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课外阅读精选题-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外阅读。
“数”说雷电(节选)
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很早就被人类观测到并记录下来。《周易》中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1078年的一次球形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雷电记录。我们所说的雷电( )包括闪电( )包括雷声。关于雷电的一些数字是非常有趣的。
通常情况下,雷电多是在人们没有防备的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难怪古代典籍对雷电有这样的描述:“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从当代科学的角度来说,真正称得上“快”的是闪电,而非雷。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米/秒。闪电的速度则远非这个量级。很多人认为,闪电的速度就是光速,也就是3×108米/秒;但实际上,它的移动速度受到空气电导率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光速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确定的是,闪电的速度远低于光速,同时又远高于雷声的速度,美国能源部给出的闪电速度为1.5×108米/秒,大致为光速的一半。
一提到雷声,人们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等词语,雷声是自然界产生的最大的声音之一。
那么,雷声到底有多大呢?雷声最高可以达到120分贝。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声音达到70分贝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而100~120分贝,比一列火车从身边呼啸而过的声音还要大,正常人如果在这样高分贝的空间内待1分钟左右,就会暂时性失聪。所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雷声,实不为过。
1.下列对雷声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雷声最高可以达到210分贝。
B.当声音达到70分贝时,人们可以承受,对身体没有损害。
C.正常人可以在100至120分贝的空间内待1分钟,没有任何问题。
D.人们通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雷声。
2.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
②闪电的速度就是光速。
③因为雷电的速度快,所以多是在人们没有防备的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
3.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关联词造句。
4.简述短文主要内容。
5.文中说“一提到雷声,人们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等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雷声的成语呢?把它们写下来吧。
课外阅读。
鸵鸟
鸵鸟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鸟。
①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速度可达72千米每小时。②鸵鸟的双翅已经退化,不会飞翔,但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双翅展开,起着帆一样的作用,能保持平衡,又能借助强劲风力,加快奔跑速度。③当然,它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跑得这么快,但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提到鸵鸟,人们往往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来不及逃跑,就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以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研究人员经过多次观察,从来没见过鸵鸟把头藏进沙里。实际上,鸵鸟不会这样愚蠢,因为把头埋进沙里,很快就会窒息死亡。有时鸵鸟把头贴近地面,是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年幼体弱的鸵鸟,遇到敌害逼近时,常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的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鸵鸟的头和颈也不钻进沙堆,而是两眼紧紧盯住敌害,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
6.短文第二自然段中标出序号的三个句子顺序不当,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③①②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7.鸵鸟的善跑表现在哪些地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展开双翅能保持平衡,并加快奔跑速度
B.它的双翅展开后像帆一样巨大
C.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速度可达72千米每小时
D.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
8.短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鸵鸟?
9.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哪两个词用得准确、严谨?请说明理由。
图片展示的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六尺巷,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意为名焉。
10.材料中的“让墙诗”的作者是史料中提到的 。
11.在小巷的出口处有一座汉白玉牌坊,上面刻着“礼让”二字。由此可知,六尺巷的“六尺”指的是( )。(多选)
A.六尺的宽度 B.人们的心灵境界
C.人们和谐礼让的精神 D.具体的地名
课外阅读。
母亲架设的桥 ( 节选 )
孩提时,母亲常领我去峡谷深处,让我坐在一领蓑衣那么大的一块小小田塍(chéng)上,自己浸没在齐膝的水田里插起秧来。
这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过3小时光景。这在村里,也是块十分贫瘠的谷地。我家就在这样的山谷口。谷里也有旱地,母亲种上了甘薯、萝卜之类。上那儿去,中间有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每当发起大水,就常会被冲毁,母亲就常去修桥。因为这是母亲独自干活的峡谷,没法儿去托赖众乡邻。
到时候,擅长修建寺庙和神社的木匠大伯,必定从哪儿归来,从山里砍来两根圆木,横在狭窄的小溪上,上面排好栗木板,堆上土。而后,叫我们兄弟踩结实,就成了一座坚固的红土桥了。约莫过一年,土桥旧了些,桥边杂草丛生,杂草下,一排排露出像在神社屋檐椽子上见到的那种白色缺口。而且,桥在变旧,栗木会腐烂,一看,桥的背面,竟长满了蘑菇。母亲把这些采了来,给我们做饭盒里的菜肴吃。
母亲在她的一生中,把这座通向有关自己一家生计的谷田去的小桥,不知修过多少回!不论哪天架的,这座桥总是在圆木上堆着土,长起蘑菇来。
为了微薄的收成,母亲尽心尽力架起了这座桥,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因此,那桥,不论修得如何简,可仍是美好的啊!
