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蒲柳人家 随堂小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蒲柳人家 随堂小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18:14: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8 蒲柳人家 随堂小练
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汉字从古代发展到现代,出现的字成千上万,这样的符号能够为人所使用,肯定不是杂乱无章的。
B.我生在农村,从小就学会了干各种农活,改变农村面貌植根心底。
C.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用料之精湛、做工之精细,不亚于南方其它刺绣。
D.古人说,煮茶的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煮出来的茶,汤清亮,茶味浓。水质虽然不好,味道就差多了。
2.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荣膺(yīn) 招架(jià) 烟囱(cōng) 不知好歹(dǎi)
B.驾驭(yù) 抢圆(lūn) 戏谑(nüè) 呱呱坠地(gū)
C.礼聘(pìn) 熏陶(tāo) 憋闷(men) 望眼欲川(chuān)
D.掂量(diān) 马鞍(ān) 隐匿(nì) 两肋插刀(lèi)
3.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庆期间,他们一家人外出旅游,他感触颇多,回到家,便一气呵成写了一篇游记散文。
B.这位大夫只开了一次中药,就让病人好转起来,真是妙手回春!
C.毕业前夕,同学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各展风采,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不断加大的问责力度让不作为的官员如坐针毡,他们深感必须切实改进工作。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怒人怨 形影不离 垂头丧气 脖然大怒
B.礼贤下士 眉开眼笑 枯躁乏味 崇山峻岭
C.天伦之乐 断壁残垣 勾魂索命 莺啼燕啭
D.云山雾罩 言谈举指 腰缠万贯 识文断字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怕灵感中断,他一连三天,足不出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剧本。
B.主治医生妙手回春,护士精心照顾,使前不久遭遇车祸导致三处骨折的年近七旬的陈大爷,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
C.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身上像芒刺在背。
D.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6.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往事浮光掠影,历历在目。
B.不一会儿,妈妈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简直是妙手回春。
C.有的游客明明看到景点有“禁止拍照”的提示,还是义无反顾地拍照留影。
D.人生路上有时山高难攀,我们只有锲而不舍,才能登上理想之巅。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何满子不愿穿花肚兜,惹奶奶生气,由此引出一丈青大娘;又由奶奶管不了何满子,向爷爷告状,引出何大学问。
B.一丈青大娘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人物,何满子和爷爷何大学问是文中两个主要的描写对象。
C.“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一句,让读者感受到一丈青大娘的爱孙如命。
D.“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体现了何大学问慷慨大方的性格。
长平中学九年级(1)班准备在春季开学初开展以“我们爱劳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材料二: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巨星陨落,举国同悲。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生前曾说:“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他常年头戴草帽,挽起裤腿,下田试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一个农民。”“禾下乘凉”是他的梦想。钟南山院士评价他,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材料三:
日前,湖南某小学举行校所共建劳动基地活动,农科所博士团带孩子们种下基地建成后的第一季农作物——油菜。每个同学负责一小排作物的养护。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8.任务一:探究以上三则材料,从中概括出三条关于劳动的道理。
9.任务二:开展活动之前,为了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班级要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当卫生委员安排劳动任务时,小明同学对安排给自己的劳动任务很抵触,并说:“我还有几道题没做呢,哪有时间搞卫生?”如果你是卫生委员,你打算怎样对小明进行劝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吴召儿
孙犁
①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②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③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④我听见哧的一声笑。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儿。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⑤“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⑥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⑦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一个女孩子跑出来。她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里面装着三颗手榴弹。
⑧“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⑨“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⑩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挣了钱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神仙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蹬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选自《孙犁作品精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红衣女孩儿吴召儿的生活与战斗的故事,展现了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B.小说通过“我们”和老乡一起生活、“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等内容,表现了抗战时期融洽的军民关系。
C.小说以“红棉袄”为线索串联起吴召儿的故事,“红棉袄”的多次出现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D.“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中的“落”化静为动,从山顶观景的视角呈现出月夜的梦幻美。
1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①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②“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
(从上面两句中吴召儿的“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儿?)
