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课件(4课打包)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课件(4课打包)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2 20:42:49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睡虎地秦墓竹简
教材介绍
2.学习内容


对内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本课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
重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重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了解地方行政管理的变化
难点:分封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1.夏朝的建立: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的变化?中国进入了什么样的社会?
制度变化: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传贤 → 传子)。
社会: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也从部落发展到了国家。
(说明: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商 朝:内外服制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即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或部落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司马迁《史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3. 西 周:分封制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钱 穆
分封对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性功臣或旧贵族 (内容:土地、人口、爵位)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巩固政权、维护统治
作用:
政治: 扩大疆土,巩固统治
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开发、社会发展
文化:推动各地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
消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为分裂割据埋下祸根。(西周后期,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思考: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及作用?
大宗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卿大夫
大宗

大宗
天子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3. 西 周:分封制
材料一: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材料三: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思考: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目的及作用?
宗法制含义:用父系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大宗命令小宗,小宗服从大宗)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现象。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西周政体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 西 周:宗法制、礼乐制
材料一: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材料二: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礼乐制:礼乐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夏商制度:
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
内外服制度
西周政治制度:
分封制:天下归周
宗法制:天下归宗
礼乐制:天下归心
3.西周(前1046-前771) —原始民主遗风
材料一:“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材料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史记·周本纪》
(1)君主权力非绝对,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国人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3)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速读教材,结合【史料阅读】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国人暴动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商)
材料二: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无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周)
材料三:“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
——《左传》(春秋)
思考: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王权结合
②家国一体
③等级制度鲜明
④地方权力较大,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夏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
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周王的统治力度比商王更强!但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1.皇帝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
◆皇权至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独尊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皇位世袭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制定皇帝制度
(政治制度的核心):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
2. 三公九卿制度(中央)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家天下色彩浓厚
特点:
(1)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官僚政治);
(2)分工、制约,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3)廷议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4)家天下(家国同治)。
3.郡县制

郡守(丞)
(行政)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郡尉
(军事)
监御史
(监察)

县令/长
(最高长官)
县丞
(行政、刑狱)
县尉
(军事、治安)

三老(教化)
有秩(司法)
游徼(治安)
啬夫(赋税)


意义:
①实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
思考:相比分封制而言,郡县制有什么样的制度优势?
4. 文书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一: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作用:①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②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巩固练习
1.《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为此秦开创了 (   )
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分封制
2.东汉卫宏《汉旧仪》中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玺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确立 B.等级制度的强化
C.官僚政治的成熟 D.皇帝地位的独尊
A
D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
隋唐




1. 两汉:中外朝制度
汉初,汉承秦制,依然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此后中央事权逐渐由中朝掌握。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
到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成为了新的中枢机构。
中枢行政机构:皇权不断加强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
隋唐




2.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枢行政机构:皇权不断加强
作用:1.相权三分、相互制约,加强皇权;
2.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草拟
审核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
隋唐




中枢行政机构:皇权不断加强
3. 宋:二府三司制
“国朝兵权,隶于三衙,本之枢府。枢府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吕中:《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
二府三司制,宰相事权进一步被分化,
皇权得到加强。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
隋唐




中枢行政机构:皇权不断加强
4. 元:一省两院
材料一: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材料二: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
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但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元代实行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即为宰相
思考:为什么元朝要实行一省制?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
隋唐




中枢行政机构:皇权不断加强
5. 明:废丞相,设内阁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权力的膨胀,是否意味着皇权的相对下降?”
内阁始终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内阁权力膨胀是专制皇权的体现。内阁不等同于百官之长的丞相。
废丞相,设内阁,六部直属皇帝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
隋唐




