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密度的概念 教案 (表格式)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密度的概念 教案 (表格式)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9-22 21:2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密  度
第一课时 密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2.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物理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物质的密度。
难点:物质密度的决定因素、密度单位之间的转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和砝码、石块、玻璃杯、水、盐水。
学生准备:学案、托盘天平和砝码、石块、玻璃杯、水、盐水。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辨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两幅图片。 通过其他常见物质特性来引出密度这一物质特性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不同的物质,质量相同时,体积不一定相同;体积相同时,质量不一定相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指导探究: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及若干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1)测出若干杯体积不同的纯水的质量与体积。 (2)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3)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铜块的质量与体积。 (4)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铝块的质量与体积。 (5)分别计算出纯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 交流与合作: (1)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2)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或相近 (3)这个比值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4)如何用实验判别纯水和盐水 (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体现教师是课堂的合作者。) 3.密度的概念: 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为ρ 公式:ρ=,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续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m与V成正比,即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不同物质的ρ一般不同。 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克/厘米3(g/cm3) 1 g/cm3=103 kg/m3 三、课堂小结 1.物质的密度是其特性之一,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的质量。 2.密度的定义式为ρ=,变形公式有m=ρV,V=。 3.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与体积单位组合而成,常用的单位有:kg/m3和g/cm3, 1 g/cm3=103 kg/m3 及时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密度的概念
1.意义:表示物质结构的疏密程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定义: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用符号“ρ”表示。
3.定义式:ρ=
4.单位: kg/m3; g/cm3
1 g/cm3=1 000 kg/m3=103 kg/m3
5.密度的物理意义:
ρ水=1.0×103 kg/m3=1 g/cm3,表示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3kg;每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1 g。
【教学反思】
在密度新课的教学中,通过“怎样区分清水和盐水”引入新课,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了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从而得出了密度的定义。通过对密度表的展示,使同学们明确各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我们可以通过密度区分不同物质。培养了学生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基本知识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计算能力不高,理解也费劲,而且对于一些单位换算,尤其是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的关系,有好多同学搞不清楚,致使在用公式解题时容易出现错误,有必要对这些数学中的换算关系进行补习。
还有就是教学设计不够细致。备课时,总感觉授课的思路符合学生的实际, 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但实际操作的时候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开始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长,导致最后没有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今后的教学中,有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尽量用学生能理解的概念去导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联系学生的数学基础,必要时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想的细致周到一些,使自己的教学更完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