12.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和加粗词语意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难受。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④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⑤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⑥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⑦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拥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⑧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⑨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⑩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圆,日本兵抬着那个日本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圆。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圆。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圆。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吗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冷冷一笑。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3.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填写空缺部分。
花树被炸→①_____________→少佐求医→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少佐被杀→柳先生就义
14.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赏析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2)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5.小说以《柳先生的正骨膏》为题,你认为好在哪里?
16.文中的柳先生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17.请比较本文第 ~ 段和链接材料,分析其写法上的相同和写作意图上的不同。
【链接材料】“我差一点儿扔了这把老骨头,你还咒我!”这一回吵架,爷爷却不肯向奶奶低头服软儿,忍气吞声,“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先在东三省立了个小宣统的满洲国,又在口外立了个德王的蒙疆政府,往后没有殷汝耕的公文护照,不许出口一步。这一趟,蒙疆军把我跟掌柜的扣住,硬说我们是共产党,不过是为了没收那几百匹马。掌柜的在牢房里上吊了,他们看我是个榨不出油水的穷光蛋,白吃他们的狱粮不上算,才把我放了。”(刘绍棠《蒲柳人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选项 原句 辨析
B 我生在农村,从小就学会了干各种农活,改变农村面貌植根于心底。 成分残缺。应在“改变农村面貌”后加“的愿望”。
C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用料之精湛、做工之精细,不亚于南方其他刺绣。 搭配不当。“用料”与“精湛”搭配不当。
D 古人说,煮茶的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煮出来的茶,汤清亮,茶味浓。水质虽然不好,味道就差多了。 关联词搭配不当。“虽然”与“就”搭配不当,可将“虽然”改为“如果”“要是”等。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形和字音的能力。A项,膺yīng。B项,抢—抡,谑xuè。C项,陶táo,川—穿。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C项,对象误用,“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不能用于同学之间。A项,使用正确,“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也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B项,使用正确,“妙手回春”指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D项,使用正确,“如坐针毡”指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4.答案:C
解析:A.有误,“脖然大怒”的“脖”应为“勃”;B.有误,“枯躁乏味”的“躁”应为“燥”;C.正确;D.有误,“言谈举指”的“指”应为“止”。故选C。
5.答案:D
解析:A.使用正确,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B.使用正确,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C.使用正确,芒刺在背: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D.使用有误,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句中指的是同学们,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故选D。
6.答案:D
解析:A.有误,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不符语境;B.有误,妙手回春:医生医术高超,能把垂危的病人治愈。对象错误;C.有误,义无反顾:做正当合理的事;只有上前的事;绝不回头。褒贬不当;D.正确。故选D。
7.答案:B
解析:何满子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人物,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是文中两个主要的描写对象。
8.答案:①辛勤劳动是光荣的,好逸恶劳是可耻的;②我们要用劳动创造社会价值;③我们可以从辛勤劳动中体验到快乐。
9.答案:小明(同学),我知道你学习认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打扫卫生与做题并不矛盾。打扫卫生不仅可以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劳动意识,还可以缓解大脑的疲劳,提高学习的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文章叙写了“我”两次与吴召儿见面的故事,是以“吴召儿”这个人物为线索的,并不是以“红棉袄”为线索的。故选C。
11.答案:(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时间;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热烈,渲染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为下文叙写与吴召儿第一次见面做铺垫。
