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孔乙己 随堂小练
1.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_________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_________孔乙己到店,_________可以笑几声,_________至今还记得。
A.就 如果 就 那么
B.便 只要 就 因此
C.也 只有 才 所以
D.就 只要 才 因此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孔乙己已经一年没有来了。
B.有些人君子固穷,爱慕钱财到了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地步。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点缀一下。
D.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努力是不屑置辩的,他为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曙光。
3.下列关于《孔乙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
B.(孔乙己)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C.如果青少年都戴上了眼镜,岂不令人宛惜?
D.当那些乱篷篷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伤疤 婉惜 污人清白
B.无聊 茴香 不屑置辨
C.拭擦 侍候 穷困潦倒
D.踱进 笔砚 好喝赖做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将在成都举办的西部国际博览会,给弘扬成都精神和成都形象带来良机。
B.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雕像,是由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铸成并提出倡议的
C.我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高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D.文明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时生活习惯中的细节才是一个人是否文明的最真实表现。
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上小学之前,就开始半懂不懂地读遍了哥哥们的藏书.
B.奶奶们都爱唠唠叨叨,可在教育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幼儿时,最忌讳的就是唠叨。
C.科学家研究表明,过去的50年地球在持续变暖,全球变暖是不屑置辩的事实,
D.听到自己的谎言被专家当面揭穿,这个骗子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神色。
8.专题性学习。
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散文的特点
【研究依据】《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发现】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藤野先生》中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自己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但都被怀念线和爱国线紧紧聚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零零碎碎写了阿长的诸多讨厌之处,又写了她买《山海经》,一条怀念与敬仰线将诸多素材一线串珠,体现了鲁迅先生散文形散神聚、有的放矢的特点。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_______________
【研究依据】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
在“咸亨酒店”
陈忠实
上午游览了东湖,下午又要到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地方去,明天一早就要返回上海了;东湖的山光水色令人赏心悦目,兰亭的幽雅景致也叫人神往。可是,没有到孔乙己曾经喝酒吃茴香豆儿的“咸亨酒店”光顾一番,怎么能算真正到过鲁镇呢?
午休时间,几位朋友相邀,正中下怀。虽然已觉腿酸眼困,仍然兴致勃勃地走出住所的大门。
一幅金字黑匾,老远就赫然入眼,上书:咸亨酒店。平房,黑色小瓦,坐落在街道一边,夹挤在高高低低的楼房中间,自有一副古香古色的神采。门面宽约三四间,木门板全部拔除,整个酒店就完全无遮无挡地当街敞开着。依然保持着当年“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那木板制的曲尺形的大柜台,油漆斑驳,木棱也已磨光,探过头去,可以看见红色的酒坛。我把钱递了上去。卖酒的是一位中年女人,穿着白大褂,使人觉得有失鲁镇的格局,与那曲尺形的柜台也不协调。她用一只提斗从酒坛里提上酒来,倒入酒杯,黄酒其实是暗红色的液体。这杯子更古朴,用洋铁皮焊接而成,大到可以盛一斤酒,上端粗,下端细,状如漏斗。据说冬天喝酒时,可以把细端塞进热水里,用以温酒。鲁镇的长衫阶层或短衣帮,当年就是用这样的酒杯,孔乙己自然也用这样的铁皮酒杯。
茴香豆儿也不能不尝一尝。不尝一尝孔乙己津津乐道的茴香豆儿,也许不算真正地进过“咸亨酒店”呢!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我们刚刚在长条桌边落座,不知谁在拖长声调模仿着孔乙己的名言,摇头晃脑说起来了。木条桌长到丈余,从门口直通到墙根,实际应该算是木案子了。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那用粳米酿成的名曰“加饭”的黄酒,说不准是一股怎样的滋味,既不似白酒那么烈,也没有葡萄酒那么甜,说不上好喝或不好喝,唯其因为孔乙己十分喜好,我拼着将那一杯全然灌下了。那茴香豆儿也没有多少特色,唯其因为孔乙己喜欢,我们嚼起来,似乎别具兴味。
酒店墙上,有一幅裱饰过的题词,一副对联。题词曰:
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
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
对联曰:
小店名气大
老酒醉人多
看看题款,竟是著名作家李凖献辞,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手书。辞联极致幽默的韵味,笔墨亦遒劲潇洒,使古朴的“咸亨酒店”平添了一丝风韵。
孔乙己确实是高朋满座了。小小的酒店里,现在拥拥挤挤坐着的酒客,大都是从南方或北方来到鲁镇而落脚此店的。有穿着西装革履的学者风度的男女;也有一身正统的中山装的很有派头的干部,很难料定他们之中绝对没有县委书记或市委的部长;更有一帮一伙长发披肩紧绷牛仔裤的青年男女,一律坐着或站着喝着装在洋铁皮酒杯里的“加饭”酒,抓着茴香豆儿,笑语喧哗……
自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每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不管其是否特别喜欢文学,大约没有谁会忘却孔乙己的。
孔乙己不属英雄之列,而实实在在是一个被挤扁被碾轧为尘末的迂腐的老夫子,那些主宰鲁镇风云的鲁四老爷之流早该化为污泥了,而独有上大人孔乙己获得了川流不息的朝拜者,真是得其所哉!
