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出师表 随堂小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出师表 随堂小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19:47: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3 出师表 随堂小练
1.下列句中加粗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 B.由是感激
C.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受任于败军之际
2.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中道崩殂(zú) 夙夜忧叹(sù)
B.裨补阙漏(pì) 行阵和睦(mù)
C.猥自枉屈(wěi) 陟罚臧否(zhì)
D.咨诹善道(cōu) 庶竭驽钝(nǔ)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韩愈——世称“韩昌黎”。
B.“记”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谥号“文忠”。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
D.“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濂。
4.下列选项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躬:鞠躬
B.当奖率三军 奖:鼓励
C.至于斟酌损益 益:增加
D.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缓慢
5.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秋天。
B.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候。
C.今天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候。
D.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秋天。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亲/贤臣,远/小人 D.咨臣/以当世之事
7.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下流无耻
B.由是感激 由是:因此
C.夙夜忧叹 夙:早
D.躬耕于南阳 躬:亲自
8.学完本课后,你所在班级举行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对联续写】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续写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吉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点争鸣】诸葛亮为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以身许国。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对象。对此你怎么看?
(3)【精神接力】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堪称大英雄。请你向同学推荐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①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②至,已与相過,欲前赴延军,相去叉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③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④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⑤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晋宣帝:司马懿。②垂:将。③敕:下令。④猥:突然。⑤趣:疾走。
9.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B.由是感激(感奋激发)
C.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离开) D.回迹反追,势不相及(赶得上)
1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亮屯于阳平 还于旧都
B.咨臣以当世之事 皆以美于徐公
C.愿陛下亲之信之 公将鼓之
D.可计日而待也 佣者笑而应月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先帝叹息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促使后主亲贤远佞。
B.乙文写“将士失色,莫知其计”,反衬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
C.乙文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他认为可以和魏延前后夹击司马懿。
D.甲文在议论、记叙中融入抒情,表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乙文以记叙为主,表现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12.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甲]武侯庙①
杜甫
遗庙丹青②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乙]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有删改)
[丙]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③国富而不知存恤④,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A?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注]①武侯庙:诸葛亮辞别刘禅,最后一次北伐病死军中,后多地建庙祭祀。②丹青:两种颜料,此指庙中诸葛亮绘像。③殷:富庶。④存恤:爱惜,体恤。
13.请用“/”给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断3处)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14.解释加粗字。
(1)深入不毛 毛:_____________
(2)今贼适疲于西 适:_____________
(3)因之以成帝业 因:_____________
(4)将荆州之军 将:_____________
15.翻译句子。
(1)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16.甲诗“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两句中“落”“长”二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妙处。
17.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且用法灵活。请根据语境,从“乎”“耳”“也”中选择最恰当一个语气词还原到文章的A处,并说明理由。
18.甲诗的作者是“诗圣”杜甫,他还曾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名句;乙文的作者是诸葛亮,他以臣子的身份上表后主。丙文的作者是陈寿,他注重记录史实。从以上诗文中,你能分别读出诸葛亮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项,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B项,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C项,古义,表示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古今意义相同,作动词时,都指使军队打败仗。故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殂cú。B项,裨bì。D项,诹zōu,弩nú。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送东阳马生序》是赠序,不是介绍书的内容的书序。
4.答案:B
解析:A项,躬:亲自。C项,益:益处。D项,慢:怠慢,疏忽。故选B。
5.答案:B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疲弊”“秋”等词的意思。“疲弊”的意思是“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即“困苦穷乏”,而非“疲劳偏僻”;“秋”的意思是“时候”,而非“秋天”。故选B。
6.答案:B
解析:B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7.答案:A
解析:A.有误,句意:先帝不介意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BCD.正确。故选A。
8.答案:(1)【示例】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示例】我认为诸葛亮的“忠”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他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3)【示例】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诸葛亮的事迹可知,下联填写对象为“诸葛亮”,然后用拆分法来对下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吉利”可拆分为“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吉利”。根据词性相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的原则可对出“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本题考查表达观点及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明确表态“诸葛亮的‘忠’不是愚忠”,然后阐明理由,可从刘备的嘱托、诸葛亮的人生理想等方面思考作答。