中枢行政机构:皇权不断加强
6. 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设立后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
军机处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作为顾问、内侍机构,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
三公九卿
内外朝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演变趋势:
设相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废相
跪受笔录
六部
六部
六部
六部
思考.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中枢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亡;
承袭前朝制度,有所损益。
主要方式:
转移相权及其机构;分割相权、分化事权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
1.汉代:二级——三级
西汉:汉初行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武帝时推恩令细分王国,设刺史检查地方(郡县二级制)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
州刺史
(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州刺史/州牧
(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掌行政权、领兵权)
影响: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导致东汉末军阀割据混战。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隋唐:道(节度使) —州—县
(1)唐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3)唐玄宗:在边境设立十藩镇,长官为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
(4)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3.宋:路—州(府) —县
为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4.元:设行省—路—府-州-县(五级)
1.行中书省简称省,双重性质。
2.中书省,腹里,晋、冀、鲁。
3.宣政院辖地:藏、青、川。
5.明清:省—府—县
明:废行省,设三司,分属中央
清朝督抚制度示意图
清:督抚-18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
(二) 两汉—明清地方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探究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郡国并行)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二) 两汉—明清地方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探究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地方级制
东汉 (郡国并存、推恩令)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设节度使)、州、县 三级制
宋朝 (收精兵、编禁军,设文官担任通判)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多级复合制
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
特点及趋势:
1.制度发展有沿袭性,也有变革性;
2.行政区划以三级制为主体,县设置最稳定,高层政区变化大;(下稳上动)
3.中间虽有反复,但总体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小 结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两宋


