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挚爱亲情
单元素养
人文内涵 语文要素
感受和理解亲情,唤醒和丰富亲情体验 继续学习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了解不同文章的抒情特点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选编了一组表现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文章,包括两篇散文、两首散文诗和两篇文言文,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既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与愧疚,还蕴含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散步这样一件小事蕴含了丰富多元的主题。《散文诗二首》中的两首散文诗都采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母爱,其中《金色花》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虚拟之境,以儿童的奇思妙想和纯真的口吻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爱;《荷叶·母亲》则以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表现少女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文言文,两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讲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引领学生体会魏晋世族家庭的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初步领略“魏晋风度”。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能够在朗读过程中基本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意,并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年龄的局限性,此阶段的学生在朗读技巧上还有所欠缺,不能准确把握重音和停连,且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充沛,在分析文本时无法深刻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另外,学生首次开始学习文言文,教师要及时点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翻译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四、单元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挖掘文章的深意,提高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学会多角度地理解课文主题,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4.了解不同文章的不同抒情特点:如有的显豁直白,有的深沉含蓄。
7* 散文诗二首
设计说明
《散文诗二首》包括《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金色花》由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荷叶·母亲》由我国诗人冰心创作,两首散文诗均以“母爱”为主题,虽篇幅短小,但意蕴丰富。此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是“以生为本,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感悟,采用自由朗读、比较朗读、反复诵读等形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散文诗的意蕴。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反复朗读,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3.理解作品的主题,品味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品味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感情。
教学方法
比较朗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泰戈尔的《仿佛》《雨天》,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此单元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读《秋天的怀念》宜低沉、忧伤,读出作者对母亲离世的痛彻心扉。读《散步》宜愉悦、轻松,读出一家四口温馨和谐的幸福场景。今天我们将学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金色花》。这首诗该如何朗诵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色花》。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匿(nì)笑 沐浴(mù yù) 嗅(xiù)到 祷(dǎo)告
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用鼻子辨别气味;闻:嗅
向相反的方向来回地移动或变动:摇摆
偷偷地笑:匿笑
向神祈求保佑:祷告
3.文学常识。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一般篇幅短小,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等特点。
4.写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选自《泰戈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郑振铎译。略有改动。此诗是泰戈尔早期的作品,那时他的作品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对孩子的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促使他以儿童视角写下了充满童真童趣和纯真想象的诗集。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做好朗读批注,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2.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气来读这首诗 (二)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分别描写了“我”与妈妈嬉戏时的哪几个场景 2.结合诗中所描写的三个场景,展开联想,用“当母亲在 时,我就 ”的句式来说一说。 (一)初读课文。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 2.朗读时语气要舒缓一些,语速稍快,用喜悦、欢快、温馨、深情的语调来读。 (二)浏览课文。 1.勾画关键语句,归纳答案。 课文中写到了三处场景,分别是“当你沐浴后”“当你吃过中饭”“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2.展开联想,发挥想象。 示例一:当母亲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示例二:当母亲在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为妈妈遮挡刺眼的阳光。 示例三:当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陪在妈妈身边。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感受朗读之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再读课文,感悟人情美。 1.对比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句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原文) 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改后) 句2:我不告诉你,妈妈。(原文) 我不告诉你。(改后) 2.交流朗读感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二)思考探究,品悟情感美。 1.“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着妈妈“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 2.诗人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 (一)再读课文。 1.通过对比朗读,我们体会到文中妈妈说话时充满了担心、关心和疼爱,“我”与妈妈说话时则是调皮、撒娇、亲昵的语气,体现了“我”对妈妈炽热的爱。 2.孩子:快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爱妈妈。 妈妈:温柔、沉静、善良、慈爱、虔诚。 (二)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互相交流,完善答案。 1.“我”变成一朵金色花,不只是为了好玩,也是为了可以时刻关注妈妈,能始终和妈妈在一起。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亲的回报也是无私的,他想瞒着妈妈,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2.(1)①人们喜欢用花比喻儿童,赞美孩子的可爱;②人们喜爱花朵,而花朵也惠及人们,正象征着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③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方便和妈妈捉迷藏,可以和妈妈所有的日常活动接触,无处不在地提醒她注意“我”。 (2)①金黄的色彩正反映了母爱的光辉;②金色花的圣洁也可以代表孩子的纯真。 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理解其中的人物特点及情感。
