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生产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利用密度知识进行相关物理量大小的计算。
难点:同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不同物质的体积或质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块金属(运动会金牌)、一卷细铜丝、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
学生准备:学案。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引入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自然界的物质种类很多,人类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物质。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并尽量记住。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新课教学 物质密度ρ/(kg·m-3)物质密度ρ/(kg·m-3)铂21.5×103大理石(2.6~2.8)×103金19.3×103花岗岩(2.6~2.8)×103铅11.3×103玻璃(2.4~2.8)×103铜8.9×103砖(1.4~2.2)×103钢、铁7.9×103冰0.9×103灰铸铁7.2×103石蜡0.9×103铝2.7×103干松木0.5×103物质密度ρ/(kg·m-3)物质密度ρ/(kg·m-3)汞13.6×103柴油0.85×103硫酸1.8×103煤油0.8×103海水1.03×103酒精0.8×103纯水1.0×103汽油0.71×103物质密度ρ/(kg·m-3)物质密度ρ/(kg·m-3)氯3.21氮1.25二氧 化碳1.98一氧化碳1.25氩1.78水蒸气 (100 ℃ 时)0.6氧1.43氦0.18空气1.29氢0.09
学生记住一些物质的密度 注意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思考、分析、回答 由学生总结 看书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有何规律 2.记住水的密度。 回答问题 看书、回答问题 活动: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A:物质鉴别 生B:求质量 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新课教学 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的。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组画面(多媒体播放): 师: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 密度与物质鉴别 【思考并讨论】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一枚奖牌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思考:如何测奖牌的密度 在同学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小结:测出奖牌的密度后,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比较。测奖牌的密度时,可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 思考:用天平测得的奖牌质量是否精确 因此测出的奖牌密度是否精确 学生讨论并回答。(课件展示例题) 例1:小明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全市兵兵球比赛,获得了一枚金牌。他想知道该金牌是否是纯金的,于是利用实验室里的器材测出该金牌的质量是44.5 g,体积为 5 cm3。你能利用这些数据帮助他作出判断吗 教师点评:注意学生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师: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密度的知识来鉴别体育课上用的铅球是不是用纯铅做成的。 让学生通过计算学会如何鉴别物质,在计算密度时,如果单位用g/cm3,可将它换算成kg/m3,再对照密度表确定物质的种类。 总结:从前面的密度表可知,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例如酒精和煤油都是液体,它们的密度都0.8×103 kg/m3。通过对两者气味的判断,在知道密度的基础上可以鉴别出酒精和煤油。可见,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可以鉴别物质,但是要准确地鉴别物质,常常要多种方法并用。 例2: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碑心石是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碑身高37.94 m,由413块花岗岩石块砌成,在长14.7 m、宽2.9 m、厚1 m的碑心石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怎样知道它的质量 例3:某个钢制零件的质量是47.4克,请算出它的体积 例4.一个瓶子能装1 kg的水,用这个瓶子能装多少煤油 生G:从密度表可以看出,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只要测出了奖牌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鉴别奖牌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8.9×103 kg/m3 生H:大致一样 生L、M:思考并独立解题。 1.115×105 kg 6 cm3 0.8 kg 通过几个不同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小结本节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业布置 一、本节知识巩固: 1.啤酒放在冰箱冷冻室内,里面的啤酒结成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 ( A ) A.啤酒冻结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了 B.啤酒冻结后,质量变大,体积也变大了 C.啤酒冻结后,质量体积均不变 D.啤酒冻结后,质量变小,体积也变小了 2.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密度大的物体含物质多 B.密度小的物体体积小 C.将一个物体放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其密度不同 D.任何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3.质量是200 g的瓶子,盛满水后的质量是700 g,若用这个瓶子盛满某种液体,液体与瓶子的总质量是800 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答案:1.2 g/cm3 活动一:学生自主练习 活动二:小组同学交流 活动三:小结本节内容(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注意的事项等方面进行小结)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检测 P119~120 T1-6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密度知识的应用
1.常见物质的密度。
2.密度知识的运用:
(1)鉴别物质。
(2)求质量。
(3)求体积。
3.讲解例题。
【教学反思】
《密度知识的应用》这一节课,如果按照通常的教法,应该先教学生学会查密度表,然后利用公式转换的方法来完成质量和体积的运算,这样的学习方法较为直接,容易灌输,但学生只能在运算中完成课堂任务,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无法满足社会、学生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从整体说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同等重要的,它们都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这堂课的设计中似乎没有刻意教学生如何查密度表,但学生为了鉴别小“金”块,已经自觉地掌握了查表的方法,比起以前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效果更好。通过三次探究式学习外加生活中的应用贯穿一堂课,学生对密度知识的应用会有一定的基础,相信将来想忘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铝块、小铜块由于颜色有明显差异,又是家庭常见的物体颜色,学生能够很快地加以识别。而轻重不同,只有个别同学能够想到,通过肯定、赞同后,他们的荣誉感将增强,同时带动了周边同学的共同发展。而小“金”块与小铜块虽是同种物质,由于表面颜色的影响,几乎没有同学可以马上鉴别。这给今后假金制品(金元宝、金佛、金首饰、金砖等)的鉴别指明了方向。银元用声音可以简单鉴别,黄金用牙齿可以咬凹陷,这些学生都很有兴趣,它们都可以填补学生生活中的空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特性”的理解。无规则小零件的质量计算在今后的工作中非常有用,通过这次的探究活动,有的同学可能马上就可以把所学知识用到家里的材料计算中,这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求知而学、自主学习打开更大的空间。这堂课的时间比较紧凑,有关查表的方法、公式的变形、计算的正确性与否、各种单位的换算、实验的设计等等都交给学生互相纠正。学生的探究时间又不能限得太紧,如果能够完成鉴别物质和质量的探究,后面的体积探
究可以适当灵活处理。如果时间有余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适当多补充些密度知识的应用,如:建筑和飞机制造等方面根据密度选用材料,鉴别牛奶、酒的浓度等。课堂小结、归纳总结都转为师生共识、师生教学小结等,这不能只是文字游戏而已,而应是课堂以学生为主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结果比起老师自己下的结论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习的效果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