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21: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拙病(zhuó)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锭子(dìng)
B.兀自(wù) 带挈(qiè) 烫酒(tàng) 腆着(tiǎn)
C.攥紧(zuàn) 簇拥(cù) 瞌头(kē) 癞虾蟆(lài)
D.轩敞(xuān) 桑梓(zī) 绾发(wǎn) 心窍(qìào)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范进向他作辑,坐下。
B.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
C.像你这尖嘴喉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D.只恐把铁棍子打完了,也算不到这笔帐上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王东真是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之乐。
C.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较起来,都不过是沧海
一粟。
疫情侵扰接连不断,但是,在各地政府部门的合理规划与组织之下,市民的生活依旧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4.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去掉“通过”或“使”)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养成”前加上“是否”)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删去“为”)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
B.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
C.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 ”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
D.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6、下列句子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乡试年——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一次省一级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或监生去应试。轮到这一年就叫“乡试年”。
B.文曲星——旧时迷信的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
C.解元——乡试中举,第一名叫“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为“亚元”。
D.讳——就是“忌讳”,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作“忌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
8.综合性学习
班里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的读书会,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写开场白】作为读书会主持人,你需要围绕“走进小说天地”这一主题写一份开场白,以激发同学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字数80字以内。
(2)【任务二:展示阅读笔记】你所在的学习小组计划在读书会上展示名著阅读笔记,请你将有关内容补充完整。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① 的长篇小说。鲜明地表现了“② ”的主题。小说把英雄好汉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③ ”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3)【任务三:看图片写标题】下列图片描绘的都是《水浒传》中的故事,请你根据图片内容为图片拟标题,要求按“人物+事件”的格式,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   (捏 抓 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 ”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缩 收 取)了回去,往腰里   (放 揣 摆),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9.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10.上文横线上所填的动词,刻画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11.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称呼他为“老爹”,这种称谓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2.上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胡屠户这一人物 试举例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①,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②,就撞死在地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 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 ”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他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 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 却是哭得利害。”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又一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公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 ”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那客人道:“监生③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 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一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着我这几个弟兄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余包办。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余。行主人替周进备一席酒,请了众位。金有余将着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众人各各欢喜。拜县父母、学师,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忙了个把月,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敛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周进留他吃了酒饭去。荀老爹贺礼是不消说了。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注①贡院:明清时期省城乡试、京城会试的场所皆称为贡院。②天字号:贡院连贯排列着隔离考生的窄小单间,“天字号”即第一号。③监生: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叫“监生”。清朝时期,凡向官府捐献一定数额钱粮者,也可获得监生资格,即可参加乡试。
13.范进中举后发疯突出“   ”,是   极而疯;周进中举前发疯突出“   ”,是   极而疯。(各填一个字)
14.品味文中画线处写周进的几次“哭”。
(1)第1段中,周进家“又不死了人”,为什么“‘号啕痛’也是的”
(2)第2段中,周进听了金有余的话后,为什么“又放声大哭起来”