清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外朝制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本课小结
先秦:奴隶社会的贵族等级分封制
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与宗法制
秦: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两汉至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调整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个中心
(皇权)
两个趋势
处在动态变化中
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州部可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B
2.下列行政区划图,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
C
巩固练习(共27张PPT)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约翰签署《大宪章》
伯里克利
屋大维
本课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
重难点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知道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共和国的贵族寡头制,等级君主制,资产阶级代议制
多山地、海岸线曲折→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一、早期公民: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
“公民”一词源于城邦,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亚里士多德
(1)时间:
(2)特点:
①城邦的 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②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 因素;
③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公元前8-前6世纪
公民
民主
为什么?
(3)代表城邦
①雅典——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
②斯巴达——寡头政治的代表
材料一:希腊....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农村隔成了互不相连的小块......许多城邦就是这样形成的,相对隔绝且极其独立。
民主政治,民主——Democracy,希腊语, “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
(3)代表城邦:
①雅典——民主政治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
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奠定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
公元前5世纪中
伯里克利时期黄金时代
权力分布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公民大会
议事会
官员 (陪审)公民法庭
实质:建立在 的民主 特点:直接民主 轮番而治 主权在民 法律至上 公民意识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从公民中抽签产生,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
主要司法机关
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奴隶制度之上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物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激烈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的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亚里士多德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刻有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系14个人的刻写。积极:公民拥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有益于城邦发展;开创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局限:民主范围狭小,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直接民主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8世纪后期,斯巴达人征服了麦西尼亚的肥沃平原,从而排除了向海外扩张的需要,过着一种变化很少的农业生活,而且为了控制大批受管辖的居民,不得不把自己的国家组织的像个军营。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Come back either with you shield or upon it.
“带着你的盾牌凯旋而归,或者死在上面抬回来!”
特点:崇尚武力,以陆地为依托
一、早期公民: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
②斯巴达
:寡头政治
②斯巴达:寡头政治寡头政治(oligarchy)是一种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利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权力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公民大会国王长老会监察官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有限垄断军事统帅权主持国民大会、审判国王等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世袭继承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公民权力受到限制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
前8世纪
前6世纪末
前27年
共和国时期
帝 国 时 期
395年
476年
1453年
城邦时期
君主制
贵族共和制
帝制(元首制 君主制)
屋大维—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
3世纪
戴克里先
古罗马历史发展线索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
古罗马的扩张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执政官
元老院
公民大会
共两人,一年一任,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向官员提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受限制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卸任的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特点:
①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制约。
②兼具民主与寡头色彩的贵族共和制, 具有浓厚的寡头政治特征。
(1)罗马共和国
——贵族共和政体(贵族寡头政治)
共和制(共和政体):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元首制( 公元前27年 )
⑵帝国时期
皇帝(元首)
掌握国家权力
最高立法者
最高法官
军队
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屋大维(前63-14)
古罗马第一位皇帝
(公元前27-公元
14年)。他是凯撒
的外甥及养子。凯
撒死后他被元老院奉以“奥古斯都(拉丁文意为:“神圣的”“至尊的”)尊号。后来,屋大维建立元首政制,从此,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后来也成为罗马和欧洲帝王习用的头衔。
元首制,Principate源自于Princeps-直译为第一公民。由这一位第一公民来领导国家的制度,就称为元首制。罗马的"元首制"始于公元前27年,终止于公元287年。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国家 时间 制度内容 性质
雅典
斯巴达
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公元前8-前
6世纪
公元前
10世纪
公元前509-前1世纪
公元前27
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员
( ) 产生;主要司法机:( )
名义上最高权力机关:( );国王垄断( ),长老会议员( )监察官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一年一任
最高权力机关:( ),但受到高级官员和终身任职的元老院限制,所有官职( )
最高权力( )掌握,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 ),军队听命于( ),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
抽签
公民大会
军事统帅权
终身任职
公民大会
均无薪金
皇帝
法官
皇帝
民主政治
寡头政治
贵族寡头
君主专制
局限性: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实质是奴隶主专制。
P9思考点:
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角度 雅典 斯巴达 罗马共和国
国家机构构成
政体
公民大会
议事会
官员
陪审法庭
民主政体
国王
公民大会
长老会议
监察官
寡头政体
执政官
元老院
公民大会
共和政体
相同点:
不同点:
①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②参加国家政权管理的都是公民;
③公民都是少数,由成年男子组成;
④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而且有的有任期
⑤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①国家政体不同;②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
二、市民: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日耳曼人入侵,建立了许多王国。
罗马帝国分裂
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
帝国一分为三,形成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查理大帝
二、市民: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 基本特征
:封君封臣制度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等各种权力。
封君与封臣之间权力与义务交织。
封君
封臣
提供土地与保护
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
政治契约
2.重要特征
: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1)法国
:等级君主制
腓力四世与“维尼翁之囚”
①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②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③影响:
①背景: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税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发生冲突.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
