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山水画的意境 随堂小练
1.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束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山水画的意境》)
B.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秋天的怀念》)
C.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分崩离析。(《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壹兴25周年》)
D.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蒲柳人家》)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从作者画下句点的那一刻起,“书”就开始一段漫长的旅程:在编辑室里,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式样,在推介会上,被爱书人不辞辛苦地推广,在书店里,与读者产生美好的碰撞。
B.“楼台广厦千万间,直插云霄接玉颜。”一位援鄂新疆医务工作者看到武汉的夜景时吟诗后感慨,“武汉真美!武汉真棒!”
C.视频短片《后浪》的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激发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情。
D.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红安革命烈士陵园……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都记录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4.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6.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标本 身临其境 胸有层竹
B.情趣 依依送别 浮光略影
C.独创 夸张渲染 富丽堂皇
D.描绘 朝朝暮暮 金壁辉煌
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从作者画下句点的那一刻起,“书”就开始一段漫长的旅程:在编辑室里,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式样,在推介会上,被爱书人不辞辛苦地推广,在书店里,与读者产生美好的碰撞。
B.“楼台广厦千万间,直插云霄接玉颜。”一位援鄂新疆医务工作者看到武汉的夜景时吟诗后感慨,“武汉真美!武汉真棒!”
C.视频短片《后浪》的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激发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情。
D.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红安革命烈士陵园……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都记录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8.学完本课,班内开展关于画家李可染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2021年5月25日,“庆祝中国国家画院成立四十周年——李可染艺术研究展、历史文献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国风堂开幕。
本次展览作为中国国家画院成立4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开篇展,主要展示了首任院长李可染的此前很少展出的不同创作阶段的力作57件,同时又将李可染晚年的画室“师牛堂”完整复原呈现。通过“历史文献”“不忘初心”等12个主题单元,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回顾再现了中国国家画院40年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与事迹。
(2)李方搜集了一些关于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的资料,准备介绍给同学,抄写时出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至1964年间,[甲]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
[乙]该系列作品画工独特,扣人心弦,充分显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画作均为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无限喜悦;同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白墙、山上飞瀑和山下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
(3)下面是李可染的画作《归牧图》,请为画作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语意简明,句意通顺。
(4)美术馆周末举行“李可染书画作品展”,酷爱绘画的小舟听说这件事后想去参观,但他的妈妈想让他在家好好学习。假如你是小舟,会怎样劝说妈妈同意自己去参观画展。请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舟:①______________
妈妈:快要中考了,别去浪费时间了,还是在家多复习,多刷刷题吧!
小舟:②______________
妈妈:你说的也有道理!那你去吧!李可染先生在书画方面造诣很高,好好欣赏,注意安全,早点回家啊!
文本一:
中国绘画的艺术自信
①中国绘画是一个艺术宝库。吴道子的宗教人物画,顾闳中的宫廷人物画,张择端的风俗人物画……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它们都是世界艺术之林中色彩独异的花朵,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芒。
②从比较的观点来看,中西方的绘画,就像春兰秋菊,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芬芳。但人们对中西方绘画光芒的感受不同。有人说,西方绘画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直观感受到它的光芒;而中国绘画则像天上的月亮,云遮雾扰,如果缺乏必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则难以感受到它耀眼的光芒。
③其一,关于绘画的真实性。西方绘画的“真”,就是对事物形貌色彩的如实反映,而中国绘画理论认为,这不叫作“真”,只能够叫作“似”。只有不但对事物的形貌色彩,而且对画家的心都做出了如实反映,才叫作“真”。五代绘画理论家荆浩说:“似者得其形而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这就是说,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轻形重神、忘形得意等,都是中国绘画的“真”。