(3)第3段中,周进听了众人的话后,为什么“再不哭了”,还“同众人说说笑笑”
15.第4段中的“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与第2段中的哪些句子相照应
16.第4段写了众人前来贺喜,结合周进中举前后的情况,说说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老宋
铁凝
①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②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水开了!”喊是有称谓的。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这个称谓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和排练场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地就能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且从未出过差错。
③分外的事老宋也没少做。五楼的人们说,老宋,帮我把这罐煤气扛上去吧。三楼的人们说,老宋,我买的沙发来了,你给搭把手吧。一楼的妇女喜欢织毛衣,就喊,老宋,给我架着毛线。老宋从不拒绝。
④老宋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唱小生的老夏算是他的好友,老宋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以及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⑤光阴像箭一样。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开始出错,但这团的人们念着他的为人和孤单,没有辞退他。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⑥一万五千块,对老宋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块钱也不到。回到传达室,他不再往床上躺,只是坐在椅子上发呆。半天,老宋对老夏说,由它去吧,反正我也老了。哪里黄土不埋人,我也该叶落归根了。
⑦老夏安慰了老宋。他想去找领导,转念又想,这可不是领导一拍板会计就点钱的事。一个刚够发工资的剧团,别说临时工老宋,老夏自己口袋里就经常装着报销不了的药费发票呢!但想起老宋之前对大伙的种种好,老夏心中涌起一股子说不出的热望。第二天,办公楼门前贴出了一张告示,告示写明了老宋的病情及所需费用的数目,请大家量力而行,献出爱心。告示果然在这团里产生了效应,全团上至团长,下至演职员工及家属都献了爱心。
⑧一个星期的时间,老夏为老宋筹集到15862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一夜没睡。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钱都扔给医院吗?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⑨第二天,老宋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⑩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老宋的不辞而别显然是愚弄了他们。他们那一片爱心呢?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抱怨。人们对他说,真是没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告示可是你贴的。说得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逃跑。老夏决定要去找老宋。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是靠了一个亲戚的介绍,那亲戚住本市。亲戚告诉老夏,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县医院把腿锯了,那儿便宜,花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听了,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子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看看那逃逸的老宋的现状,以此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他坐上长途大巴,经过了六个多小时的旅途,到达了老宋的家乡,到达了那个新开发的旅游景点。他一下车就直奔车站周围那一片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小商店,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站着老宋。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卸货,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的奔跑使老夏眼花缭乱,恍惚之中也许跟头、旋子、飞脚全有,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选自小说《逃跑》,有删改)
1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宋颇费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可见他处事周全,为人圆滑世故。
B.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可见筹到款后,老宋想了一夜的心事,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C. 老夏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推动情节发展、刻画老宋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 小说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取胜,而是在道德与生存关系中,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18. 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第②段到第④段对情节展开所起的作用。
19. 文中两处画线部分分别体现了老夏怎样的心理感受?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析。
(1)老夏听了,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2)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20.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从生存状态的困窘中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彩笔
陈春成
叶书华是我们县的作家。他是我爸的老友,我叫他老叶叔叔。我和他儿子是初中同学。
他在县文化馆工作,擅长写老式散文。
一个秋雨绵绵的周末下午,偶然间在他的博客里看到一篇他的小说,他好像从没写过小说,语言风格也大不一样。我把原文贴在这里:
我不记得谈话如何开始。我不记得我怎么来到了一个亭子下面,听着一个老人娓娓而谈。我正听得入迷,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梦。因为他引用了一句诗,这是我中学时写在课堂笔记背面的句子,连同那本子一并遗失了,不可能有人知道。
老人穿着略显破旧的灯芯绒夹克,微微秃顶,眼袋有点大。好像是他提议,我们来聊聊文学吧。他说,无论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果作者自己不满意,那么对他来说,这作品就是失败的。我点头同意,说“可以惊四座,不可适独坐”。他说,是的,反倒是作者越用心得意处,越不容易被人留意到。他说,我觉得像你写的“兴到闲拈笔,诗成懒示人”,这个状态就很好,介于“不示人”和“欲示人”之间,有个微妙的平衡。这时一缕奇异感让我寒毛直竖,这年少时的诗句我早已忘记。
意识到是梦后,周围的一切都暗下来,行将瓦解冰消。“如果...”老人的声音响起,又把我牵扯回来。他没来由地问:“如果你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但只有你自己能领受,无论你生前或死后,都不会有人知道你的伟大——你愿意过这样的一生吗?”
我问道:“你说的伟大,是那种孤芳自赏的意思吗?”
“不是,是绝对的伟大、宇宙意义上的伟大,伟大到任何人看到你的作品都会倾倒、折服、迷醉。但没有人会看到,这就像一个交换条件。”
我已到人生的中途写作三十个余年自认为天分并无多少但对文学的度成却少有人及。何况,这是个假设。我故作旷达地一笑,说:“当然了。为什么不愿意?”
