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2 22:4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求变、求新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存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富国强兵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民族复兴
四.对改革的认识 求新求变
识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分期时间
理解变法和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或局部调整
认识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1.本课立意
通过讲述从古到今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认识到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但也充满了曲折与艰辛。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民族交融。
2.常考点 :11个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摊丁入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改革开放、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求变”“求新”
学习聚焦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维新运动前后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的结集,由《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等14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主要发表在《时务报》上,以宣扬维新变法为宗旨。
梁启超认为只有变法,才能够保国、保种、保教,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政治主张,在实质上提出了变封建政体为资产阶级政体的问题。
这幅图选自《清史图典.光绪宣统朝》(故宫博物院编,朱诚如
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一门三院士 九子皆才俊
“图”为《<变法通议>书影》,该书为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奉旨向光绪帝进呈的著作,进呈本和抄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此图为该藏本之书影,可视为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突出了教科书选材对学生证据意识培育的旨趣。
(1)《周易》是谁的作品 成书于何时 《周易●系辞》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2)请回忆并列举我国古代著名改革家及改革成就
(3)梁启超撰述《变法通议》时为何不选取他们的思想主张,却要引用《周易》中的话呢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4)请指出我国历代变法与改革的共通之处,分析其“通”的原因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变法改革 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和影响
商鞅 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 变法
张居正 改革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实现富国强兵,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巩固北魏统治,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为统一创造条件。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变法措施后被废止。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保马法等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 地,改革税制。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铁犁牛耕,生产力进步,土地私有发展;各诸侯国为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纷纷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商鞅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11
第2目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1目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背景、时间、人物、目的、理念、方法、内容、结果、意义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商君列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代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征伐不断。北魏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①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
3.影响
(2024·湖南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答案】B
【解析】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北朝挑选的使节容貌“可观”,文学“优赡”且皆为“汉族高门人物”,可知经过汉法改革、民族交融的北朝在文化上向南朝靠拢,故选B项;“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不合史实,450年元嘉之战后,南朝的实力再也比不上北朝,排除A项;南北朝政权间战争频繁,北朝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后,于589年灭亡南朝而完成统一,排除C项;汉族高门人物仅为北朝使节,控制北魏政权的是鲜卑贵族,排除D项。
庆历新政
加强
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藩镇割据
导致分裂的教训
政治腐败
财政困难
起义不断
边患危机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
官僚机构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宋初
2.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保马法等
4.结果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政治腐败
府库空虚
土地兼并严重
统治危机加深
整肃吏治,加强考核(重点)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实行一条鞭法)
背景
举措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影响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一)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叫洋务新政,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代表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 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晚清四大名臣
3.目标:自强、求富
4.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
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性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6.内容: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
(2024·山东高考·6)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答案】A 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清末新政振兴商业奖励实业,都是通过求富的方式,挽救统治危机,即求富救国,故选A项;实业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洋务新政只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及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排除B项;洋务派发展商业是为了求富,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是为了富国而不是富民,排除D项。
(二) 戊戌变法 又称百日维新 -------- 从群体事件到政治运动
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
(2024·全国高考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可知梁启超在宣传西方民权学说的同时,还印刷黄宗羲等早期启蒙家的著作进行宣传,说明维新派并未形成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故选B项;“百日维新前”维新派的主张是主流思想,排除A项;“根本”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维新派并未发动民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
(2024·全国高考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可知,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认为康有为所著《孔子改制考》内容较为激进,容易激化矛盾,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一书,以平息争论,进而保证维新变法的实施,其举动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故选C项;据所学,陈宝箴的主张,只是为了平息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论,没有消除双方的矛盾,不可能推动新旧势力的合流,排除A项;据所学,“中体西用”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主要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而陈宝箴虽反对民权平等,但变法也在学习西方的制度,已然突破了“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可知,陈宝箴认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也支持变法行为,只是不赞同民权平等说法,也没有否定变法理论基础的意图,且“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三 )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民主化进程
1905 年的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年清政府颁布预备仿行立宪的谕旨;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
1911年清政府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
“当然清末新政的实施,各地方咨议局的设立等,也为中
国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做了一些准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实业家
清末工业化进程
20世纪初,满清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空前加剧,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迅猛发展,终于迫使清政府改弦易辙、痈改前非。1901年1月,慈禧不顾亡命之劳在西安匆匆下诏,提出“切实整顿”“一切政事”,要求各级官员“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 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于是,官员们纷纷上奏改革条陈,清廷也开始设立改革机构、制定措施、颁布法律。晚清新一轮中国早期现代化由此全面展开,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历时十年。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这就是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总结了19世纪晚清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继承了它的积极成果并将既往的改革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使工业化和民主化迅速走上正轨、形成高潮,从而正式大规模地全面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帷幕。其主要标志是这一时期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发展先后走上正轨、形成高潮并取得显者实效。工业化和民主化是现代化的两大主要内容。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
