景,体会课文的画面美。
三、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作者笔下的春草有何特点 在文中勾画出描写春草特点的词语,并简要分析。 2.作者在写春花图时,描写了春花的哪些特点 3. (1)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而春风却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2)结合下列句子,说说作者结合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写春风,有何好处。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4.在迎春图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 5.教师总结:感受景物之美的方法。 (1)在描写中认识“美”。 (2)在词句中找到“美”。 (3)在朗读中体悟“美”。 再读课文,欣赏春草图。 1.春草的特点:绿、嫩、多、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钻”表现了春草蓬勃的生命力,“嫩嫩的”表现了春草的质地,“绿绿的”表现了春草的颜色与生机。 “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从写一棵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到写整片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2.春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1)作者是通过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写春风的。 (2)①用“母亲的手” 来形容春风,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让人仿佛感受到春风的温暖。 ②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4.①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 ②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意象,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特点,体会春天的魅力。
四、过程性评价
围绕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的能力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描写春天的五幅图画,品味了作者描写春天的语言,进一步感受到了春的美。
六、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阅读突破”中的“课内建构”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朱自清是绘景的大师,他有条不紊地对春天有代表性的景色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使各种图景跃然纸上。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五彩缤纷的早春图。这节课,我们主要有两个任务:学习比喻,创作比喻。
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初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1)《春》这篇文章在修辞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比喻。什么是比喻 (2)阅读课本上关于“比喻”的补充资料,归纳“比喻”的相关知识。 2.结合课文,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 (1)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以及它的表达效果。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比喻句,并为它做批注。 (3)教师总结归纳“好的比喻”的注意事项。 3.深入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 课文除了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外,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 1.自读课文,明确答案。 (1)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2)比喻可以分成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有比喻词;暗喻没有比喻词;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2.分组讨论,明确答案。 (1)本体是“野花”,喻体是“星星”。这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2)示例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批注: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轻柔,还让读者体会到春风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吹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 示例二: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批注: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个比喻看似都是写春雨的绵密,但侧重却不同。比作“牛毛”强调的是“密”,比作“花针”强调的是“细”,比作“细丝”强调的是“柔”。 (3)①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②要凸显写作的意图;③能引发读者的联想;④有丰富的内涵。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①作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着”,写花香在润湿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②课文的句式也富于变化。作者在散文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③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 1.引导学生了解比喻的概念,并学会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课文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我们发现了《春》在比喻上的妙处,同时对“好的比喻”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试着创造好的比喻句。 (1)请你仿照课文最后三段的句式,写三个比喻句描写其他季节。 (2)小组合作,以朗读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2.学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填写下表,对课文运用的写景方法进行总结。 内容 写景方法 顺序语言 (修辞、 用词)特征感情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1.朗读、揣摩语句,体会好的比喻句,创作好的比喻句。 (1)示例:秋天像可爱的孩童,挥舞着手中的画笔,给大地穿上新衣。 秋天像慈祥的母亲,捧出满兜的果实,招待大自然的孩子们。 秋天像年逾不惑的中年人,有深邃的思想和顽强的意志,领着我们向前进。 (2)组内朗读好的比喻句。 2.小组合作完成下表,对此文所运用到的写景方法进行总结。 1.培养学生创作好的比喻句的能力,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2.总结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的写景方法。
四、过程性评价
课堂8分钟。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结合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对春天各种生机盎然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把春天写得生机勃勃、繁荣兴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寓于景物描写中的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积累”题二—五。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阅读突破”中的“课外提升”和“写作达标”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