他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物,缓缓地说:“这支笔是你的。拿好了。”我端详起来。这笔只略具一个笔的样子,一头钝一头尖,材质不明,却像有虹霓在里边流转不停,光色莫定,绚烂极了。亭子溶解在雾中,我醒来。
起床后,我走到书桌前,拿出昨夜的稿纸。才看了几行便已羞愧难当,我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杂质、裂痕和磨损之处。
经过一番修改后输入电脑,再发邮件给当地报刊的编辑。一小时后,他说,叶老师你是不是选错附件了,是空白的。不祥的预感在上空盘旋。我拿着稿纸去厨房找妻子。在递给她的一瞬间,我看到纸上的字尽数消失了,像莲叶上失踪的朝露。她问我干吗。我失魂落魄地走开,才走了几步,字迹又布满了稿纸。我猛然领悟了昨夜的梦境。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我不知这状态能持续多久,于是立即开始写新的,或者说旧时想写却没能够写出的文章。
头几年中,练习越多,我的笔力提升得越是惊人。我能精确地形容出草叶的脉络、流水的纹理、夜半林中的声响……没多久,我就厌倦了描摹现实。让我倾心的自然景观差不多写尽了,故乡和回忆都已拓印在纸上。情怀得到满足后,技巧上的野心就骚动起来。我先是试着写了一秒钟。蜻蜓与水面将触未触,一截灰烬刚要脱离香烟,子弹紧贴着一个人的胸膛……我试图立足于有限的时间里,用文字笼络住无穷的空间。
这几年里,一个我在纸上勇猛精进,另一个我在现实中却耐着诸般苦恼。首先,我变得太过敏锐,任何感触在我这都像洞穴中的呼喊,无端被放大数倍。另外是构思时的浑浑噩噩、文章写成后的自鸣得意,虽这两者我写作多年来已习惯,但人间文字和天仙辞句终究不同,反应强了数倍,我花了不少时间来适应,日常举止仍不免有些古怪。
自从那场梦后,我不再有作品示人。有一天朋友开玩笑说我是不是江郎才尽了,我恍然大悟,第一次明白了这个成语的含义。江淹曾在梦中得到一支彩笔,从此文采俊发,后又在梦中将笔交还,此后再无佳作,世称才尽。
动了这念头之后,我又开始做关于那支笔的怪梦。梦中我怀揣着彩笔,飘荡在夜空中,像幽灵一样,俯瞰人间的屋顶。我寻找那些手指间有光的人,穿进那个人的梦里。我挨个问他们当初那老人问过我的问题。他们都表示不愿意。后来我遇到一个少女。她戴着圆形眼镜,五官看起来很温婉,但眉眼间有一点执拗。“如果你可以……”我熟练地问出来。“嗯,我愿意。”她有点怯怯地说。这回答来得猝不及防。像特工对上了暗号,齿轮合上了齿轮,我似乎听到黑暗中咔嗒一响,有什么开始运转起来。我把笔给了她,不舍又释然。
醒来后,我打开即将完成的起笔很久的组诗。笔记本上,一字也无。我只是动了不想要笔的念头,并没有决意要舍弃,却已在梦中诚实地交了出去。仿佛那笔容不得一丝不虔诚。我试图回忆那些诗句,脑中空空荡荡。当时那种通灵般的笔力荡然无存,我忍耐着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
我不再写作,甚至也不再阅读了,我知道真正伟大的文字都存放在我们目光无法触及的地方,古往今来都如此。我对不从事写作的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都有可能曾经拥有,正拥有,或将要拥有那支笔,在无人知道的地方书写各自的杰作。因此那支笔无处不在。它正在某个人的梦里发光从一个人的梦里传到另一个人的梦里。人会死文明也可能覆灭唯独它是永生的。
我并非一无所获,我还有这些年用过的笔记本,一抽屉,一书架都是。打开来,全是空白的。但我知道,当本子闭合时隔绝开所有目光那些字句会重新现。黑暗中,它们自願自地。我把本子放在枕下,临睡前摩挲一番,枕着我几乎就要拥有的整个宇宙,然后坠入日常的、琐碎的梦中。
老叶叔叔的这篇文章发表于2011年11月,也就是他去世前两年左右。偶然的机会,我找到老叶叔的儿子聊到了这篇小说他说,是?他还会写小说?我以为他只会写那种老套的散文。又说道,其实我爸去世前好几年,脑子就有点不太清楚了,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说在写一个厉害的东西,我偷偷翻了他的本子,却全是空白;后来他好像突然好了,不闷在房里;谁想到心脏有毛病……
(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叶书华的博客中发现了一篇与他此前写作体裁和风格迥异的小说,这部小说似乎构筑了他的一个梦境,却又无比真实。
B.老人认为即便作者对作者本人的作品不满意,但只要他的作品受读者追捧,对该作者来说这些作品就算是成功的,叶书华赞同这一观点。
C.受到“点化”后的叶书华再看昨夜写的文章,粗陋到无法忍受,就将文章重新修改后再发给出版社,对方收到的却是空白邮件。
D.叶书华在梦中把“传彩笔”给了少女之后就不再写作,这一情节和文末叶书华儿子对他父亲“他好像突然好了”的回忆片段相呼应。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一种写意的方式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来对人物进行描写,人物性格没有明显的轨迹脉络,形象显得有些模糊。
B.小说中有些情节具有虚幻色彩,如传彩笔的传递要举行一系列如宗教祭祀般的仪式,通灵的力量才能够发生转移。
C.小说中的神笔按叶书华的讲述仅出现在他的梦中,叶书华从获得传彩笔到舍弃传彩笔,皆因梦而起,因梦而散。
D.《传彩笔》汲取了中国古代传说的一些叙事资源,将现实与神话相融合,来表达人类的某种孤绝和虚无的存在境遇。
