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2张PPT。 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弛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他们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申报》1876年某天
中国上海近代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变迁社会习俗变化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手找出近代社会生活中
新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中新的变化交通通讯
大众传播
娱乐方式
社会习俗机器轮船、火车、电车、汽车
电报、电话报刊、近代出版业照相、电影、舞会发式、服装、饮食、
礼节、称呼、其它火车、 轮船、有线电报、电话照相、 电影、媒体、出版机构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改礼节回忆与
思考 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并分析其弊端 ? 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火车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早期火车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轮船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慈禧御用汽车 大清统治者慈禧太后,虽昏聘无知、保守顽固,但却与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辆汽车结下不解之缘。而这开创中国历史上拥有汽车的先河,也又一次暴露清代中国统治者的愚昧和可笑。
慈禧当年处理朝政之余,喜欢游览,经常乘坐她的豪华大轿和马车去颐和园、西山、八达岭等景区游玩。1901年,官拜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为了讨好慈禧,用1万两白银购进一辆第二代奔驰牌小轿车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贡礼送给了慈禧太后。慈禧看了喜不自胜,高兴地问:“这车跑得这么快,要吃许多草吧?”德国司机说:“它不吃草,烧柴油”。此车设计新颖、工艺精湛。慈禧一生享尽了富贵,却从没有见过这种先进的洋玩艺儿,看后心中大喜。可是她第一次乘坐汽车去颐和园游览时,汽车驶出紫禁城后,她突然发现,原来的马车夫孙富龄成了现在的汽车司机,他不仅坐着,而且还坐在自己前面,他不但与自己平起平坐,而且还坐在前面,这还了得,有失自己尊严,立即责令他跪着开车。慈禧的话谁敢不从?司机只好跪着驾驶,但手不能代替脚踩油门和刹车,路上险些酿成惊天大祸。无奈,慈禧被人搀扶下车,中途又换上她的十六抬大轿。后来,此车作为皇宫遗物在紫禁城闲置起来。辛亥革命后,又从紫禁城移到颐和园至今。经专家鉴定,这是我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距今已整整100年,成为一辆世界罕见的老爷车,受到世人瞩目。此车目前仍放在颐和园。
汽车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成功。轮 船火 车电 车汽 车飞 机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电灯在上海出现时,有人不知电灯发光原理,以为与炭火、柴火无异,伸出长长的烟杆在电灯上点烟。趣事一二 中国最早的火车只有车厢,没有车头,只好用马或者骡子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行走。烽火台 驿站 信鸽 灯塔 信号旗击鼓传声 喇叭 等 电报、电话等近代通信使用前,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回忆与
思考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电报机早期电报机小知识 — 电话的发展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照相的传入早期的照相机小故事: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影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既有标准特写照,又有日常生活照,还有化装娱乐照。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慈禧照片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清末沈阳中街上世纪20年代的中街沙俄侵略者于1898年拍摄的。地点大致在中街的中部。路面用三合土砸成,约几米宽。照片上散步的男人梳着大辫子,迈着四方步,周围房屋低矮,没有电线杆,街市上商铺林立,都是门市瓦房,檐牙相连,上有雨达,下有台阶。阶下还有一尺来宽的流水明沟。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图片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由3匹白马拉着一列火车车厢,正沿着铁轨行进。这就是沈阳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中街的“马拉铁道”,也是日后有轨电车的雏形。这是1907年日本财团将它运到沈阳的,1908年通车,由火车站至小西边门,线路长4公里。像这样的车在当时有29辆,要每次往返160次。据说,一次仅坐20多人。 上世纪30年代的中街 收藏家詹红阁说,他的每个中街图片都可以让人门看到城市的变迁,时代的进步 1939年,中街被日本侵略者改名为“一德街”,取其一心一德之意。到了1946年,因为地处中央,改为中央大街。1957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改为中央路,到1989年正式定名中街路。 从图片上看,在30年代后,中街上的马路开始平整,路上行人多起来,长袍马褂、手推车已失去了踪影,马车、自行车,甚至少见的美国福特轿车已经出现在马路上。 沈阳中街全长1500米,是沈阳历史悠久、交易繁华的商业区,最早的商业街,,也是中国第一条步行街,自明清开设以来,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了沈阳最早形成的商业中心。有人称为“流金的路,淌银的街”。在这些未面世的照片中都可见到商号林立的景象,仅清代时路南路北商号就有25家。 说 一 说 拍照片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照相的传入2、电影的传入近代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定军山》剧照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 100年前的《定军山》只有5分钟,存下来的只有一张主角谭鑫培的剧照。在没有影像资料和太多史料可查的情形下,通过合乎情理的想象,完成了拍摄。新版《定军山》采取的是戏中戏的结构,完整地记录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从筹备到选角,再到最后拍摄的整个过程。 新版《定军山》(2005年)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明星: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1931年)胡蝶在《歌女红牡丹》中的剧照(1931年) 《渔光曲》: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1935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很快,电影就深入内地,普及开去,各城市相继建起了电影院。这就是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西单文明茶园。它是北京第一个允许女子进入的戏园。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照相的传入2、电影的传入3、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举出下列各时期创办的报纸名称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民报》 1905年《新青年》1915年、《每周评论》1918年底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时间出版的报纸宣传的思想1895年7月 《申报》 1872年诞生的《申报》,在当时影响较大。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早期报纸——早期报纸--《申报》《申报》报道的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军队狙击日军板垣师团南下的报道。 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我们从报纸上能得到什么?说一说:VS商务印书馆原貌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溥仪剪辫装(一)、剪发辫 易服饰1、剪发辫剪发辫有什么好处?促进理发业、制帽业的发展三、社会风俗的变迁剪发辫清朝男子发式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的热潮清朝梳辫图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清末剃发图近代男子发式近代女子发式的变化唐代
女子高髻发式民国
女子一字式前刘海短发旧上海流行发式2、易服饰清朝男装民国时长袍满族长袍马褂男子穿长袍马褂
清朝清朝官服中山装你知道中山装有什么特别含义吗?想一想: 你 知 道 吗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刑法、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工人服中山装2、易服饰清朝男装女装满族妇女穿旗袍《还珠格格》剧照汉族妇女穿着上衣下裙2、易服饰清朝男装女装20世纪20年代女装:旗袍男装:西装、长衫、中山装女子服饰的变化20年代末期旗袍样式
(彩秀曲襟低领旗袍)20年代初期旗袍样式
(从文样刺绣上比前代简略,衣身也短些)20年代中期的样式传统旗袍改良旗袍民国男女服饰古今婚礼服(二)、禁缠足 倡女权1 、缠足的由来?(一)禁缠足三寸金莲
”始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当时五代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窅娘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上跳舞,飘然如仙子凌波,故称“三寸金莲”。以后从宫内到民间皆仿行,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女人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
满族花盘鞋缠足小鞋(二)、禁缠足 倡女权(一)禁缠足1 、缠足的由来?2 、什么时候开始禁缠足呢?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第一位放歌奥斯卡的
华人歌手“我要以中国人的身份
到台上献唱”
(三)、 改称谓 废跪拜时间:1、 废称谓:内容:意义:2 、废跪拜民国成立后,专门制订了“礼制”意义:1912年3月孙中山人物: 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以“先生”或“某君”相称。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思考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小 结(考点)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火车 轮船 19世纪初方明的
有线电报 19世纪70年代以后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 照相电影传入中国
《申报》1872年 上海
商务出版社 1897年 上海,
是近代中国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以后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改称呼、废跪拜礼等
说明国民的人格平等观念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