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谏逐客书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 《谏逐客书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23:0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谏逐客书
李斯
作者李斯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
战国末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任廷尉,后任丞相。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
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作者李斯
主要成就:
政治上废除分封;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社会方面修驰道车同轨。
为秦一统天下做了巨大贡献。
争议:
妒杀韩非子;焚书坑儒;
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
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鲁迅先生说:“秦王嬴政统治37年,帝业16年,秦王朝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泰山刻石文》拓本
作者李斯
峄山刻石
泰山刻石
同“疏”,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谏逐客书》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谏逐客书
劝谏、劝告
驱逐
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解题
题意: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史记 李斯列传》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策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战国末年,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助秦国兴修水利,企图借此消耗其人力、物力、以达到削弱秦的目的。此事被发觉后,秦国的旧贵族趁机攻击客卿并非真心帮助秦国,而是来搞破坏的,应全部驱逐,秦王政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李斯得知自己也在被驱逐之列,遂上了这篇谏书,不久王政即解除了逐客令。
写作背景
缪公 大宛 蹇涩 丕业
鄢陵 郢都 成皋 膏腴
功施到今 范雎 穰侯 蚕食
犀牛 太阿 纤离 灵鼍
駃騠 马厩 宛珠 傅玑

yuān
jiǎn

yān
yǐng
gāo



rǎng
cán
ē
xiān
tuó

jué tí
jiù
阿缟 窈窕 击瓮 叩缶
搏髀 藉寇兵 赍赏 黔首
ē gǎo
qián

jiè
yǎo tiǎo
wèng
fù jī
yuān
kòu fǒu
bó bì
读文正音
臣闻吏议逐①客,窃②以为③过④矣。昔穆公求士,西⑤取⑥由余于戎,东⑦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⑧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⑨于秦,而穆公用⑩之,并 国二十,遂 霸 西戎。
①驱逐
②私下
③认为
④过错
⑤名作状,向西
⑥得到
⑦名作状,向东
⑧使……来,招来
⑨生产
⑩任用
吞并
于是
称霸
疏通文意
(一)本文开头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语气谦和,有话直说,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②开篇即驳斥有关官吏的观点,先破后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孝公用①商鞅之法,移②风易③俗,民以④殷⑤盛⑥,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⑦,诸侯亲⑧服⑨,获⑩楚、魏之师,举 地千里,至今治 强。
①使用,采用
②改变
③改变
⑤“富裕”或“众多”
④因此
⑥多
⑦被使用
⑧亲近
⑨归附
⑩俘虏,打败
占领,攻下
政治安定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①并巴、蜀,北②收上郡,南③取汉中,包④九夷,制⑤鄢、郢,东⑥据⑦成皋之险,割⑧膏腴之壤,遂散⑨六国之众⑩,使之西 面事 秦,功施 到今。
①名作状,向西
②名作状,向北
③名作状,向南
④兼并
⑤控制
⑥名作状,向东
⑦占据
⑧割取
⑨使……散,瓦解
⑩通“纵”,合纵
向西
延续
侍奉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①公室,杜②私门,蚕③食④诸侯,使秦成⑤帝业。此四君者,皆以⑥客之功⑦。由此观之,客何⑧于秦哉!向使⑨四君却⑩客而不内 ,疏 士而不用,是 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⑥依靠
⑦功劳
⑧对不起
⑨如果,假使
⑩拒绝
“纳”,接纳
疏远

