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人生之舟
单元素养
人文内涵 语文要素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学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默读中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此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其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都要求,在学习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行文思路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以“人生之舟”为主题,选取了两篇现代文、三首诗和一篇文言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对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礼赞;《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是对母亲勤劳一生的歌颂;《梅岭三章》是陈毅作为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真情告白;《诫子书》是诸葛亮对儿子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几篇作品无一不令我们动容,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阅读文学类文本中,能够基本掌握内容,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勾画关键语句的阅读习惯,不能厘清课文思路,且缺乏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划分层次并厘清课文思路,借助分析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来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默读课文的方法,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划分段落层次,厘清作者思路。
2.揣摩品味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者情感。
3.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学会思考人生。
4.分析文章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理解其含义,体会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16 诫 子 书
设计说明
此文是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篇旨在劝诫、劝勉的家书,辞约意丰,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作者总结的三个成才条件,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极具指导和启发意义。
此阶段的学生虽然学习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语言形式的把握还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运用讨论法解决问题,教师需及时点拨难点,帮助学生厘清行文思路,并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能够准确背诵全文。
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理解文章内容。
3.感受传统文化,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厘清课文层次,并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积累法 点拨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去看看吧。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夫(fú) 遂(suì) 淫(yín)慢 险躁(zào)
2.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在今湖北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十分完美。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3.写作背景。
此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一般认为这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1.播放录音,扫除字词障碍,注意语气、语调。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用“/”划分节奏。 【断句方法指导】(1)文言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上去的。要关注对偶句与四字一断的句子。 (2)根据语义、语录体的特点,句式特点,“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来进行断句。 1.(1)结合录音及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直到读熟,并把握停顿和节奏。 2.齐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节奏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通过听读、自读的活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结合课下注释,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归纳解词方法】用添字组词法翻译的词语。 俭:节俭。 德:品德。 明:明确。 志:志向。 学:学习。 才:才干。 年:年华。 时:时间。 意:意志。 枯:枯败。 落:衰落。 多:大多。 悲:悲哀的。 穷:穷困的。 2.组织学生积累和理解重点文言词汇。 3.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1)反复读课下注释,直至基本掌握。 (2)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于是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1)古今异义。 慢 险 治 (2)词类活用。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②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3)虚词。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用来)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就) 3.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意: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引导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来疏通文意。
五、过程性评价
围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明白了课文大意,了解了作者想要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道理,更从这封家书中读出了作者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收到这封信后会有何回应呢 试着续写结局。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基础通关”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里我们读出了作者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但你是否真的明白信中蕴含的道理呢 我们将在这节课继续探究学习这封家书。
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读文: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设计朗读脚本,要读出诸葛亮告诫、劝勉的语气。 2.析文:(1)作者围绕“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中心论点展开了怎样的论述 【点拨】圈点勾画文中关键词语,如:“静”“学”“淫慢”“险躁”等,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2)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1.分析书信内容,设计朗读脚本: (1)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发语词读重音。 示例:夫/君子之行 夫/学须静也 (2)朗读否定词和表示品格的实词时重读。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 淫慢/则不能/励精。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读出反问句的语调。 示例: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结合点拨梳理句子之间的关系,适当批注,厘清文章的层次脉络。 (1)先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阐述“静”的价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后进行论证:①先正后反——“静”与“学”“才”“志”的关系;②反面论述——“淫慢”“险躁”的害处;③反面论述——勤奋惜时,奉献社会。 (2)句子: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为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设计具体的朗读要求,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厘清脉络层次,体会文章思路明晰、逻辑严谨的写作特色。
三、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静”是课文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请谈一谈对“静”的理解。 2.请结合下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先结合文章内容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发表见解。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2.(1)强调“静”的重要性,体现出学习过程中要有定力,排除杂念干扰,安静专一。 (2)强调“学”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 (3)这句话是对孩子的期盼和告诫,时光疾速逝去,若丧失了静、学、志等美德,人就无法成才。 联系生活实际,深刻剖析文本,从治学、做人、修养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品质。
四、过程性评价
课堂8分钟。
五、课堂小结
诸葛亮在此文中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对我们后人也有警示作用。现实社会中充满诱惑,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视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
六、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选择文中某一句话作为励志标语,并谈一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
2.发展型作业:①搜集各类“诫子书”,如西汉孔臧的《与子琳书》、东汉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等,收集古人“诫子”的名言警句,体会古人的智慧;②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阅读突破”“写作达标”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