(有删改)
9.阅读文章,概括咸亨酒店的主要特点。
10.结合语境,品味句子,分析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
11.文章引用名人题词和对联,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2.文章末段说“上大人孔乙己获得了川流不息的朝拜者”,大家朝拜的是孔乙己吗?结合【链接材料】和你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
“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节假日里也迎来了众多游客。游客们来此寻找鲁迅儿时足迹,游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还在安桥头村走高跷、看社戏。
(选自《火爆“出圈”!绍兴旅游再迎新高峰》,有删改)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闹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 ”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简要梳理“我”对车夫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怀疑→①_________→高兴→自豪→②_________
(2)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3)作者按一定层次塑造“车夫”这一形象,请参照①的句式,用“挣”或“争”概括另外两个层次。
①作为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车夫与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语境,前后分句形成对比,前一个分句写掌柜和主顾都是冷漠无情之人,是并列的人物关系。后一个分句写孔乙己“到店”才能带来“笑”声。
2.答案:C
解析:A.“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形容时间。B.“君子固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不符合语境。D.“不屑置辩”指很轻视,认为不值得争辩。句中指真实可信,不容许有什么怀疑,应用“不容置疑”。
3.答案:A
解析:《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白话小说,不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4.答案:A
解析:B.“书藉”改为“书籍”;C.“宛惜”改为“惋惜”;D.“乱篷篷”改为“乱蓬蓬”;故选A。
5.答案:C
解析:A.有误,“婉惜”的“婉”应为“惋”。B.有误,“不屑置辨”的“辨”应为“辩”。C.正确。D.有误,“好喝赖做”的“赖”应为“懒”。故选C。
6.答案:B
解析:B.有误,语序不当,“集资铸成”“提出倡议”交换位置。故选B。
7.答案:C
解析:A.半懂不懂:不是全懂,一半懂一半不懂。使用恰当;B.唠唠叨叨:说话啰嗦,一说起来没个完。使用恰当;C.不屑置辩:意思是认为不值得争辩。使用不恰当;D.颓唐不安:是指精神萎靡心神不安。使用恰当。故选C。
8.答案:【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9.答案:古香古色(古朴);名气大(游客多);有文化底蕴。
10.答案:两个“于是”连用,强调了“我们”站着喝酒、不用筷子吃茴香豆等行为都是遵循孔乙己的习惯,突出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的深入人心。
11.答案:名人题词和对联也是咸亨酒店的景物之一,展现了酒店浓郁的文化底蕴,其作者身份也突出咸亨酒店名气之大;引用名人题词展现了咸亨酒店高朋满座的场景;对联点出咸亨酒店的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名人题词和对联形式工整,使文章整散结合,语言典雅、朴实。
12.答案:朝拜的不仅仅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众多游客遵循孔乙己的习惯喝酒、吃豆、说话,都是因为人们对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难以忘却。同样,咸亨酒店之所以闻名遐迩,也是源于人们对小说《孔乙己》所呈现的文学世界的朝拜。鲁迅作品中的闰土、阿Q等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外婆家”等地方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可见人们朝拜的是鲁迅先生及其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文学、艺术、科学及其他领域的优秀者与他们的成果,也一样赢得了人们的膜拜。文中大家朝拜的,其实是文化。
13.答案:(1)①同情;②感动(使用其他词语,意思对亦可)
(2)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3)②作为强者,克服困难,为自己“挣”坦荡而快乐的生活;③作为中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为城市为国家争气
(4)孔乙己:①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②受到社会权贵和普通民众的歧视和嘲笑。人力车夫:①社会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②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尊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能力。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的词语作答或对其内容概括作答。文章叙写“我”坐三轮车,起初对车夫是不信任、怀疑的;当“我”发现蹬车的人(车夫)只有一条腿时,“我”对他的境遇表示同情,内心感到“惆怅甚至悲凉”;当“我”看到车夫骑完上坡路,“我”为他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而高兴;当“我”听了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后,内心感到自豪;当车夫说出“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时,“我”感动得眼泪流了下来。
(2)本题考查对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小说安排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一方面,补充交代了车夫的过去,让读者对车夫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使故事内容显得更加真实,情节上更加紧凑;另一方面,车夫讲述的这个故事,在丰富内容的基础上,让人看到了车夫的美好品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3)本题考查对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这篇小说对主人公车夫的形象,是从不同层面上进行描写刻画的。首先,这个车夫是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但是他自食其力,凭借骑三轮车来为家庭挣生活;他克服困难,努力拉车,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怜悯,无疑又是一个强者,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再者,车夫用强烈的爱国之情支撑自己拉两个外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表现出他为城市、为国家争光的美好品质。据此,用“挣”或“争”仿照示例叙写“车夫”这一形象即可。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惨淡度日,最后被封建社会所吞噬。而本文中的“车夫”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现在的社会制度保障了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同时,残疾人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和尊重。这就是孔乙己和人力车夫命运不同的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