23.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请简要分析其具体表现和使用效果。

24.作者以“传彩笔”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1、B 2.B 3.B 4.D 5.A 6.B 7.D
8.(1)提起小说,你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今天让我们携起手来,走进小说天地。(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①农民起义 ②官逼民反 ③八方共域,异姓一家
(3)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李逵负荆请罪 C林冲雪夜上梁山
9.攥 缩 揣
10.见钱眼开又虚伪做作。
11.中举后二人身份地位发生改变,范进得意忘形,趾高气扬。
1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举例略。
13.笑 喜 哭 悲
14.(1)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触景生情,不觉伤心起来。
(2)因为金有余的话又勾起他的伤心事。
(3)众人见他有才学却进不了考场,就打算为他捐一个监生,让他有机会进考场,他觉得自己的愿望可以实现了。
15.“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16. 周进因为家里穷,无法进入考场,这些人不来资助,周进中举后他们却涌来贺喜,这说明科举制度不但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其他人,这个情节揭露了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揭露了整个社会的炎凉世态。
17. A
18. 第②③段表现老宋稳重勤快,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以及捐款作铺垫。第④段交代老宋和老夏的友谊,为下文老夏帮助老宋及设法寻找老宋作铺垫;交代闺女的困难,为下文逃跑提供情节依据。
19. (1)老夏为自己的好心换来老宋不辞而别的愚弄而愤怒;为老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一万多块钱,锯掉了一条腿)而感到疑惑。
(2)老夏去找老宋,原本是想刺激起老宋的“尴尬、难堪和愧疚”,可看到“拄着双拐”的老宋后他却顿生酸楚、悲悯和同情,“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是怕打招呼让老宋觉得“尴尬、难堪和愧疚”。
20. [示例一]老宋视角:
老宋生存状态困窘,闺女和外孙都依靠老宋的接济。老宋肩上的生活重担,使他不得不孤身入城,以赚取微薄却宝贵的生活费。也是因为家境贫困,所以,老宋接受用于治腿病的捐款却“逃跑”去截肢了,用那笔“捐款”接济闺女和外孙(回老家开了个小店),甚至不惜锯掉一条腿,背负道德的谴责。
通过老宋展现的人性真善美在于老宋吃苦耐劳、俭朴厚道、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以及对子女充满爱心。另外,老宋的“逃跑”换一种角度看,也是人性真善美的体现。他的第一次“逃跑”实质上是在生存和道德之间艰难徘徊之后作出的选择,体现了人性的“真”。他的“逃跑”尤其是第二次“逃跑”也是对道德舆论的逃避,他无法再面对为他捐钱治病的“恩人们”,无法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尽管他有自己的苦衷,但人性的真善美却让他无法逃避灵魂深处永恒的谴责。
[示例二]老夏和剧团的角度:
“一个刚够发工资的剧团,别说临时工老宋,老夏自己口袋里就经常装着报销不了的药费发票呢!”可见,剧团和剧团里的每一位职工都有生存的困窘之处,但他们还是为老宋“治腿”献出了一片爱心。
老宋逃跑后,剧团人的“抱怨”,老夏的“愤怒”“疑惑”,展现了人性的“真”,所以,老夏要去找老宋,想刺激起老宋的“尴尬、难堪和愧疚”;可看到“拄着双拐”的老宋后老夏却顿生酸楚、悲悯和同情,“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怕打招呼让老宋觉得“尴尬、难堪和愧疚”,这也足以展现老夏的“善”和“美”。
B
22.B
23.①小说中有两个“我”:一个“我”是客观世界的叙述主体,以外视角为读者讲述父亲老友叶书华平淡无奇的生平经历;另一个“我”是叶书华本人,他在他自己的脑海中无所不能,如“我能精确地形容出草叶的脉络、流水的纹理、夜半林中的声响”。②第一人称的使用使小说的代入感强,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主要情节基本上都依靠“我”通过自我沉浸搭建虚幻的想象世界来推进,故事情节显得杂而不乱。
24.①传彩笔作为物象,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点出文章写作内容的同时也引发读者思考。②传彩笔作为物象,充当着本文的线索,组织、串联起了情节的发展,从获得传彩笔到失去传彩笔。同时也使整体结构更加严谨。③借用传彩笔这一物象,点明了文章主题。本文用一定篇幅讲述了叶书华在梦境中与老人相遇后的谈话,突出对于作家作品发表和获得外界认可的选择和思考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