②结果:
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统治
阶级
⑵英国
:议会君主制
第一阶段:《大宪章》的签署(1215年)
①概况: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
失地王约翰
②内容: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0)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国王不得随意侵犯人身自由;
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a.《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
b.保障封建主的特权
c.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③影响:确立了王在法下的传统,国王不得随意侵犯人身自由;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大宪章从头至尾给人一种暗示:这个文件是个法律 ,它居于国王之上 ,连国王也不得违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宪章成为永久的见证,证明王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 ——丘吉尔《英语民族史》
⑵英国
:议会君主制
第二阶段:议会的召开:
上院主要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又称贵族院,具有司法权
下院主要由骑士、市民和新贵族组成,又称平民院,具有立法权和财政权
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
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方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利逐渐加强。
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贵族和平民首次分院议事;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
三、近现代公民: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英国:
君主立宪制
⑴概况: ①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确立
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③形成
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度。
④完善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先后进行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度基本形成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
1867年,第二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
1884年,第三次...农业工人;
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
1928年,妇女的年龄降到21岁;
1969年,凡满18岁的男女都获普选权;
“光荣革命”威廉和玛丽承袭王位
三、近现代公民: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英国:
君主立宪制
限制国王的权力,确立议会的权力
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
(2)美国:总统共和制
概况:①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②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
1787年宪法确立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总统
(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联邦法院
(司法权)
分权制衡
A.联邦制原则:联邦拥有国家最高主权,拥有宪法规定的权力。各州不得违宪,有一定的自治权
B.三权分立原则
C.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是选民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3.法国:
议会制共和制
⑴概况:
②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选举产生
对议会负责
议会
(立法权)
总统
(行政权)
内阁
(行政权)
任命(众议院同意)
参议院
众议院
副署
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
① 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法国 议会制共和制
美国 总统共和制
三权分立 相互制约
总统权力受制于议会
民主共和制
评价
比较项 英国 美国 法国
政治体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元首产生 世袭 选举 选举
元首任期 终身 4年,可连选两届 7年,可连选连任
元首实权 “统而不治”无实权 有实权 有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内阁总理
政府产生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参众两院
行政机构 内阁 总统 总统,需内阁部长副署
立法机构 议会,实际由内阁操作 国会 参众两院
相同点 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或斗争)的产物 近代民主政治呈现的特点:
1、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
2、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3、代议制。以议会作为参政的一个窗口
4、完善法律,强调法治。
5、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西方近代民主政体的评价:
⑴意义: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⑵局限: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黑人奴隶制合法
⑶发展: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早期公民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市民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近现代公民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共和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
公元前8世纪
5世纪
15世纪
国家制度具有差异性与延续性
本课小结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制
罗马帝国:元首制(帝制)
中古欧洲国家的建立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1.(2023全国乙卷)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先后三次攫取雅典城邦的统治权。他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族,时人称其统治时期为“盛世”。该“盛世”的出现,得益于(  )A.梭伦改革的制度基础B.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五百人议事会的产生D.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2.(2023·湖南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A.推动了民主进程B.颠覆了寡头统治C.削弱了元首权力D.保留了共和因素课堂巩固DA(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8.5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确立、完善共和
本课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
重难点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什么是“共和 Republic”?
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
近现代共和政治
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
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
现代共和主义6大发展
分权制衡
自由人权
宪政
民主
代议制民主
政党
政治
人民主权
一个国家是不是“共和国”,并不在于它的国名是否称之为“共和国”,而是在于它的政体是否“行共和之政”。
民国经历了三个政府的统治,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2.1.1
中华民国建立
1913.10.6
袁世凯在北京当选正式大总统
南京
临时政府
1928.6
皇姑屯事件,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
北洋政府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1916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4-1928
1927.4
蒋介石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
1948.5
国民党“行宪”
建立总统府
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民主共和制度
(1)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
国旗:
纪年:
意义:
1912年1月1日
五色旗
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①原则及意义
内容 原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主权在民
国民平等
自由民主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评价
材料1: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2: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积极作用: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局限性:
①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②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③导致政治纷争不断、政局动荡。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党政治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
1912 1916 1920 1924 1928
袁世凯就任
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
统治时期
皖系军阀
统治时期
直系军阀
统治时期
奉系军阀
统治时期
袁世凯去世
军阀割据
东北易帜
统治结束
(1)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开始:
发展:
转折:
失败: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2年8月
①国民党成立;选举获胜,宋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年10-11月
④袁就任
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1913年

