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回忆我的母亲 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回忆我的母亲 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17:39: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四单元 人生之舟
单元素养
人文内涵 语文要素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学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默读中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此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其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都要求,在学习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行文思路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以“人生之舟”为主题,选取了两篇现代文、三首诗和一篇文言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对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礼赞;《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是对母亲勤劳一生的歌颂;《梅岭三章》是陈毅作为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真情告白;《诫子书》是诸葛亮对儿子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几篇作品无一不令我们动容,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阅读文学类文本中,能够基本掌握内容,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勾画关键语句的阅读习惯,不能厘清课文思路,且缺乏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划分层次并厘清课文思路,借助分析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来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默读课文的方法,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划分段落层次,厘清作者思路。
2.揣摩品味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者情感。
3.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学会思考人生。
4.分析文章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理解其含义,体会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14 回忆我的母亲
设计说明
此文是写人叙事文章的典范,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分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筛选段落主要信息,厘清文章脉络。通过抓典型事例来感悟母亲的伟大人格,并结合不同的背景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此文更是一篇回忆录,是作者哀悼逝去母亲的文章,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教师可以采用设疑、点拨、讨论、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品味课文质朴敦厚的语言,理解文章中议论句的含义及作用,以此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情感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抓住母亲“勤劳一生”这一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诵读文章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理解其含义,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结构,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2.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教学方法
默读法 问题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搜集朱德的相关事迹,了解朱德的生平经历。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结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韶(sháo)光 衙(yá)门  妯娌(zhóu li)  祖籍 (jí)   私塾(shú)
和蔼(ǎi) 佃(diàn)户 仪陇(lǒng) 不辍(chuò)劳作
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安慰勉励:慰勉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周济
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悲惨
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为富不仁
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任劳任怨
3.文学常识。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主要著作编入《朱德选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4.写作背景。
此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此文原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朱德的母亲一生勤劳仁爱、坚忍顽强,始终支持朱德投身革命事业,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篇作品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概括段落内容,梳理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并划分课文层次,概括层意。 【阅读提示】勾画段落中心句、议论句、抒情句、过渡句等,并借助这些句子疏通课文的脉络。 2.朗读课文第1段,说说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点拨】开头段的作用: 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 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点明中心。 1.(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 示例:①母亲是个好劳动。(议论句、段落中心句) ②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过渡句)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抒情句) (2)划分课文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抒发悲痛心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寄其哀) 第二部分(2—13):展开写母亲勤劳一生、爱憎分明和深明大义的特点,突出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支持。(述其功) 第三部分(14—17):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和纪念之意。(颂其德) 2.朗读第1段,结合点拨,细致分析段落的作用。 ①此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点明了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直接抒发了“我”听闻母亲去世时的悲痛之情及“我”对母亲真挚的爱。   通过勾画关键语句,划分课文层次,训练学生梳理课文以及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析关键段落、句子,体会母亲的形象。 1.课文第二部分中,作者将母亲放在两个不同的背景中来写。试着找出关键句,并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2.结合第二部分的不同背景及典型事件,分析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伟大的品格。 3.齐读课文第14、15段,思考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4.自由朗读课文第16段,思考这段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 【点拨】结尾段的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1.关键句:第8段“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此句是一个过渡句,表示从一种环境背景转换到另一种环境背景。一个是“我家是佃农”的贫苦家境;另一个是中国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和“我”所经历的中国革命历程。可据此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2—7段为第一层,第8—13段为第二层。 2.在家庭背景下的母亲和在社会背景下的母亲都闪耀着光辉的人格, 影响着“我”的一生。 家庭背景下母亲的形象: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 社会背景下母亲的形象:爱憎分明、深明大义、支持革命、有远见。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情感。 这两段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三个方面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4.不能删去。第16段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部分:①沉痛悼念母亲的离去;②对母亲进行高度评价;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作者将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所以不能删去。   1.引导学生分析句段作用,体会课文的结构,梳理层次脉络。 2.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背景和典型事件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过程性评价
围绕学生默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
作者选取典型事件,围绕“勤劳”展开叙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提炼中心句的方式把握段落内容,厘清了课文的层次。既感知了朱德母亲伟大的人格,也读懂了她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结合课文内容用“母亲,您是如此的平凡,您……;但,您又是那么的伟大,您……”的句式来总结朱德母亲的人物形象。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基础通关”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朱德母亲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继续追随朱德同志,开启一场学习之旅。再读《回忆我的母亲》,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课文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精读细研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1.母亲去世了,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母亲的哪些情感 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2.朗读第1题找到的句子,试着将作者的情感朗读出来。 【点拨】母亲从1919年回家到1944年去世,母子俩已经25年没有见面了。引导学生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浏览全文,勾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并简要分析。 1.(1)悲痛、哀痛。 第1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得到消息”,可见“我”不在母亲身边;“很”表示悲痛程度很深。 第16段: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可见悲痛之深。 (2)遗憾、后悔。 第12段: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竟”可见作者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遗憾之情。 (3)感恩、感激。 第12段: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此句可见作者希望报答母亲的恩情。 第14、15段:我应该感谢母亲。 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16段: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子欲养而亲不待”,遗憾不能报恩,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 2.根据教师的指导,读出作者的悲痛、遗憾、感恩之情。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进行分析和朗读,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的能力及共情能力,帮助学生细致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三、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及写作手法。 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试着结合下面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反复品读关键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特色。 (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指上文繁重的劳动;“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天例外,可见作者对母亲的敬重与心疼。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母亲善于持家、聪慧能干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与怀念之情。 (3)母子之间的思念不会因为时空的阻碍而中断,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4)“一分钟”写出母亲连如此短的休息时间也没有,突出了母亲的辛劳之巨,而“生我前”更表现了母亲为人母之艰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语言,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特色。
四、学习任务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阅读下面议论性的句子,探究表达方式,体味其表达效果。 (1)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2)母亲是个好劳动。 (3)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5)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6)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点拨】夹叙夹议: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情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句能够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反复品读课文中议论性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议论性句子的含义及作用。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1)这句话写出了母亲的无限辛酸,饱含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2)这句话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3)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4)这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5)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6)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国家、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具体的句子,更深层次地体会课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感受其表达效果。
五、过程性评价
课堂8分钟。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感激,未能报答母恩的遗憾,以及对母亲去世的悲痛之情;体会了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特色;学习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请大家在课后做好复习,体味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请以作者的口吻,创作一首写给母亲的感怀诗。
2.发展型作业:①描述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情景,写一写他们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②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阅读突破”“写作达标”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