1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童年——— 田埂——— 依赖——
13.“性命攸关”是指 。作者说这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是因为 。
14.找出文中表现母亲种地环境恶劣的语句。
15.文中的桥建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修建成的?
16.作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课外阅读。
打树花(节选)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的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的一道奇俗——打树花。对于此奇俗,我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的还有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 ),( ),( ),( )。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 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
正像其他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17.看到这篇短文的题目,我产生的问题有: 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短文,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18.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将下列内容填在文中括号内,排序正确的是( )。
①弯腰一舀 ②走到火红的铁水前
③跟着甩腰抡臂 ④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表演打树花的情形,他表演的特色在于:① ;② ;③ 。
20.下面对短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打树花这一奇俗,尤其奇在打树花的技艺奇特
B.表演打树花时,只有表演者之间互相较劲,打树花才会好看
C.作者通过描写大汉泼铁水的过程,表现出了表演者的动作娴熟
D.抒发了作者对打树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及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21.阅读短文,简要介绍打树花这一民俗。
课外阅读轩。
从一个微笑开始
文/刘心武
①又是一年春柳绿。
②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③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是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④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⑤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故、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以学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⑥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⑦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号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唯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⑧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⑨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棵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⑩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选自《开发心大陆》,吉林人民出版社)
22.文章第①段“又是一年春柳绿”中为何用“柳”而不用“草”?
23.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4.联系全文,分三点说说怎样才能“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
2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本文是一剂调适心灵的良药,号召大家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社会和自己。
②本文采用象征手法,用了如《白杨礼赞》一样托物言志的手法。
③这篇文章和一首歌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④作者认为,只要微笑就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⑤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创造力,就内容而言,也做到了条分缕析,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正确;错误;正确
3.既……又……;利用风力发电,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保护环境。
4.文章主要从声音和速度两个方面介绍了雷电这一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
5.电闪雷鸣,风雷火炮,雷霆万钧
【答案】6.C
7.B
8.分布范围;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善于奔跑;鸵鸟把头贴近地面的原因。
9.“主要”和“现代”“主要”说明了鸵鸟大部分生活在沙漠地区,也有生活在其他地区的;“现代”强调了在现代鸵鸟是体形最大的鸟,在古代就不一定了。
【答案】10.张文瑞
11.A;B;C
【答案】12.孩提;田塍;托赖
13.生死存亡的关键;这座小桥通向峡谷中的田地,我们一家的口粮都是在那里种出来的
14.这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过3小时光景。这在村里,也是块十分贫瘠的谷地。上那儿去,中间有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每当发起大水,就常会被冲毁,母亲就常去修桥。
15.文中的桥建在通往峡谷的很深的小溪。建桥的时候,要请木匠大伯帮忙,砍来两根圆木横在小溪上,上面排好栗木板,堆上土;兄弟一起把土踩结实,就建成了一座红土桥。
16.作者回忆了母亲在水田中劳作,还要种植旱地,还要架桥、修桥,采桥背面的蘑菇给孩子们做饭盒里的菜肴……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答案】17.什么是打树花?打树花是怎样形成的?
18.B
19.①泼得又快又猛又有韵律;;②铁水泼得高;;③散的面广。
20.B
21.打树花是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时都要表演的一种民俗。仪式过后,有人把铁水抬到广场中央,再由表演者用勺子舀铁水泼到城墙上,铁水撞击墙面,就会落下漫天光雨,好看极了。
【答案】22.柳使人想到“柳丝”,与文中“丝丝忧郁”切合;与下文“问依依垂柳,怎么办”前后照应,且自然引出下文。
23.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了微笑对于自己和他人、个体与群体的意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微笑的作用。
24.①学会微笑,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②带着心中的微笑,沉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愉快;③采取措施,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重新捡拾回来。
25.正确;错误;正确;错误;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