1913年7-8月
②宋教仁
遇刺
③二次
革命
⑤政党政治
名存实亡
(2)袁世凯复辟帝制:
形成:
结果:
影响:
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1)“训政”时期
【历史纵横】“革命程序”论
①“军政”时期
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
②“训政”时期(1928—1948)
背景:
内容:
实质: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国民大会
国民政府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代表、领导
指导、监督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
总揽五项治权
中国国民党实施总理三民主义,依照建国大纲之训政时期,训练国民使用政权,至宪政开始完成全民政治。
——1928年《训政纲领》
胡汉民: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3.“宪政”时期(1948—1949)
“行宪国大”……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为了挽救极其严重的统治危机,于南京召开“国民大会”,以“行宪”、“选举”总统、副总统为中心议题,故称“行宪国大”。4月19日,蒋介石“当选”总统。后经四次投票,于4月29日,李宗仁在美国支持下当选为副总统。
行宪国大,身着戎装蒋介石在主席台
实质:国民党独裁统治。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948年,国民党提出“行宪”;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苏维埃政权
(1)背景:1930年夏,各级红色政权的广泛建立
(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劳动法
土地法
宪法大纲
人事任免
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反映广大工农的切实利益
评价: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边区政府
(1)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目的:
代表:
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2)措施: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1/3.
晋察冀边区
唐县选举
第一任
女县长
陈舜玉
P9“学思之窗”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3)评价: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937—1941年,所有16年岁及以上的农民,都通过不记名投票的平等直接普选机制,加入了政治活动的湖流。毛泽东认为“所有人都能超越阶级、经济和思想的界限,创造性地参加一个新的中国”。他还阐述了“三三制”,该项制度将参加边区政府和参议会的中共党员限制到三分之一,将其余三分之二的席位让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人士。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P9“学思之窗”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此后治协商制度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共与党外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设置行政区
目的:
举措:
背景:
意义:
解放战争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
巩固新兴人民政权
设六大行政区,在行政区设……
加速解放战争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实践:
(2)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评价:①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②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是对谁民主?对谁专政?为什么?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
①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②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1949年
1954年
1957年至文革期间
1982年
受挫削弱
进入新阶段
《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八二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949
1956
1978
198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基本内容
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确立多党合作基本格局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进一步明确……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坚持和完善……,成为中国特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改革开放后
③1982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
(2)发展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五大省级 自治区
颁布法律
积极意义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西藏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1)特点:
(2)发展过程:
(3)意义: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建国初,城市居委会建立(发端于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村委会陆续成立
激发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其合法权益。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三个坚持有机结合
1.确立目标:
2.作出决定:
3.重大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4.伟大意义:
建党一百周年庆祝大会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认识:①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本课小结:(共35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商鞅
北魏孝文帝
王安石
张居正
康有为 梁启超
邓小平
本课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2、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课程标准
重难点
重点: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价;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商鞅
课前导入
求新、求变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
古代
近代
现代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新中国初:土地改革、民主改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曲折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为何改革?
如何改革?
改革有何效果
1840—1949
夏商周——清朝前中期
1949-至今
战国
商鞅
变法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北宋
王安石
变法
明朝
张居正
改革
晚清
戊戌
变法
民国
民国改革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曲折
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社会转型
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
封建王朝中后期的自救
民族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时空观念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商鞅变法
(1)背景:
王道既微,诸侯政,…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
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战国策》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上:(铁器使用+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动
政治上:诸侯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各国推行变法
文化上: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2)目的: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根本目的: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内容与特点:①(商鞅之时)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通典》②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奴。——《史记》废除井田,授田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建立县制,官员君主任免;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户籍制度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赋税加强中央集权;为征发赋役创造条件,整肃社会秩序提升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增加赋税,稳定社会秩序思考:请结合史实,说明诸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4)影响: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何以“为秦开帝业”?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 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①直接: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深刻: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内迁游牧民族政权征伐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
②前秦短暂统一与迅速崩溃
③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④战乱频繁,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
(2)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471年—490年)
内容 均田制
三长制
俸禄制
租调制
思考1:速读P23,梳理北魏改革前期的相关信息。
国家将控制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和征收徭役和兵役。
国家统一征收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严惩贪赃,
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整顿吏治,缓和矛盾
保证农时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强化国家对地方和人民的有效控制,健全基层政权,打击世族
封建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迁都、汉化,重点是移风易俗
北魏孝文帝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汉姓 元 刘 楼 穆 陆 贺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迁都洛阳
易服装
改汉姓
说汉话
通婚姻
①穿汉服: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②说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士族的身份。
④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⑤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意义:
材料1: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2: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4: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局限:①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造成北魏分裂(东西魏)
②忽视本民族特色,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北魏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含义: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渐趋于一致,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消除。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途径:
民族迁徙;战争;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内容:
生活方式汉族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②“三冗”、“两积”问题逐渐凸显
(财政危机)
材料2: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材料1: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
③辽和西夏的威胁边患严重,农民起义不断(边患危机)
①中央集权强化,形成内重外轻格局;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统治危机)
一曰 明黜陟(严明官吏考核升降)
二曰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减少恩荫)
三曰 精贡举(严选人才,改重诗赋为重策论)
四曰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
五曰 均公田(官员分配职田,责其廉节,杜绝贪污)
六曰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七曰 修武备(恢复府兵制,寓兵于农,节省费用)
八曰 减徭役(做到轻徭薄赋)
九曰 覃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十曰 重命令(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勿朝令夕改)
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新政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开始: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目的: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
(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一定成果;但本质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局部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财政制度(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军事(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置将法) 官僚机构 (取士) 裁撤冗员,限制恩荫,改革科举 打击高利贷者,增加财政收入
保证农民耕种时间,促进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打击地主阶级,增加财政收入
打击大商人,增加财政收入
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打破大商人的市场垄断,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打击官僚地主利益,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