④其二,关于斑斓的色彩。西方的油画那鲜艳明快的色彩,足以令人目眩。但是,在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中,人们看到大多是数峰耸出,几棵树木;泉水远逝,瀑布高悬;山腰烟岚,山脚怪石。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不就有斑斓的色彩吗?问题在于,中国绘画理论认为,水墨高于青绿,因为中国绘画重在追求意境。传为王维所著的《画学秘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
⑤中西绘画对真实性、色彩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中国绘画之所长又在哪里呢?中国绘画之所长,表现在许多方面,从整体上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绘画的丰满性和深刻性。也就是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理念,逸人高士的情怀,萧疏清远的追求,空灵荒寒的境界,耿介拔俗的灵魂。因此中国的绘画,是中国哲学的延伸。傅抱石说,中国绘画是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近的某种形式。因此,中国绘画的终极目的,就像中国哲学的终极目的一样,都是教人做一个灵魂纯净的好人。中国的艺术理论,从古至今,一以贯之地反复说明这个道理。鲁迅说:“美术家固然需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需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作者:杨琪。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的古意
①刘勰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如此,绘画也一样。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艺术特色或美学思想的嬗变,每一次新变,都会出现新的里程碑,但没有什么难以继续发展的顶峰。但是,明清以降,山水画界在发展上走偏了路。这条偏路就是“极端崇古”而失去了自己的面目。这一派代表人物大都致力于崇古摹古,可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20世纪初的一番“百家争鸣”后,中国画又重新走向了适合自身发展之路。徐悲鸿等提出了融合中西的“改良”说,潘天寿等提出了“中西绘画拉开距离”说。概而言之,前者的宗旨,就是要通过吸收西方写实造型体系来改造中国画之旧有面貌;后者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之路。这两种观点各有千秋,不可用非此即彼的态度对待之。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对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忽视古之雅正纯朴,往往会让艺术走向流俗浅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画的发展完善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可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作者:周宗亚。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个文本都借用了名人们关于绘画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B.文本一第③段用荆浩的言论证明中国绘画中的“真”讲究的是形与神的关系。
C.文本二第②段中徐悲鸿和潘天寿的理论实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中西合璧”。
D.文本一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文本二主要采用比喻论证。
10.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1.文本一和文本二在对中国画展开论述时,都提到了西方的写实画法,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白描传神
张舟子
①北宋画家李龙眠,擅长人物鞍马和历史故事画。他特别注重写生,追求准确生动的刻画。他的画多不敷色,人称“白描”。金圣叹将这一概念引入小说评论,以“龙眠白画”称赞《水浒传》,认为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只抓住主要物象来描写人物及所处环境。由此来看,白描即古代的“白画”,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不重铺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
②既为描画,首先在于形似。“描”即摹写,要以准确的词语使轻重合宜,不失其真。比如描写大海的颜色,午后强光照射,海水略微发蓝,但主要颜色稍显灰白,不妨用“烟蓝”。一艘渔船从港口驶出,行至海天相接之处,一路的颜色亦有区别:近海区的蓝很有意境,如雨过云破,可以用“天青”;海色随船行过渡,“青蓝”也随视线而来;行至深海区,海水其实已呈“靛蓝”,或是“深蓝”。此时你会发现,寥寥数字,以简淡写斑斓,将海水随渔船渐行渐远而逐渐深沉的蓝色,真实准确地描画出来。如果草率而笼统地用“蓝色的大海”,让海失去了真实的颜色,那就真的是“白画”了。
③当然,得其形似仅为其表,白描的关键还在于传神,要通过精练的词语、贴切的表达,为作品注入神韵。贾平凹说,如果要描写两山之间有一道细水,“流”亦可,“漫”亦可,但若用个“____________”字,两山便有了“窄”的形象,水便有了“细”的注脚。再如阿城的《溜索》中,写人滑过悬于两岸峭壁的溜索之迅疾,我们常会用“像箭一样飞出去”之类的句子,阿城竞写为“嗖的一下小过去”。一个“小”字,伴着嗖嗖风声,溜出了马帮汉子箭一样的速度和由大而小的身影。
④《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历来为人称道,皆得益于张岱出神入化的白描。“天”“云”“山”“水”气韵本就相似,加上所处空间交错,让四个词语仅需简单罗列,不必刻意雕琢,便有了界而未界之感。再用三个“与”字便消融了壁垒,只用一个“一”字便浑然而相成,造就了天地无界、恢宏阔大的意境。此时笔锋急转,“痕”“点”“芥”“粒”四个量词一出,便让文字背后仿佛有了一位山水画国手,苏堤水榭,甚则崇山峻岭,似乎都渺小得只需信笔一划,信手一点。短短四十余字,写尽了惟余莽莽的雪景气象,但说到底也只是词语精练之功,表达贴切之效。
⑤所以鲁迅先生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而已。可见,要想写出传神的白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选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有删改)
12.通读全文,你认为学习白描应做到哪两个层次?