五、过程性评价
围绕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首散文诗充满童趣,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起笔展开联想,描绘了孩子与母亲嬉戏的三个场景,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亦展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如果是你,你想要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请以“假如我变成……”开头,写一首散文诗。
2.发展型作业:①完成《七彩作业》中《金色花》的相关习题;②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并从中选择一首,有感情地朗诵给自己的父母。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冰心的《荷叶·母亲》和泰戈尔的《金色花》一样,同是表达母爱主题的散文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深刻体会伟大的母爱。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梗(gěng) 并蒂(dì) 花瑞(ruì) 菡萏(hàn dàn)
徘徊(pái huái) 攲(qī)斜 荫蔽(yīn bì)
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指花带来的好兆头:花瑞
(事情)多而杂乱:繁杂
荷花的别称,课文中指红莲含苞未放:菡萏
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莲蓬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徘徊
倾斜,歪斜:攲斜
(树叶)遮蔽:荫蔽
3.文学常识。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早期所作“问题小说”具有反封建意义,散文、诗歌讴歌童心和母爱。后期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诗集《繁星》《春水》等。
4.写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节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冰心全集 》第一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往事(一)》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表现上,从细微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片段,表现“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这首散文诗就是一首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层次脉络。 (二)浏览课文,分析段落的作用。 1.第2、3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属于什么顺序 有什么作用 【小结】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故事情节起补充交代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内容更加充实。 (2)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以起到衬托人物的作用。 (3)使文章主题更突出、更深刻。 (4)使行文起伏多变,避免结构单调。 2.红莲是课文描写的重点,但课文第4段为什么要写白莲 【小结】对比的作用:突出被表现物的本质特征;使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思想感情更深刻。 (一)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3):写“我们”得到两缸莲花,并交代了三蒂莲与“我们”姊妹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4—7):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8、9):直接抒情,赞美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二)浏览课文。 1.插叙。 作用:此处插叙与故乡园院里“莲花”有关的往事,说明了“我”家与莲花有很深的感情,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文写“我”惦记雨中莲花,以花喻人,从而揭示主题埋下伏笔。 2.作者这样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在风雨中凋谢,而红莲却能够在荷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把握段落作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1.文中作者四次看红莲,感知内容,填写表格,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环境红莲心情一二三四
2.作者的情绪是随着什么而变化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二)探究写法,体味情感。 1.如何理解结尾段的含义和作用 【小结】结尾段的作用: 结构上:①总结全文;②照应题目;③首尾呼应。 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揭示主旨;②深化主题,升华情感;③引人深思,意味深长。 2.简要分析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一)勾画语句,填写表格。 环境红莲心情一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开满、亭亭烦闷二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左右攲斜不适意三雨越下越大,雨点繁密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宁的心绪散尽四雨势并不减退不摇动深受感动
2.作者的情绪是随着红莲的状态而变化的。 因为作者从红莲的变化中联想到了自身境遇。当荷叶倾斜过来保护红莲的时候,作者想到了母亲对“我”的呵护,由此心态发生了转变。 (二)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完善答题思路。 1.以花、叶喻人,托物言情,“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直接抒情,点明了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渡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揭示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与赞美。 2.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怜、爱护孩子的形象。 文中的母亲并没有正面出场,只写了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 作者基本使用象征手法,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既表现出母爱的动人,也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正是母爱的化身。 以表格形式细致分析课文,直观性更强,也更能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
五、学习任务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比较阅读文本。 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构思角度、语言风格、朗读设计的角度比较这两首散文诗,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结合对两篇课文的认识,进行对比阅读,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比较维度《金色花》《荷叶·母亲》思想内容孩童对母亲的亲昵少女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人物形象淘气的孩子和贤淑的母亲呵护心灵、保护孩子的母亲构思角度模仿儿童,想象虚拟之境描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语言风格口语书面语,清新典雅朗读设计活泼、天真典雅、温馨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课文,感受两篇作品,提出个人见解。
六、过程性评价
课堂8分钟。
七、课堂小结
作者以清丽的笔调,描述了雨天里荷叶护佑红莲的图景,受到触动后展开联想,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托莲抒情。与《金色花》相比,二者虽同是表达母爱的主题,但《荷叶·母亲》语言更加清新典雅,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将现实之景与想象结合,以荷叶比喻母亲,高度赞美母爱。
八、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绘制“荷叶护莲图”,并进行文字批注。
2.发展型作业:①完成《七彩作业》中《荷叶·母亲》的相关习题;②课外阅读《繁星》《春水》,并尝试总结散文诗的特点。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