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散步 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 散步 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16: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挚爱亲情
单元素养
人文内涵 语文要素
感受和理解亲情,唤醒和丰富亲情体验 继续学习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了解不同文章的抒情特点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选编了一组表现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文章,包括两篇散文、两首散文诗和两篇文言文,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既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与愧疚,还蕴含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散步这样一件小事蕴含了丰富多元的主题。《散文诗二首》中的两首散文诗都采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母爱,其中《金色花》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虚拟之境,以儿童的奇思妙想和纯真的口吻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爱;《荷叶·母亲》则以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表现少女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文言文,两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讲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引领学生体会魏晋世族家庭的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初步领略“魏晋风度”。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能够在朗读过程中基本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意,并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年龄的局限性,此阶段的学生在朗读技巧上还有所欠缺,不能准确把握重音和停连,且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充沛,在分析文本时无法深刻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另外,学生首次开始学习文言文,教师要及时点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翻译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四、单元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挖掘文章的深意,提高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学会多角度地理解课文主题,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4.了解不同文章的不同抒情特点:如有的显豁直白,有的深沉含蓄。
6 散  步
设计说明
《散步》一文贴近生活,清新隽永,篇幅短小。教学时,宜将朗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人物特点出发,设计朗读脚本,点拨学生先领悟情感;再将教学重点放在对精彩语句的分析上,从细微处着手赏析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多元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目标
1.多角度探究课文的主题,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3.研读关键语句,品析文章语言,总结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多角度理解课文的主题。
2.引导学生探究、总结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讲授法 启发问答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它体现于生活中的点滴,或是全家人一起吃饭,或是大家一起看电视剧,或是简单地唠唠家常,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他是如何展现浓厚亲情的。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熬(áo)      散(sàn) 步   咕(gū)咕   分歧(qí)
拆散(chāi sàn) 嫩(nèn)芽 霎(shà) 时 水波粼(lín)粼
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熬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分歧
形容水、石等明净:粼粼
相信并佩服:信服
很短的时间:霎时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各得其所
3.文学常识。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创作的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有小说《大律师现实录》《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4.写作背景。
此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略有改动。作者写此文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的传统美德被外国人如此看重。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普通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的价值,写作的念头由此产生。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2.填写表格,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1.全文的感情基调:清新、明朗、愉悦。 2.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填写表格。 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起因散步时产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经过“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结果一家人向前走,其乐融融
  3.概括内容:作者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记叙文六要素。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人物特点,参考如下表格形式,设计朗读脚本,完成学习任务。 人物相关文字人物形象朗读设计
  2.通过分析人物,发现每个人都做得很好,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先独学,结合表格完成学习任务;后群学,小组合作,互相分享,借助朗读脚本,体会人物特点,初步体会课文主题。 1.(1) 人物儿子相关文字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人物形象天真、聪颖朗读设计语调上扬,读出活泼可爱、愉悦轻松的感觉
  (2) 人物“我”相关文字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人物形象孝顺、有责任心朗读设计两个“蹲”字和两个“背”字,体现了其中的尊老爱幼和浓厚亲情,要重读
  (3) 人物母亲相关文字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人物形象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爱护小辈朗读设计“摸摸”重读,读出母亲对孙子的疼爱,语言描写读出亲切的语气
  (4) 喜欢的人物妻子相关文字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人物形象温柔贤惠朗读设计语调轻缓,“总是”重读
  2.这是一个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的家庭。   借助设计朗读脚本,分析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并揣摩语气与情感,读出情味。
五、过程性评价
针对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人物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即使有时彼此会有分歧,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总是充满温馨与和谐。这节课,我们见证了在田野里散步的祖孙三代人,结识了这样的一家四口:孝顺、有责任心的“我”,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母亲,温柔贤惠的妻子,以及天真聪颖的儿子。他们在面对走大路还是小路时产生了分歧,但能够彼此尊重、融洽和谐地处理问题。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对比阅读《秋天的怀念》,分析两篇课文在感情基调上的不同点。
2.发展型作业:①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基础通关”和“阅读突破”中的“课内构建”的习题;②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将课文改写为一首小诗,并有感情地朗诵给家人听。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上节课,我们通过分析人物特点来解读课文,初步感知了文中的情味。这节课,我们将从细节入手,通过揣摩句子和分析写法,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主题,体会“散步”背后的意义。
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品读优美词句。 课文的语言平实质朴,却又内涵丰富。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句子,体会其内涵。 1. 结合全文,品读下面的语句,分析深层意蕴。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课文中穿插了一些描写景物的句子,找出一处进行分析,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点拨】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渲染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人物形象。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为下文作铺垫。 3.课文多处运用对称句,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 大声朗读句子,回归课文,结合语境揣摩句子含义。 1.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结尾,收束全文,也点出了课文的主旨。作者把自己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郑重其事,从字面上分析,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 从深层意蕴上分析,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有哲理的话,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和养育子女的责任,对家庭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着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中年人的心理: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2.示例: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这段文字描写了田野、嫩芽儿、冬水等景物,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呼唤,写出了初春田野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和勃勃生机;同时渲染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烘托了一家人愉悦的心情。 3.文中的对称句: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6)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好处:这些对称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言美感上看,对称句的句式更加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两句互相映衬,音韵更加和谐,很有情趣。 从内容上看,对应的内容得以强化,形象得以突出,主题表现更加充分,增强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   引导学生分别从词句、景物描写及句式等不同角度赏析句子,细致体会课文内容。
三、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课文主旨与写法。 1.对于课文的主旨,可以有哪些理解 【点拨】以辩论的形式展示答案,先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再鼓励其他学生支持或反驳其观点,并说出理由。 2.课文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 说说理由。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取平凡小事,以小见大立意的写作特色。 【点拨】选取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立意法。 1.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 (1)从家庭角度分析:课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谐谦让的温馨氛围,体现了浓厚的亲情。 (2)从儿子、孙子这些小辈的角度分析:课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3)从“我”与妻子中年人的角度分析:课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4)从母亲与儿子、老与幼的角度分析:课文旨在表达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感慨。 (5)从道路选择的角度分析:课文蕴含着“人生无处不选择”的感悟。 2.基于对课文叙述事件和不同的关注点,可以拟定《一家人》《祖孙三代》《初春的田野》等题目。 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角度,可以围绕“生命”“选择”“责任”“担当”“和谐”“孝道”等词,拟定合适的题目。 3.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散步》写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选取了“散步”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使命感。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开放的”这一理念,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
四、过程性评价
课堂8分钟。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中蕴含着多种情味。通过学习此文,我们理解了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明白了“人生无处不选择”的道理,读懂了作者对生命发出的感慨。亲情就围绕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也能有所体悟,学会感恩,回家为父母捶捶背、端端茶,多关心父母。
六、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仿照课文中的对称句,拟写一组对称句。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阅读突破”中的“课外提升”和“写作达标”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