13.请说说“白画”一词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各自的含义。
14.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一句更能体现第①段中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 )
A.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陵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B.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智取生辰纲》
15.请结合语境,将恰当的选项填写在第③段画横线处。
A.涌 B.窜 C.夹 D.隔
16.“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虽是就文学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学或为人等方面。请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一般指向具体的环境、场所。句中要求别人设想处在自己的地位上或处境中,替自己着想,应用成语“设身处地”。
2.答案:C
解析:“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故使用错误。
3.答案:A
解析:“在编辑室里,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式样”“在推介会上,被爱书人不辞辛苦地推广”“在书店里,与读者产生美好的碰撞”是表示并列关系的三个分句,中间应用分号。
4.答案:C
解析:C.根据文章作者的观点,可知“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表述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运用【语序排列“三注意”法】①交代写作的对象,所以①为首句,①中的“最宜入诗入画”和③中的“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存在对应关系。②中的“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引出后面⑤中郑板桥和苏东坡的例子。④是总结性的句子,所以放在最后。
6.答案:C
解析:A.有误,“胸有层竹”写作“胸有成竹”;B.有误,“浮光略影”写作“浮光掠影”;C.正确;D.有误,“金壁辉煌”写作“金碧辉煌”。故选C。
7.答案:A
解析:“在编辑室里,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式样”“在推介会上,被爱书人不辞辛苦地推广”“在书店里,与读者产生美好的碰撞”是表示并列关系的三个分句,中间应用分号。
8.答案:(1)“庆祝中国国家画院成立四十周年——李可染艺术研究展、历史文献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2)①把“围绕”改为“以”(或:删去“为主题”);②显现;体现
(3)(示例)这幅《归牧图》表现牧童放牧回家途中,偷得片刻闲的情景。画的下方两头水牛在水中畅游,神态可掬。一位牧童闲适地坐在牛背上,神情悠然自得。画的上方是一片树林,树木非常茂密,每棵树的枝和叶几乎连在一起了。少许的留白处更觉得树林的深远。
(4)(示例)①妈妈,美术馆周末举行“李可染书画作品展”,我想去参观,可以吗?②妈妈,参观书画展不会影响学习的,反而有助于我的学习。我们在语文课上正在学习李可染先生写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参观书画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欣赏书画作品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高雅的情趣,对我的诗歌欣赏和写作也会有很大帮助。我去参观一定收获巨大,您答应好吗?