(2)从吴召儿的“笑”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乐观热情、聪明勇敢的女孩儿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此句中“三将台”“秋天”交代了地点与时间;“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热烈,渲染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此外,“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这一内容,也为下文叙写与吴召儿第一次见面做铺垫。(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第①句叙写的是爬神仙山过程中,“我们”被甩在后面时,吴召儿对“我们”笑。作者用“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的比喻表现出她的天真可爱。第②句叙写的是吴召儿去截杀敌人时,将红棉袄翻过来时对“我们”的笑。既表现了她的乐观热情,也表现出她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女孩儿。
12.答案:吴召儿乐观自信、勇敢无畏的精神和革命的热情感染着他人。在那段抗战岁月中,吴召儿所代表的爱国情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不屈的抗战精神将代代传承与发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精神的讴歌和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作答此类题,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语句的深层意思。文章叙写了“我”两次与吴召儿见面的故事。第一次是在识字班,从第④段“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可以看出,吴召儿在读书学习时不忘记杀敌,表现出她乐观爱国的思想;第二次是反“扫荡”时,从第⑦段“一个女孩子跑出来……里面装着三颗手榴弹”,第 段“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兔崽子们!”,第 段“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第 段“‘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第 段“她蹬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等内容中,可以看出吴召儿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乐观机智、不怕牺牲、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吴召儿正是抗战时期广大群众的代表,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写的话,表明革命志士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精神的讴歌和赞美。
13.答案:①医治花树;②为少佐治病;③颜老爷摔缸折花树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本文第②③两段写颜老爷家花树被炸,④⑤两段写柳先生医治花树,第⑥~⑨段写少佐求医,第⑩~ 段写为少佐治病,第 段写颜老爷摔缸折花树,第 ~ 段写少佐被杀,第 ~ 段写柳先生就义。
14.答案:(1)加粗词语是动词,是对柳先生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先生对看到日本人的意外,为下文医治少佐做铺垫。
(2)运用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先生将花树医治得生机盎然的情景,与上文花树被摔被折的情节相照应,也衬托出柳先生刺杀少佐后的英武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1)“怔”,动词,是发愣,发呆的意思。这是对柳先生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先生看到日本人的意外,同时也表现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为下文写柳先生给少佐医治腿伤做铺垫。(2)“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运用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树此时的生机盎然,与上文花树被摔被折的情节相照应。同时,这是以花树的“枝青叶绿”来衬托柳先生刺杀少佐之后的英武形象。
15.答案:①正骨膏是全文的线索,贯串始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柳先生用正骨膏治好了花树和少佐。③具有象征义,正骨膏不但能救人救树,还能正人心,强化爱国的主题。④揭示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柳先生医术高明、有爱国情怀和浩然正气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小说题为《柳先生的正骨膏》,其中柳先生以“正骨膏”救人,以“正骨膏”救树,以“正骨膏”医治少佐,又以用“正骨膏”救少佐为诱饵杀死少佐,可见“正骨膏”是全文的线索,贯串始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文主要内容是柳先生用正骨膏医治花树和少佐,故该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正骨膏”具有象征义,一个“正”字,正的不只是骨,还有人心,从而强化了爱国的主题;“正骨膏”揭示文章中心,既表现了柳先生的医术高明,又彰显了柳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浩然正气。
16.答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恪守医生职责,救死扶伤;坚持正义,坚守民族气节,忠心报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特点要根据选文中人物的言行来思考。柳先生治好了被炸断的花树和日本少佐的断腿说明他医术高超;柳先生耐心给伤者治病且愿意给日本少佐治疗断腿,以及柳先生回答给少佐医伤的原因时所说的话,体现了他医德高尚,恪守医生职责,救死扶伤;柳先生杀了日本少佐以及他解释这样做的原因,说明他是一个坚持正义,坚守民族气节,忠心报国的人。
17.答案:写法上的相同点:多用语言描写。写作意图上的不同点:本文中柳先生帮日军少佐医治伤腿,再把少佐杀死,结局出人意料,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柳先生医术高明、有爱国情怀和浩然正气的赞美之情;链接材料中借何满子的爷爷之口点明当时所处的时代日军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揭示上文爷爷表现反常的悬念,表现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反抗意识的觉醒。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相同点:两篇文章都是通过运用语言描写的方式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不同点:本文先写柳先生给少佐治病,还收了日本人大量的银圆,并且和少佐推杯换盏,塑造出一个投靠日本人的“叛国者”形象。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出其不意地杀死了少佐,结局出人意料。通过结尾的交代,柳先生一方面“救人”,一方面“杀人”的情节合情合理。结尾的语言描写,点明了文章中心,既赞扬了柳先生的高明医术,又赞美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浩然正气。而链接材料选自《蒲柳人家》,借语言描写交代出日本入侵、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硬说我们是共产党,不过是为了没收那几百匹马”揭示了上文爷爷表现反常的悬念,点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开始觉醒,认识到了日本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