(2024·广东高考·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答案】C
【解析】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认知,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思考:在北洋军阀统治的16年中,乱象与新气象相互交织,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呢
民国初年的经济
落后的社会经济是军阀割据和混战的温床。此时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但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等地区解体较快,内地则相对闭塞。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新变化,但不充分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和沿海地区。尽管如此,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经济还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1914年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人“黄金时代”。仅1918- 1922 年创立的企业的总资本即超过此前半个世纪中国企业的投资总额。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产业工人数量的增加,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自然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企业
(四)中华民国的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
据记载,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灾荒频繁,大量人口死于饥荒、瘟疫与战乱,然而全国总人口却稳步增长。1912 年全国总人口约4.1亿,至1928年增为4.65亿;其中城镇人口的数量从1912年的3100万增至1928年的4100万,增加1000万左右,相当于晚清70年间增加的城镇人口总数。
来源于 朱汉国,何成刚:《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高中历史)》,第75页
概括北洋政府时期近代工业和人口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状况: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人口也明显增长。
原因:
一.是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扫除了一些障碍和束缚;
二.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三.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四.袁世凯执政期间,不仅没有改变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发展经济的政策,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
加以充实和完善。
(四)中华民国的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
1、建国初期的社会改革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主要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 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意义: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 刻最 伟大的社会变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民族复兴
2、1956—1978年的社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开端: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开始结合中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取得良好开端;
(2)失误: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十年“文革”等严重错误,历经曲折;
(3)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 设等方 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1、建国初期的社会改革
2、1956—1978年的社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改革开放
(1)主要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决策;
2012年: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年: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2)主要内容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历史意义
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民族复兴
(2024·海南高考·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区里”对应的是建国初期的大行政区,“区里登记走一下”“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可体现了建国初期,苏北地区社会习俗出现了巨大变化,大量封建旧习俗逐渐被废除,人民生活幸福感明显增强,故选C项;1912—1927年对应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封建旧传统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排除A项;1927—1937年对应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当时苏北地区不存在革命根据地,而且当时的“苏区”主要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1954年大行政区被撤销,广大乡村不存在“区”这种说法,省县乡成为地方行政单位,排除D项。
(2024 湖南高考·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取得了巨大成效,引起省、中央的关注、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得到推广,严宏昌率先购买拖拉机既说明包产到户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可知农村改革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支持和肯定,故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农业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仍为公有制,排除A项;“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不合题意、史实,与材料“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相矛盾,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提出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为1979年12月6日,排除D项。
(2024·湖南高考·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其中的待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说法,而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后,就业市场竞争条件下将会出现的现象,上述变化是党中央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背景下失业现象的正视,所以属于思想解放,而这种思想解放及做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更加顺畅,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党中央对失业现象的认识及积极应对,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题干中变化的前提,排除A项;21世纪初我国才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1992年作出“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接下来将是在实践中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说已经完善,排除C项。
(2024·山东高考·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深圳·窗口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以蛇口工业区为代表,深圳吸引外资创办企业,吸收技术人才,尤其是急需的管理、外贸、英语等人才,突出人才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体现对外开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进人才有学历、专业和英语基础要求,体现深圳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排头兵作用;公开招聘、培训后统一分配,体现出较为灵活的人事政策,成为人事改革的试验田;并对人才身体素质和年龄提出要求,以适应快节奏的深圳速度。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深圳从边陲小镇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特区外向型经济建立,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宝贵经验,为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作出杰出贡献,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1: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进行分类,并说明你的依据。
2:分析改革成败的因素,从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四.思考
思考 1: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进行分类,
并说明你的依据。
从所处历史时期进行分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属于古代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近代改革,而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则属于现代改革。
从改革的目标主题进行分类。古代改革始终贯穿富国强兵这一主题,近代改革体现不同阶级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而现代改革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
从改革的性质进行分类。商鞅变法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运动,而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制度的局部调整。近代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从内容上说,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考 2:分析改革成败的因素,从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改革实施原因
改革的必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商鞅变法符合时代潮流,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十九世纪末,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入侵,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社会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改革的可能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崛起。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传播,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小结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
中国古代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往往充满曲折和艰辛,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主题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一定程度上有利社会进步。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它们最终都没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总之,求新、求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感谢你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