解析:(1)材料是一则新闻,可提取导——第一段中的重要信息作答。
(2)本题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与修改。①[甲]处“围绕……为主题”句式杂糅,可将“围绕”改为“以”。②[乙]处“显现……精华”不搭配,改为“体现”。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首先关注标题《归牧图》;然后仔细观察图画,明确其构图要素——密林、牛、牧童、留白;接着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发挥想象和联想描述各要素的特点、状态等。顺序要合理,语言要简洁。
(4)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①表述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自己的诉求,还要有称呼,采用商量的语气。②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的劝说对象是妈妈;然后针对妈妈想让小舟在家好好学习的情况,从打消妈妈的顾虑的角度,列举参观书画展的益处。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
9.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结合文本二第②段可知,徐悲鸿的观点是通过吸收西方写实造型体系来改造中国画之旧有面貌,潘天寿则是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之路,所以“徐悲鸿和潘天寿的理论实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中西合璧’”说法有误。D项,结合文本一第②段的“从比较的观点来看,中西方的绘画,就像春兰秋菊,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芬芳。但人们对中西方绘画光芒的感受不同”,第③段的“其一,关于绘画的真实性”,第④段的“其二,关于斑斓的色彩”和第⑤段的“中西绘画对真实性、色彩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看出,文本一采用的多是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文本二第①段的“刘勰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第②段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和第③段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可以看出,文本二主要采用道理论证。故选C、D。
10.答案:首先在承上启下的基础上以设问的形式表明中国绘画之所长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绘画的丰满性和深刻性;接着对丰满性和深刻性做出具体阐释,并据此表明中国的绘画是中国哲学的延伸;然后引用傅抱石的话进行论证,表明中国绘画的终极目的与中国哲学的终极目的一样;最后引用鲁迅的话论证了中国绘画其实是美术家思想和人格的体现,进一步论证了分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论证思路的能力。结合文本一第③段的“其一,关于绘画的真实性”和第④段的“其二,关于斑斓的色彩”可以看出,第⑤段开头的句子首先对上文进行了概括,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然后第⑤段用设问句“中国绘画之所长又在哪里呢?……从整体上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绘画的丰满性和深刻性”提出了本段的观点;再用“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因此中国的绘画,是中国哲学的延伸”阐述中国山水画的内涵,得出“中国的绘画,是中国哲学的延伸”的说法;接下来用傅抱石说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指出“中国绘画的终极目的,就像中国哲学的终极目的一样,都是教人做一个灵魂纯净的好人”;最后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指出美术家的作品“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从而再一次论证了分论点。
11.答案:文本一提到西方的写实画法,更侧重论证西方绘画注重对事物形貌色彩的如实反映,而中国绘画除注重事物的形貌色彩外,还注重对画家的心做出反映;文本二提到西方的写实画法更侧重阐述西方画法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文本一第③段中对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真”的论述可以看出,文本一更侧重论证西方绘画注重对事物形貌色彩的如实反映,而中国绘画除注重事物的形貌色彩外,还注重对画家的心做出如实反映;结合文本二第②段中徐悲鸿对中国绘画提出的融合中西的“改良”说可以看出,文本二提到西方的写实画法更侧重于阐述吸收西方画法来改造中国画,侧重于它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12.答案:首先是形似,关键是传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第②段中“既为描画,首先在于形似”,第③段中“当然,得其形似仅为其表,白描的关键还在于传神”可知,学习白描,首先是形似,关键是传神。
13.答案:第①段中的“白画”指白描。第②段中的“白画”指白费功夫,也可以指描画得不真实、不具体。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第①段中的“白画”,结合“白描即古代的‘白画’,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不重铺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可知,“白画”指白描。第②段中的“白画”,结合“如果草率而笼统地用‘蓝色的大海’,让海失去了真实的颜色,那就真的是‘白画’了”可知,“白画”指白费功夫,也可以指描画得不真实、不准确。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第①段中金圣叹以“龙眠白画”称赞《水浒》,主要是因为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而A项中“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是对镇关西被打之后的描绘,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B项,“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语言简洁,没有铺张描绘,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了杨志的形象,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故选B。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运用。“夹”的意思是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结合“两山之间有一道细水”“两山便有了‘窄’的形象,水便有了‘细’的注脚”等内容可知,用“夹”字更能凸显山“窄”、水“细”等特点。故选C。
16.答案:示例一:在学习中,既不要卖弄,也不要不懂装懂,要求真务实。
示例二:在生活中,要低调、质朴,寻找生活最本真的美。
示例三:在交际中,要为人真实,不自夸,真诚待人。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虽是就文学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学或为人等方面。“有真意”在做人方面可理解为:为人真实,真诚待人;要低调、质朴。在求学方面可理解为:要求真务实。“去粉饰”“勿卖弄”在做学问方面可理解为:不要卖弄,也不要不懂装懂。据此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