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节 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案 (表格式)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第二节 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案 (表格式)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9-22 21:2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目标】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重点难点】
重点:托盘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量筒和量杯、粉笔、土豆、水、小石子。
学生准备:托盘天平、量筒和量杯、粉笔、土豆、水、小石块(学生分组实验,共分12个小组)。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质量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探究如何借助其他工具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出示知识回顾检测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过渡到新课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测量质量的工具。 我们的要求: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会使用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功能 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往右盘上加砝码)、托盘(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平衡螺母(调节横梁平衡用),每架天平配置一盒砝码。盒中每个砝码上都标明了质量大小,以“克”为单位,用符号“g”表示。 (学生观察桌上托盘天平的构造,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天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练习巩固;同学之间相互纠错。) 2.学会使用天平: (1)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使用某一产品时应先阅读它的使用说明书,而课本上有托盘天平使用说明,同学们阅读一下,然后与同学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提问: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呢 (学生阅读、讨论并交流。学生一边参照产品说明书中的使用说明,一边对照天平。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2)天平的使用方法。 A.托盘天平的调节: a.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 b.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测量方法: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再次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对照说明书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又怎样解决呢 (4)测量小石块、物理课本和50 mL水的质量,测量前,先理清实验步骤并和同学们进行口头交流。 (5)探究成果展示:下面是用托盘天平称小石块质量的实验步骤,请按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序,并将实验步骤的标号写在横线上。    培养学生阅读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续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右盘放砝码,调节游码位置,使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处; ③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侧的“0”刻线上; ④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⑤计算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值得出物体的质量。 正确的顺序为__①③④②⑤__。 (交流理清思路,合作完成实验。各小组根据实际操作相互交流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学会使用量筒和量杯: (1)利用老师提供的量筒测出50 mL水,看看谁量得最准确。 (完成教师提出的实验。) (2)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各小组根据实验操作归纳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探究成果展示: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①测量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时,可先让学生讨论出具体的方案,并互相交流,找出最优方案。 ②有两个粗细不同的量筒,它们的分度值都是“毫升”,比较它们的准确度可知 ( A ) A.细量筒的准确度高          B.粗量筒的准确度高 C.两个量筒的准确度一样 D.无法确定 ③量筒或量杯是用来测量__液体体积__的工具,在使用量筒时,无论液面是下凹还是上凸,测量者读数时其视线都应与凹面的__底__部或凸面的__顶__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托盘天平的构造。 2.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总结一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测量:物体的质量
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1.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功能。
2.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1)天平的调节。
(2)天平的使用。
①测量固体的质量;②测量液体的质量。
【教学反思】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本节课我把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都渗透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测量小石块(或学生自选物体)的质量,合作、讨论、交流,以达到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学生通过边实验边讨论得到结论,在此基础上达到理性认识。这样既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能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还能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
1.教师指导是否到位。关键在于学生在自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是否恰当点拨,点拨是否具有启示性和引导性。本节课我在课下的指导是针对各组组长,后分配组长指导其他组员。优点在于体现小组长的领导能力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缺点是没有亲自确认每位同学的完成力度。
2.学生主体是否能充分体现。关键看学生是否在课堂成为主角,而不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本节课我让同学发言主讲,但时间有限,不能让每位同学都发言。
3.训练的针对性、重点是否突破。对于理科,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训练必须在知识的应用中体现,题我精选,但题量不大。
4.课程内容学生是否吃透。本节内容学生利用网络自学完成,对主要内容有所了解但可能不深入。
5.难点是否攻破。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突破难点能够锻炼同学间的互助能力。
6.信息化快捷的利用。本节课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有网络信息化的应用,课前能帮助我们学生自学,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也能很好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后能用老师专门选择的试题,强化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