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的学习,知道百家争鸣的背景,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而树立唯物史观。
2.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掌握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通过对各个学派的学习,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3.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构建时空观念,培养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姓名 年代
国籍 职业
代表著作 地位
一、老子与道家
老子/李耳
春秋后期
楚国
周朝史官
《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1.阅读课本38页,完善老子的个人简介。
《道德经》书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什么是“道”?
道是事物运行的规律。
要顺应自然
2、主要思想
(1)核心思想:
“道”是万物总根源、总规律
(2)朴素辩证:
万物有对立面并能相互转化
(3)处世之道: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材料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老子与道家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结合材料和图片:说一说老子的主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材料四: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
人应该顺应自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一、老子与道家
个人简介
姓名 年代
国籍 出身
代表著作 地位
孔丘/孔子
春秋后期
鲁国
《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
悲苦的少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生失意的政治家
“至圣先师”
速读课本38页,完善孔子的个人简介。
下层贵族
出生
明志
教学
从政
周游
修订
逝世
前551
前479
(73岁)
15岁
37—50岁
51岁
55—68岁
68岁
二、孔子与儒家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2、主要思想
(1)核心思想:
“仁”-提出仁者爱人
(2)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恢复西周礼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注: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孔子杏坛讲学图》
材料一: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二: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结合材料,说一说孔子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谦虚好学,多想他人请教
有教无类,不分出身
学生为王室和贵族
官学
私学
贵族子弟:孟懿子 司马牛
家境贫寒:颜回 闵子骞 子路
家境富裕:子贡 冉有
天资聪颖:颜回 子游 子夏
相对愚钝:曾参 子路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简介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地位 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学派创始人
思想 核心思想 ____(仁者爱人)
政治主张 ______治国(反对_____,实行______ )
教育 主张 创办_____,_____无类,注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提出一系列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 典籍 《______》(弟子整理)
孔子
大思想
大教育
儒家
仁
以德
苛政
德政
私学
有教
道德教育和文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
论语
至圣
知识教育
1.孔子
阅读课本P38页第三段和P39页第一段,填写下列表格。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下列的孔子言论体现了哪些学习方法?
诚实求学、虚心请教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对象: 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孔
子
学
院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
韩国
曲
阜
三
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至圣、先师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百家争鸣
(2)政治大变革:
①社会动荡各国纷争的局面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
②社会变革,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造成“文化下移”,私学兴起,文化发展。
(1)经济大发展: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百家争鸣
思想大繁荣
1.背景: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_____、_____、尚贤、节俭
儒家 孟子 (亚圣) ①主张实行“______”;
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③反对一切____________。
荀子 主张实行_______。
道家 庄子 治国要_________________;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__________;
②树立君主权威,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
兼爱
非攻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非正义战争
礼治
顺其自然和民心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2.主要学派及思想主张: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孙武
三.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中的思想主张对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家国情怀】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
仁政—
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困难。
辩证法思想—
与时俱进,变法革新,依法治国。
变革、法治—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兼爱、非攻—
思考探究
思考:百家争鸣中彼此论战辩驳的各学派是否水火不容呢?
墨子:非攻
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孟子:仁政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子:兼爱
荀子:明确尊卑等级
墨子:兼爱
荀子:明确尊卑等级
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
三.百家争鸣
依据以下各学派的观点,假如小明同学上课不听讲,请试用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口吻来教育小明。
儒家:强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爱来感动小明,将心比心,让小明知道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语重心长)
法家:强调依法依规,调出班规来,看一看小明违反了第几条,应该如何处罚。是首次违规还是多次违规,多次违规要加重处罚。教育的时候,当语气严厉,绝不含糊。(刚正不阿)
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小明就自己慢慢去想错误在哪里,想明白也好,想不明白也好,读书是你自己的事情。(潇洒自由)
三.百家争鸣
哪一学派的主张最符合当时君主的青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孔子讲“仁爱”,墨子主张“兼爱”,二者有区别吗
孔子讲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以血缘关系的亲情为出发点,先爱父母子女,之后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是一视同仁的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
孔子主张“仁”与孟子的“仁政”有区别吗
孔子的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伦思想。孟子的仁是在孔子的基础上,要求君主实施仁政,是一种治国理政的策略和理想。
三.百家争鸣
趣 味 百 家
说:我仁;
说:我义;
说:我以柔克刚;
说:我顺其自然;
说:我热爱和平;
说:把他们全抓了;
说:战场上见高低。
孔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老子
孙武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稷下学宫
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
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表明思想观念的产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孔、孟、荀
老、庄
墨子
韩非、商鞅
三.百家争鸣
古为今用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荀子
老子
韩非
改革变法
“仁”
顺应自然和民心
“仁政”
“兼爱、非攻”
朴素辩证法
“礼治”
时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相关著作
春秋 后期 道家 《道德经》
儒家 《论语》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战国 儒家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
政治主张: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提出因材施教
文化贡献:精心整理修订古籍
顺应自然;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仁者无敌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孔子
孟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荀子
老子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习题训练
1 . 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 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B.以德治国 以民为本
C.以礼治国 以法为教 D.崇德尚贤“兼爱”“非攻”
2 . 战国时期某思想学派认为,治国首先要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必须用“术”,再次以法为教。该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3 . 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4 . 春秋战国时期,倡导树立君主权威,强调以法治国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B
B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