(3)本题考查文学积累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所选人物是“英雄人物”,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可采用“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的基本模式作答,另外概述事迹过程中可适当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评价。语言要简洁、流畅。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C项有误,去,距离。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项,介词,在/介词,到。B项,介词,用、拿/动词,认为。C项,代词,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人/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D项,连词,表修饰。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有误,根据“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可知,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所以故布疑兵惊走司马懿。
12.答案:(1)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之中有名望。
(2)司马懿经常说诸葛亮稳重,(现在诸葛亮)突然表现出力量弱小(的样子),(司马懿)怀疑他有埋伏,于是率领军队向北疾走退入山中。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重点词:苟,苟且;全,保全。(2)句重点词:谓,说;持重,稳重。
参考译文
[乙]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等联军向东进军,诸葛亮只留了一万人守城。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军队和诸葛亮抗衡,却和魏延等人的军队走的不是一条路(因而未交战),直接往前,到了距离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司马懿说诸葛亮在城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逼近阳平(有了威胁),想要前往追赶魏延的军队,相距又太远,(如果让魏延的军队)掉头追赶(司马懿的军队),也赶不上了,将士们都(惊慌得)变了脸色,不知道怎么办。诸葛亮神情气度和往常一样,下令军中都敛旗息鼓,不得擅自从军帐中出来,又命令把四面城门大开,(派人在前面)扫地洒水。司马懿经常说诸葛亮稳重,(现在诸葛亮)突然表现出力量弱小(的样子),(司马懿)怀疑他有埋伏,于是率领军队向北疾走退入山中。第二天吃饭时,诸葛亮拍手大笑着对部下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害怕了,将用重兵埋伏他,于是沿着山路跑了。”侦察人员回来报告,(果然)如诸葛亮说的那样。司马懿后来知道了,非常悔恨。
13.答案: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オ/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可。该句句意:以先帝的英明,思量我的才干,本来就知道让我去征讨敌人,(我的)能力微弱而敌人力量强大。故断句为: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14.答案:(1)生长草木;(2)适逢,怡巧遇到;(3)凭借,依靠;(4)率领
15.答案:(1)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托付我讨伐贼寇。
(2)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重点词:故,所以;讨,讨伐。(2)句重点词:殆,大概;资,资助。
16.答案:[示例一]“落”指脱落、剥落,描绘出武侯庙的荒凉冷落,表达了诗人对武侯壮志未酬以及去世后无人问津的感伤。
[示例二]“长”指生长、丛生,描绘出武侯庙周围环境的荒凉冷落,表达了诗人对武侯壮志未酬以及去世后无人问津的感伤。
17.答案:乎理由:“乎”可译为“呢”,在句中与“孰敢不……者”连用,加强反问语气,体现出诸葛亮对这一局面预测的自信(或: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气词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句子意思,根据句意选用语气词。“天下有变……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A”的意思:(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宛城、洛城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将军您呢?“乎”可译为“呢”,在句中与“孰敢不……者”连用,可以加强反问语气,体现诸葛亮对这一局面预测的自信。据此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示例]甲:从“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中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最后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由此可读出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形象。乙:文中诸葛亮接受征伐敌人的任命时,睡不稳,吃不好,即使讨伐之路条件恶劣,也要冒着生命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由此可读出诸葛亮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形象。丙:从文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可读出诸葛亮智慧卓绝、谋略出众的形象。
解析:诗词鉴赏
第一句开头以“遗庙”二字点题,含有其庙尚存、其人永逝的无穷感慨,吊古之情已在言外。接着,以“丹青落”三字描写庙宇之古老褒败,为“遗”字染上一层悲怆的色彩。下一句则把诗笔从庙内转向庙外,以“空山”二字显示庙宇的坐落之地,一个“空”字,既是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三国纷争的历史、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了。后半句再以“草木长”三字把这座“空山”点染得更加荒凉。后两句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犹闻辞后主”写其北伐之事,“犹闻”二字表达的是诗人瞻仰武侯遗像时所产生的精神犹存、音容宛在之感。“不复卧南阳”一句,写诸葛亮自出佐刘备后,即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不复”二字道出了武侯当年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
参考译文
[乙]先帝十分忧虑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托付我讨伐贼寇。以先帝的英明,思量我的才干,本来就知道让我去征讨敌人,(我的)能力微弱而敌人力量强大。然而(即使)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与其)只坐以待毙,哪里比得上(主动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犹豫地委任了我。
我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所想的只有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率军渡过泸水,深入不生长草木的地方,两天才能吃上一餐。我不是不爱惜自己啊,只是看到帝王之业不能(只)在偏僻的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艰难来执行先帝的遗愿,但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如今适逢敌人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上说要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啊。
[丙]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吴国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这种情况使我们)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收益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百姓富庶,物产丰富,(他)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来统治)。将军既然是皇室的后代,以信用义气闻名天下,广为延揽英雄,如饥似渴地思慕贤才,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交好,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与孙权友好结交,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宛城、洛城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