变法……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栾城三集》
“青苗法”实行二十年,因欠青苗致卖田产、雇妻卖女 ,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钱穆
进步性: 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积弱局面;
②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②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④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3)评价:
思考:请你结合所学,评价王安石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杀人狂魔”——朱元璋
“下落成谜”——朱允炆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朱棣
“因肥胖猝死的吃货”——朱高炽
“不羁放纵爱蟋蟀”——朱瞻基
“我的一生都是逆袭”——朱祁镇
“捡漏达人”——朱祁钰
“深爱欧巴桑”——朱见深
“专情”——朱佑樘
“动物园园长”——朱厚照
“炼丹长寿”——朱厚熜
“色迷心窍”——朱载垕
“专注罢工三十年”——朱翊钧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鞑靼劫掠




葡占
澳门
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边境危机严重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政治上日益腐败;
经济上国库亏空土地兼并严重;
社会上农民起义不断;
外部上边患严重(鞑靼劫掠+葡占澳门+倭寇袭扰)
(2)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3)内容:
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加强内阁事权和中央集权
①稳定边疆,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②推动民族交融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稳定边疆,巩固统治)。
①国家增加财政收入;
②减轻农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按亩征收银两)
(3)影响:
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②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③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
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材料:“务在强公室,杜私门”“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 ——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
思考: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呢?
①官僚地主反对;②缺少统治者的支持;③张居正自身问题;④君主专制制度(根本)。
注意:改革只是在封建体制框架内的微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 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废井田,奖励耕织,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实行俸禄制、均田制、 三长制,迁都、易服装、 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考成法、
一条鞭法
性质 影响
封建化的改革
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了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促进了北宋经济发展,但后期废止
思考:结合表格思考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呈现出哪些异同点。
归纳总结
维护地主阶级封建制度的改革
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缓和,统治危机缓解
同:(1)背景:都是在社会动荡不安,出现危机时发生的,
(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取得一定成果。
异: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性质不同;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以康梁等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2)时间:1898年6-9月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
措施(1898年6月) 作用
政治 鼓励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等。
经济 奖励发明创造;提倡私人办实业; 改革财政。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军事 精练新军,行征兵制。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有利于提高军事力量
有利于维新人士参与政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爱国性
进步性
启蒙性
京师大学堂
光绪皇帝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5)影响:①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中国是行不通的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
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英】赫德
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直接: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因素
客观: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变法急于求成
缺乏斗争经验
依靠无权皇帝
缺乏社会基础
思考:结合【历史纵横】P24和材料,分析为戊戌变法为何会以惨败收场?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1901)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推行新政—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政治: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
军事:编练新军
教育: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中,皇室的地位、权力有什么变化吗?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
——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1908)
皇室仍旧享有尊荣
掌握国家大权
材料一: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3)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刺激革命很快爆发。
材料三: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新生活运动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民国时期的改革
(1)背景: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2)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法币改革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立新约
1935年,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改革。
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1949年,新生活运动“暂停办理”,无疾而终。
1935年到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开展的一个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运动。主要内容有:提倡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1916年国文教科书
◎1922壬戌学制
◎金圆券改革
讨论:结合所学和材料,民国时期的改革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礼服成,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3月5日。
没有实质上的统一、没有真正的民主独立,改革难以真正成功!
结合教材与材料,如何认识近代中国史上的改革多以失败而告终?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实质性历史问题?
失败原因: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民族资产阶级地主农民的阶级局限性;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缺乏先进的政党领导和科学的理论指导;群众基础薄弱等因素。
救亡图存需要先进政党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梳理1:速读P25-27,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的历史阶段。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曲折探索成就巨大改革开放“耕者有其田"《五四宪法》与三大制度一化三改《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2年十八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2017年十九大;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解放生产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并将其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写入党章)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
2012
2013
2017
2019
十八大:确定“两个全面”的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写入党章)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历程:
梳理2:速读P26,勾勒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的部署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梳理3: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对外开放
所有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五位一体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加入WTO,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道“走出去”
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讨论:请结合P27的诸多成就,谈一谈改革开放给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意义)
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
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3、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改革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遭遇重重阻力,改革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5、改革要结合国情,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争取民众的支持
古代
近代
当代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救亡图存走向近代化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艰难探索
改革开放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晚清
民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族复兴
【课堂小结】
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有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严重的社会危机
改革的可能性
1、新的经济因素。
2、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和壮大。
3、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
改革的目的
1、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2、根本: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改革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