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2 22: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一、晚清的政治制度变化
1.太平天国运动后
下表为晚清同治时期满汉督抚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重大改变  B.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C.汉族地主官僚集团主导内政外交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2011年全国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一、晚清的政治制度变化
1.太平天国运动后
①汉族官僚力量上升
②地方督抚权力上升
一、晚清的政治制度变化
1.太平天国运动后
2.清末新政的制度变革
①官制改革(1901年)
②预备立宪(1911年)
外务部迎宾馆
“东西君主立宪各国…其最精之大义,不外数端:一日君主神圣不可侵犯;二曰君主总揽统治权,按照宪法行之……而立法行政司法则皆综揽于君上统治之大权。臣等仅本斯义,辑成宪法大纲一章……虽君民上下同处于法律范围之内,而大权仍统于朝廷。”
——1908《钦定宪法大纲》
湖南省长郡中学
宪政考察预备立宪
专制之
真面目
《图穷匕现》,马星驰,《神州日报》,1908年
作者意图是什么?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 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爱新觉罗·绍昌
农工商部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大臣:爱新觉罗·寿耆
二、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
(1)背景
①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2)目的: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
②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③1912年2月15 日,袁世凯被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议会共和
责任内阁制
3、评价:①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②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③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出现
(2024 海南单科 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2.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政党政治的尝试
1912年,国民党成立,在国会选举中获胜
“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
——宋教仁
政党政治的失败
1913年,宋教仁案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失败
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1916年进入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云南都督蔡锷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冯国璋即联合江西将军李纯、山东将军靳云鹏、浙江将军朱瑞、长江巡阅使张勋联名密电袁世凯,要求取消帝制。至于其他北洋派掌握省份的官员,态度亦多如此。
——《中国近代通史》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
西方政党政治是建立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上;
中国当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居于统治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传统社会结构和传统思想观念依然顽固。
封建传统的漫长和封建经济结构的牢固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地主势力的强大,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和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以及资产阶级政党“不知道政党政治、政党内阁的背后还要有民众站在它的后面去拥护它”,是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主要原因。
——谢俊美著,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学者观点
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1)背景
①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其措施之次序则分三期:第一期为军法之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宪法之治。全国行约法六年后,制定宪法,军政府解兵权、行政权,国民公举大总统及公举议员以组织国会。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②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宣告军政时期结束
湖南省长郡中学 周宽 版权所有
二次北伐示意图
皇姑屯事件
东北易帜
3.国民政府时期——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
一党专政
政权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
(2)内容
①国民党代表大会制
②五权分立的五院制
③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一 党专政
“中国国民党根据以党治国之原则,不许其他政党在中国境内有所活动。如发现有此种组织及反动言论与行为,应以政治的力量立予制裁消灭之”
——国民党中央1929年6月6日第16次常会
“国难会议是政府召集的,我们是主人,诸位是客人,诸位如是不满意政府的办法,去革命好了!我们流血革命,打出来的政权,岂能随便说开放就开放!”
——汪精卫(1932年)
1948年“宪政”下的个人独裁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也就是说,总统实际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一切重大事宜,等于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只要总统愿意,就可以无限期地拥有“紧急处分权”。“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
在民主、宪法的伪装下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西方资产阶级阶级的政治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三、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思考点)
中华苏维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群众的。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民、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参与政权的权利的。
共和国的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者皆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1940年3月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差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三、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苏维埃制度
背景: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内容: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性质 :工农联盟的民主专政
意义:是中共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抗日民主制度
(1)背景
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②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内容:
(1)政权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政权
(2)社会基础:民主范围大,包括一切抗日力量
(3)与国民政府 的关系:合作,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4)政权组织:三三制原则,具有政治协商的雏形
(5)设置各级参议会
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
③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③夺取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政权
(1)背景
①战局的发展,国共为代表的阶级矛盾
②解放区的扩大
(2)政权建设:
实践方面: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理论方面:《论人民民主专政》
(3)意义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4全国I卷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
《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意义)
1957年以后 至“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2年宪法(意义)
初步确立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1)过程
(2)含义:
(3)核心:
(4)特点:
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原则;一院制;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2)背景
①中共早期的探索
②国民经济完成恢复,开始一五计划
③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凡在军事行动已经完全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各界人民已有充分组织的地方,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共同纲领》
“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四、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过程
1949年
新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1954年
政协二次会议,确定政党制度
1956年
八字方针
1982年
十六字方针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3)地位:
(2)内容: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 (2024·海南单科·27)(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44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
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6分)
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
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小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①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
②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
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党的领导是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④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国家治理的需求)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历史理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1、都属于民主政体,都主张人民主权原则。
2、都是由国体决定的国家管理形式,都由选举产生,间接民主制。
3、角色和功能具有相同之处,都包括民意机关和立法机关。
1、性质不同
①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②近代西方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议会制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2、组织形式及结构不同
①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代表大会由全体代表参加,代表大会下设常委会。
②西方议会制多实行两院制,分别由议长、议会委员会和议会党员等构成。
3、政党与政权关系不同
①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宪法规定的参政权。
②西方议会制“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
共同点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堂小结】
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2.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3.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土地革命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制度建设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