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随堂小练
1.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不显眼的石子
B.细小的石子虽不起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3.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驱遗”“摘录”“接触”“聚集”这四个词的词性相同。
B.“驱遣想象”“所见所闻”“意境优美”“原始社会”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句话的主干是“读者会面”。
D.“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复句。
4.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栽 荒凉 舒适愉快
B.静寂 歌遥 原始社会
C.耀眼 萌生 不声不响
D.解释 忧惧 帐然凝望
5.下面对课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
6.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
7.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
B.雪花六角,晶莹且轻盈,可谓天之魂魄,雨之精灵。自高天降落,即一生;雪者,天下之奇也。
C.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
D.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班级开展语文学习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8.同学们就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是否有必要深入学习进行了讨论,请你把小语的话补充完整。
小坪:这个单元有三篇文艺论文。我们现在又不用写论文,学了用处不大,没必要深入学习吧?通读一两遍,了解了解就行了。
小山:我认为有必要深入学习。这三篇文章都是较为经典的文艺论文,比如《山水画的意境》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对我们阅读或写作议论性文章就很有帮助。
小语:我认为有必要深入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告诉我们不仅要欣赏艺术作品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我也认为有必要深入学习……
9.请你从下面所给词句中任选三个写一段话,将上面讨论中小文的发言补充完整。可根据表达需要调整词句的顺序。
词句:鉴赏文艺作品 表层含义 驱遣我们的想象 意境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①4月23日已过去了,“世界读书日”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动着。“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它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②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外,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稔的收获。
③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来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时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满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
④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写的一首《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谿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朗朗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
⑤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都是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但今天的读书,已不局限于纸质传统载体,阅读途径也已更加丰富和多元。手机APP、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QQ阅读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粥不继的艰辛,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是多么轻便和舒适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
⑥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作者认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满含哲理,至今犹有现实意义。请结合诗句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
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①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
②“‘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郝铭鉴先生曾这样解释刊名的由来。今天,在我们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更要牢记他的谆谆箴言: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③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
④以《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言文学的纯洁和健康,亦体现了一些人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
⑤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语的规范使用问题,提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今天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仍需要多些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这是对母语的敬畏,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的敬畏。
⑥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咬文嚼字”的基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有助于我们社会交际的顺畅、思维逻辑的缜密以及记忆认知的进步。
⑦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谨严的保障。“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标点、语音、字词、语法、修辞、逻辑、书写,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大意,需要耐心细致地揣摩辨析、持之以恒地学习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
⑧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留下多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佳话。“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好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⑨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语言文字才能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选自《光明日报》)
11.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12.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拥有“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13.文中第⑧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4.选文第⑧段中说道“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请简述一个你熟知的“文豪巨匠”的“遣词造句”故事作为论据加以论证。
1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香菱所作的两稿诗,谈谈你对高阶版的“咬文嚼字”的认识。
【链接材料一】
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就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写道是: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睛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
香菱见众人正在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首诗。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摘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链接材料二】
第二稿诗是香菱“梦中所得”,该诗主旨是写离别之情。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态;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语段句式可以确定,此处应选择两个分句,故排除A项;根据语段内容可以判断,所选语句应为转折关系,故排除D项。B、C项都是转折关系的两个分句,主要为前一个分句存在区别,根据语段中“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可看出,此处所填语句结构应与语段中相同,与B项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运用【语序排列“三注意”法】。本段文字是围绕“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展开的,所以③为首句。根据衔接,⑤中有“这种循环往复”,所以紧随③后,①④之间存在前因后果的关系,而②作为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放在最后。所以选B。
3.答案:C
解析:这句话的主干为“读者和作者会面”。
4.答案:C
解析:A.有误,“记栽”的“栽”应为“载”;B.有误,“歌遥”的“遥”应为“谣”;C.正确;D.有误,“帐然凝望”的“帐”应为“怅”;故选C。
5.答案:B
解析:A.文艺产生于文字之前。故A错误。C.并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故C错误。D.我们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故D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A.正确。B.有误,“慌凉”的正确书写“荒凉”。C.有误,“既使”的正确书写“即使”。D.有误,“审察”的正确书写“审查”。故选A。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B项中“自高天降落”的主语仍是“雪花”,所以“雨之精灵”后的句号应该改为分号。“雪者,天下之奇也”,主语已经变换,是另一个句子,所以,“即一生”后的分号应该改为句号。
8.答案:无言之美
9.答案:示例:叶圣陶先生教了我们一种很好的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我们的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使自己得到人生的受用。
10.答案:1.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或:读书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2.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将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的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也更有说服力。
3.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然后引用诗句阐述读书要勤奋;再从阅读载体、阅读途径、阅读方式等方面揭示今天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最后对比反问,强调我们要珍惜现在的读书条件努力读书。
4.诗句强调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比较浅薄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读书,还应自觉地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夯实和进一步升华,从而变成有真才实学的人。
11.答案:首先用创办《咬文嚼字》的语言学家郝铭鉴先生病逝这件事情,引出本文的论点——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接着批评了社会上一些对语言文字运用不大严谨的现象,并从正面论述了做到谨严精神的方法;最后点明并深化“咬文嚼字”谨严精神的深远意义。
解析:论证思路一般根据论点或论题的提出、论证方法、论据类型、总结几个内容进行文章层次划分。结合文章第②段“今天,在我们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更要牢记他的淳谆箴言,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可知,首先用创办《咬文嚼字》的语言学家郝铭鉴先生病逝这件事情,引出本文的论点“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文章第③④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批评了当今社会上一些对语言文字运用不谨严的现象。第⑤段指出了谨严精神的作用,第⑥⑦⑧段则分别论述了做到谨严精神的方法。最后第⑨段点明并深化“咬文嚼字”谨严精神的深远意义。
12.答案:要遵守语言文字规范;要学好语言文字知识;要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
解析:结合第⑥段“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谨严的基础”可概括方法一:要遵守语言文字规范。结合第⑦段“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谨严的保障”可概括方法二:要学好语言文字知识。结合第⑧段“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可概括方法三:要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
13.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征的方法,举了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咬文嚼字”的例子,并引用朱光潜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这一分论点。
解析:结合“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可知,这里是举例论证;结合引用朱光潜的话“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可知,这里是道理论证。作用分析:举了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咬文嚼字”的例子,并引用朱光潜的一句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这一观点。
14.答案:示例: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觉得“到”“过”“入”、“满”等字均不妥,修改十余次,最终改为“绿”字。②夏岛于驴背上得诗句“僧敲月下门”,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用“推”或“敲”,便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获,反复品味。
15.答案:示例:“咬文嚼字”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反复推敲选择最恰当的那一字词准确地表情达意。链接材料一中被黛玉评为“过于穿凿”那稿诗,“玉盘”“玉栏”“西楼”过于附会陈旧,只堆砌辞藻,诗中无“我”,且有跑题之嫌。而被众人评为“新巧有意趣”这瘾请,句句看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最妙的是切合香菱孤单无依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自伤身世的真情实感,这正如朱光潜在文中所言。所以,高阶版的“咬文嚼字”要在思想情感明确的前提下,推敲、斟酌最透彻凝练的字词来表达。
解析:结合第⑧段相关内容及所给材料内容,谈谈自己对“高阶版的‘咬文嚼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