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16:5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学习生活
单元素养
人文内涵 语文要素
了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学习默读,一气呵成通读全文,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其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此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概括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都要求,在学习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概括、人物描写与关键语句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围绕“学习生活”选编了三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回忆了少时嬉戏和读书的生活;《往事依依》回忆了于漪听国文老师授课、聆听教诲等与读书有关的往事,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再塑生命的人》记叙了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教导下走出阴霾、重塑灵魂的故事;《<论语>十二章》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闪烁着至圣先师的学习智慧。这几篇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但均与学习生活相关,凸显了教师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作用。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中,能够基本掌握内容,但较为缺乏从整体和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关注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及标题、开头、结尾等特殊位置的语句,通过细致分析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四、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默读方法,提升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厘清文章内容及主旨。
3.精读关键语段,重点分析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感受童真童趣、师生情谊、热爱生活等情感,并将收获的情感体验运用到写作之中,提升读写迁移能力。
阅读综合实践
设计说明
此单元课文虽包含古今中外、文言白话等不同形式,但主题一致,均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觉熟悉而亲切。了解不同年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经历及成长状态,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切实体会到童年生活的珍贵,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阅读实践课堂上,应结合此单元训练重点——默读来推进课堂,探寻默读的学习方法,分析默读与朗读的不同。在回顾课文知识的同时,积累成语,增加词汇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要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思考与热爱。
学习目标
1.分析朗读与默读方式的不同,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2.梳理、积累成语知识,并学会规范运用成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特点、作用、适用场合、注意事项等方面多角度归纳朗读与默读的区别。
2.引导学生感受他人的学习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形成有意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
默读与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实践法
资源与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此单元几篇课文均与“学习生活”相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鲁迅小时候跟随老师在书塾学习的故事;《往事依依》中于漪老师回顾了自己与读书相关的几件往事;《再塑生命的人》记叙了海伦·凯勒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知世界的过程;《<论语>十二章》讲述了诸多关于学习与做人的道理。今天的阅读实践课堂,让我们一起总结道理,收获启示。
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阅读方式。 1.关于默读。 (1)动眼不动嘴,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2)进行思考型默读,边读书边思考,边读书边批注。 (3)按照规定速度默读,将“长文”尽量“读短”。 (4)整体性地默读课文,在不回读的前提下,能够根据默读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和理解全文。 2.结合表格,分析朗读与默读的不同。 角度朗读默读特点作用适用场合注意事项
  1.默读课文,自选一篇写学习生活的文章,运用默读法把握文章大意,理解内容,然后带着对作品的理解进行朗读,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2. 角度朗读默读特点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运用,锻炼语气语调,让读者体会情感不出声阅读,视觉接受文字信息后直接传输给大脑,立即进行理解
角度朗读默读作用发散读者思维,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帮助他们熟悉课文词汇,矫正读音,提升口头表达能力,有效推广普通话培养读者独立阅读的能力,不会影响他人,便于认真思考,可以进行旁批,比朗读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更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适用 场合大面积记忆、掌握的古诗文、字词知识,适合朗读;体会文章情感、人物形象,品味词句内涵时,适合朗读相对复杂的文本,适合默读;阅读篇幅较长或难度较高的文本则适合持续默读注意 事项会占用较长时间,速度更慢,可能会影响其他人的学习和生活可能会降低读者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降低他们的表达能力,影响他们对文本的欣赏和评价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朗读与默读的不同,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二者的区别。
三、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梳理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学习之道、求知之法。 篇目学习之道、求知之法《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 命的人》《<论语> 十二章》
  2.积累、运用成语知识。 (1)梳理此单元的成语,理解成语意思。 (2)选择其中的两到三个成语写一段话。   默读课文,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及批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篇目学习之道、求知之法《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既要尊师重道、克己复礼,也要刻苦读书、快乐成长《往事依依》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再塑生 命的人》建立文字与事物名称之间的联系,开发学生的思维、智慧与情感,激发求知欲《<论语> 十二章》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要按时复习,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终身学习
  2.积累、运用成语知识。 (1)①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 ②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沸,水开。 ③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④茫然无措: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 ⑤无休无止:没完没了。 ⑥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 ⑦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⑧三十而立:人到三十岁,能立足于社会,开始有所成就。 ⑨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自己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不舍昼夜: 本指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后多形容勤奋努力,不分昼夜地工作或学习。 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并且志向坚定。 (2)我每天都要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妥当之处,以便及时改正。学习时,我常常温故知新,不忘记学过的知识,并努力做到博学笃志,绝不敷衍。   1.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梳理文本,吸收前人的思想精华,提升个人的思想品德与修养。 2.引导学生整理此单元的成语,了解其丰富含义,并尝试在表达中加以运用。
四、过程性评价
针对学生的默读方式及梳理能力进行评价,提出读书指导建议。
五、课堂小结
阅读实践课堂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学习之道、求知之法上给予学生以启发。通过梳理课文的内容,学生梳理并积累了此单元中出现的成语,学习了朗读和默读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对这两种阅读方式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结合个人生活,谈谈对读书、学习的看法。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