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9-22 20:4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了解声音的特性。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乐音的特性
难点:理解乐音的三要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橡皮筋、发声齿轮、硬塑料片、自制“水瓶琴”、音叉、啤酒瓶等。
学生准备:音叉、钢皮尺、鼓、口琴、乒乓球、长笛、锣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 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进行新课
乐音的特征
1.响度
(1)鼓面上放些黄豆,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观察黄豆跳动的高度,比较鼓发出声音的强弱。
(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响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观察激起水花的大小,比较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做一做:用同一硬纸片,以同样的速度,大小不同的力,划过同一把梳子,观察纸片变形幅度,比较发出的声音响度大小。
想一想:用不同大小的力让同一发声体振动,使发声体振动的什么因素不同 声音的响度与此因素有什么关系
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放大法和转换法,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试一试:把一根橡皮筋绷在铅笔盒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体会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学生阅读44页“声音的强弱与听觉效果”的对照表,了解响度不同的声音对人体引起的感受,知道响度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声音的强弱与听觉效果”对照表
声音的强弱与听觉效果
声音 声音的强弱/dB 听觉效果(感觉)
树叶微动 10 极静
轻声交谈 20~30 安静
正常说话 40~50 正常
大声呼喊 70~80 较吵
汽车喇叭 90 很响
载重汽车发动 100~110 震耳
飞机发动机轰鸣 120~130 难忍
2.音调
(1)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不同的琴弦,观察弦的振动,比较声音的高低。
(2)找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分别说同一句话,比较声音的高低。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做一做:用同一硬纸片,用大小相同的力,以不同的速度划过同一把梳子,观察纸片振动节奏,比较发出的声音音调的高低。
想一想:以不同的快慢程度让同一发声体振动,使发声体振动的什么因素不同 声音的音调与此因素有什么关系
上面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
试一试:把一根橡皮筋一次绷得松些,一次绷得紧些,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体会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看图3-16,判断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与齿轮的齿数的关系。
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若物体每秒振动一次,则其振动频率为1 Hz。
3.音色
音色曾经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小游戏:
(1)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判断是哪种乐器。
(2)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悄悄地让一同学起来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判断是谁说的。
指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等。
由上面的学习可知:响度、音调和音色是决定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板书】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乐音
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2.乐音的三个特征
(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与物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教学反思】
利用声音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音乐、朗读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充分利用此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