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狼 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 狼 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18:1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动物与人
单元素养
人文内涵 语文要素
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尊重动物,善待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默读,学做摘录,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在“课程内容”中,此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其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够“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动物与人”,共选编了四篇文章,分别是郑振铎的《猫》、陈忠实的《我的白鸽》、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和蒲松龄的《狼》。虽然这四篇文章的体裁、内容有所不同,但都跟动物有关。《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写出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我的白鸽》叙写了作者喂养白鸽的详细经过,表达了他对白鸽的珍视和喜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大雁归来》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介绍了大雁迁徙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野生动物的喜爱之情,提倡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狼》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故事虽短,但矛盾激烈,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这四篇课文从截然不同的角度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也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三、单元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三、四单元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在信息整理、归纳总结,尤其是较长篇幅的阅读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授课时应注重明确默读要求,指导默读方法,提出旁批意见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在默读中理解内容、提取概括信息等能力的目的。
四、单元学习目标
1.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2.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勾画重要语句,学会做摘录。
3.在把握段落大意、厘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0 狼
设计说明
《狼》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简短,但情节紧张曲折,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此文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丰富的形象,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的良好例子。此文简明的故事中蕴含深刻的道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的智慧,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懂故事,厘清故事情节,能够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故事,厘清故事情节,能够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①《聊斋志异》中《狼》的另外两则;②《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狼子野心》;③姜戎的《狼图腾》。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同学们,你知道关于狼的成语吗 从这些成语中,你读到狼的形象是怎样的
狼狈为奸、声名狼藉、如狼似虎、狼吞虎咽……
传统中的狼的形象:贪婪、凶残、阴险、凶狠、狡猾。
没错,贪、残、野、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聊斋志异》中《狼》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屠户,遇到了两只穷凶极恶的狼,他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暇(xiá)   少(shǎo)时    假寐(mèi)    屠大窘(jiǒng)
目似瞑(míng) 缀(zhuì)行甚远 苫(shàn)蔽成丘 奔(bēn)倚(yǐ)其下
眈(dān)眈相向 止露尻(kāo)尾 狼亦黠(xiá)矣 顷(qǐng)刻两毙
顾野有麦场(cháng)
2.文学常识。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自幼出身于书香门第,勤学、聪敏,从小热衷于功名,但一生考场不利,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后来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做了贡生。他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集了短篇小说491篇。“聊斋”是作者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郭沫若曾称赞蒲松龄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写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逸事,再加上科场、仕途的失败使他满腔悲愤,虽身不在官场,但对科举和官场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于是创作了《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狼》原文共有三则故事,课文选的是第二则。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朗读音频,然后教师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3.先全班齐读,后个人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听音频与教师范读,注音并划分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熟悉课文。 3.全班齐读、个人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掌握字音、节奏,培养文言文语感。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记录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提问。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如果将第一段概括为“遇狼”,你能用“  狼”的形式概括后面的内容吗 4.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屠户的处境非常困迫,担心前后一起受到它们的攻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看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面前。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屠户正要走,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以便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了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集体释疑,疏通文意。 3.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4.积累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止 意 敌 前 以 其 之 (2)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作动词,胁迫,攻击) ②狼不敢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③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④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文中是“从通道”的意思) ⑥止增笑耳(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3)古今异义。 去 薪 股 盖 几何 耳 (4)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顾野有麦场(前面省略主语“屠”) ②一狼洞其中( “洞”后面省略介词“于”) ③投以骨( “投”后面省略宾语“之”) ④乃悟前狼假寐(前面省略主语“屠”) 倒装句: 投以骨(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骨投”) 判断句: 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也”表判断)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判断词“盖”,揭示了“前狼假寐”的原因) 1.通过初读感知,把握课文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与句式,夯实文言基础。 2.梳理故事情节,为后面探究课文的深意作铺垫。
五、过程性评价
围绕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家作品,疏通了文意,积累了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明确了“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基本故事情节,可谓惊心动魄。下节课,我们将走进故事情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探究狼和屠户的形象及课文的深意。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积累”题一、三、四。
2.发展型作业:①将这个故事用生动的语言讲给你的家人朋友听,并记录下他们的评价;②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基础通关”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梳理出了“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情节,人与狼的斗争,惊心动魄,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故事情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还原当时让人心跳加速的紧张场面,看人与狼的精彩斗争。
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再次朗读课文,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2.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杀狼部分的内容,体会狼和屠户的形象。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朗读技巧】画线字体读时紧张、语速快,加着重号的字体读时语气舒缓。 1.狼的形象:①贪婪凶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凶狠、狡猾、贪婪;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表现了狼的阴险狡诈。 屠户的形象:①怯懦,这主要是因为最初的“投以骨”;②在狼“并驱如故”后,屠户清醒过来,准备战斗,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最后“暴起”杀狼,“转视积薪后”,根除狼患,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 2.学生自由朗读、分小组朗读体会狼和屠户的形象。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狼和屠户的形象。为后面理解课文的深意作铺垫。
三、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比读,体会作者态度。 引导学生齐读原文和改文,思考原文和改文哪个更好。 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改文:狼亦黠,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止增笑。 2.仿写,体会课文主旨。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人亦  矣,而顷刻  ,人之  几何哉 且增  耳。 3.课文中,屠户能够战胜狼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原文更好。“矣”“哉”“耳”三个虚词更能体现出对狼的嘲笑意味。 2.学生尝试仿写并展示。 示例:人亦智矣,而顷刻毙狼,人之机智几何哉 且增赞耳。 3.胜利的原因:①丢掉幻想,坚定了与狼搏斗的决心;②占据有利地势,抓住有利时机,突然行动,果断杀狼;③连续作战,除恶务尽。 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和妥协心理,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③面对困境,要冷静,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予以反击。 1.通过对比词句,感受课文语言的妙处。 2.通过分析狼失败的原因和屠户成功的原因,体会文章的深意和哲理。
四、过程性评价
课堂8分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狼》这篇课文,从“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全过程,认识了两只贪婪、凶狠、狡猾的狼,也认识了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屠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勇于斗争,不向恶势力低头。
六、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为这篇课文配图。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阅读突破”“写作达标”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