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 随堂小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曹刿论战 随堂小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21:0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曹刿论战 随堂小练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
B.鲁迅《社戏》里提到的“老生”,是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C.“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敬称,如《范进中举》中“世先生同在桑梓”。
D.《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2.下列对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 师:军队 B.弗敢专也 专:专一
C.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D.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对战争的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guì) 弗敢(fó) 肉食者鄙(bǐ)
B.玉帛(bó) 败绩(jì) 下视其辙(zhé)
C.远谋(móu) 登轼(shì) 遂逐齐师(suí)
D.未孚(fú) 旗靡(mí) 又何间焉(jiàn)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是纪传体史书。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C.“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D.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曹刿论战》所写的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7.课文第2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是表现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8.《曹刿论战》中曹刿对战争的论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让同学们想到了“智”字。在我国,“智”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班级开展的“智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源流追踪]
(1)“智”甲骨文,左边即“木制武器”,右边即“矢,弓箭”,中间即“口,谈论”。“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的“智”意为:__________。“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智”意为: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智”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③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曹冲智救库吏》)
[“智”达天下]
(3)儒家把“智”与“仁”“义”“礼”“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班级举办“‘智’达天下”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缝插针 B.弗敢加也 雪上加霜
C.下视其辙 如出一辙 D.公问其故 故弄玄虚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将鼓”“将驰”刻画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握,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言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郑子家告赵宣子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塄池为质焉。
(选自《左传》,有删改)
1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以为贰于楚也 贰:________________
(2)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事:________________
(3)则敝邑之故也 故:________________
(4)尔未逞吾志 尔:________________
13.用“/”给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
(2)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
15.结合短文,分析郑子家说服赵宣子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表述有误。《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的能力。B项,专,独自享有。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停顿的能力。A项,正确的停顿应为“可/以一战”。
4.答案:B
解析:本文记叙了曹刿论战的过程,长勺之战只是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他知道国君可以一战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这并没有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5.答案:B
解析:A项,弗敢(fú)。C项,遂逐齐师(suì)。D项,旗靡(mǐ)。
6.答案:A
解析:《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7.答案:D
解析:课文第二段写曹刿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然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表现了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选D。
8.答案:(1)谋略;才智
(2)①不疑惑;②具有明察事物的能力;③聪明善良。
(3)(示例)举办“智”达天下故事会,讲述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等智谋运筹的事迹。
解析:(1)根据对句意的理解推测词义。
(2)通读所有材料,找出各则材料强调的重点:①智慧的人不疑惑;②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③曹冲聪明而善良。
(3)所提倡议紧扣活动主题,具有可操作性,合乎题意即可。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项,接见/看见。B项,虚夸,夸大/加上。C项,都是“车轮轧出的痕迹,车辙”的意思。D项,原因/故意。故选C。
10.答案:(1)小的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2)敌方的勇气已经耗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能打败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重点词:信,诚意;孚,使信服;弗,不;福,赐福,保佑。(2)句重点词:竭,穷尽;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克,打败。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的能力。结合原文内容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有误,战争起因并未在文中提及;取胜原因在文章末尾由曹刿做了详细分析,是详写。
12.答案:(1)从属二主;(2)侍奉;(3)原因;(4)你
解析:
13.答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蔡侯来到我国准备出行(去晋国),我国因为侯宣多的叛乱,君主因此不能与蔡侯一起去。故可断句为: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14.答案:(1)小国侍奉大国,(如果大国)用仁德对待,那小国就会像人一样(恭顺)。
(2)(小国)处在大国之间,要听从于强国的命令,难道是小国的罪过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重点词:事,侍奉;人,像人一样(恭顺)。(2)句重点词:从,听从;强令,强国的命令;岂,难道。
15.答案:①郑子家忠于自己国家,不卑不亢;②罗列尊重晋国的事实,表明对晋国的诚意,并对晋国的指责针锋相对地回击;③以联楚抗晋进行警告,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保护自己的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可知,在国家危难之时,“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挺身而出,可见郑子家忠于自己的国家;书信中郑子家只是陈述事实,态度不卑不亢,并表明诚意;由“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小国之事大国也……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可知,他对晋国的指责予以针锋相对的回击;由“将悉敝赋以待于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可知,郑子家以联楚抗晋进行警告,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来保护自己的国家。
参考译文
晋灵公在扈地会合各国,(目的是要)平定宋国的内乱。
在那个时候,晋灵公不与郑穆公见面,认为郑国依附晋国的同时又依附楚国。郑国大夫子家就派通信官到晋国给他送了一封信,来告诉晋国的赵宣子,说:“我们君主即位三年,就召集蔡侯一起侍奉贵国君主。九月,蔡侯来到我国准备出行(去晋国),我国因为侯宣多的叛乱,君主因此不能与蔡侯一起去。十一月,战胜并消灭了侯宣多,(我们君主)就跟随蔡侯(一起)朝见(贵国君主)。十二年六月,我辅佐我们君主的嫡太子夷,到楚国请求陈侯一起朝见贵国君主。十四年七月,我们君主叉朝见(贵国君主)来完成陈侯朝晋一事。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我国去朝见贵国君主。去年正月,烛之武前去贵国,(这是为了让)太子夷前往朝见(贵国君主)。八月,我们君主又前去朝见。陈、蔡紧紧挨着楚国,却不敢有二心(依附楚国),(这都)是我们郑国的原因啊。虽然我们如此侍奉贵国君主,(却)为何免不了(受到你们的责罚)呢?(我们君主)在位期间,(我们)朝见贵国先君晋襄公一次,而朝见现在在位的君主两次,太子夷与我们君主的一些臣僚都相继到绛都(去朝见)。虽然我们是小国,(侍奉晋国的诚心)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了吧。现在晋国作为大国说:‘你没有达成我的愿望。’我国就只有灭亡,无法再增加什么(来侍奉贵国)了。古人有话说:‘头也害怕尾也害怕,身子还能剩余多少呢?’又说:‘鹿快要死的时候也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侍奉大国,(如果大国)用仁德对待,那小国就会像人一样(恭顺);(如果)不用仁德对待,小国就会像鹿一样。(着急了就会)铤而走险,情况危急之下怎么能选择呢?(贵国的)命令没有止境,(我们)也知道要灭亡了。(我们)将出动国家的全部军队在僚地等待,(该怎么办)就只听您的命令了。文公二年,(我国)到齐国朝见;四年,为齐国攻打蔡国,也和楚国建立了同盟。(小国)处在大国之间,要听从于强国的命令,难道是小国的罪过吗?你们大国如果不考虑(小国的处境),那(小国)就无法逃避(被讨伐的)命运了。”
晋国的巩朔到郑国讲和修好,赵穿、公婿池到郑国做了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