实绩
②杜绝,堵塞
③名作状,像蚕一样
①使……强,加强,增强
④蚕食:逐步侵占
⑤成就
(二)本段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点明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分析史实:四君取士的做法与效果
反面假设论证:客何负于秦哉! 阐明却客之后果。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结构严谨有序
秦国人才战略简表 时代 人物 来源地 用人效果
秦穆公 (前659-前621) (春秋五霸之一) 由余 西戎(晋)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百里奚 楚(虞) 蹇叔 宋 丕豹 晋 公孙支 晋 秦孝公(前361-前338) 商鞅 卫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秦惠王(前337-前311) 张仪 魏 以横破纵、四面事秦
秦武王 甘茂 楚
秦昭王(前306-前251) 范雎 魏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秦庄襄王 吕不韦 卫
秦始皇 李斯 楚 灭六国、统一天下
今陛下致①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②明月之珠,服③太阿之剑,乘④纤离之马,建⑤翠凤之旗,树⑥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⑦一焉⑧,而陛下说⑨之,何也?必⑩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 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 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 外厩;江南金锡不为 用,
①得到
②悬挂
③佩带
④驾驭
⑤竖立
⑥摆,架起
⑦出产
⑧语助词
⑨“悦”,喜欢
⑩一定,如果一定

珍贵的
玩赏之物
充实
充满

随侯珠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随侯珠随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
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
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
这是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出自著名制剑大师欧冶子和干将之手。
其相当珍贵,曾让楚国和晋国为它爆发了战争
这把剑据说是秦始皇生前最喜欢的佩剑,经常剑不离身,死后还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地宫之中。
太阿剑
西蜀丹青不为①采。所以②饰后宫、充下陈、娱③心意、说④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⑤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⑥于前,而⑦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⑧于侧也。夫击⑨瓮叩缶,弹筝搏⑩髀,而歌呼呜呜快 耳目者,真 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①用作
②用来……的东西
③使……愉快,使动用法
④“悦”,使动用法
⑥进献
⑦表并列
⑧站立
⑨敲击
⑩拍
使……畅快
的确,实在
⑤通“附”,镶嵌
今弃①击瓮叩缶而就②《郑》《卫》,退③弹筝而取④《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⑤观而已⑥矣。今取⑦人则不然⑧,不问可否,不论曲直⑨,非秦者去⑩,
①舍弃
②取用
③使……退,摈弃
④取用
⑤适合
⑥罢了
⑦取用
⑧不是这样
⑨是非对错
⑩使离开
为 客者逐。然则 是 所重 者,在乎 色乐珠玉;而所轻 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 跨 海内、制 诸侯之术也。

这样那么

看重,形作动
在于
轻视,形作动
用来……的东西
控制,占据
遏制
(三)本段运用了哪一论证方法?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用物
色、乐、珠玉,秦不生一而悦之。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所轻
所重
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用人
重物轻人
(类比论证)
课文内容 概括层意 论证方法 语言特色

(四)第二段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分析其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
直击
“逐客”
之过
对比论证
运用大量排比铺陈和鲜明对比,使文章富于文采,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又有了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
第2层: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
第4层:直指重物轻人,危害统一。
第3层:指出“快意当前”的标准。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第1层:喜取异国宝物,提出疑问。
铺陈,即展开陈述,就是浓墨重彩地对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展开陈述,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
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①则士②勇。是以太山不让③土壤,故能成④其大;河海不择⑤细流,故能就⑥其深;王者不却⑦众⑧庶,故能明⑨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⑩无敌也。
①武器锋利
②士兵
③推辞,拒绝
④成就
⑤舍弃,抛弃
⑥成就
⑦推却
⑧百姓
⑨使……明,明示
⑩……的原因
五帝:黄帝、颛(zhuān)顼(xū) 、
帝喾(kù)、唐尧、虞舜
三王:
三皇:
夏禹﹑商汤﹑周武王
燧(suì)人氏、伏羲、神农
三王、三皇、五帝
今乃①弃②黔首以③资④敌国,却⑤宾客以⑥业⑦诸侯,使天下之士,退⑧而不敢西向,裹足⑨不入秦,此所谓“藉⑩寇兵而 赍 盗粮”者也。
①却,竟
②舍弃,抛弃
③来
④帮助
⑤拒绝
⑥来
⑦使……成就功业
⑧回,返回
⑨比喻止步不前
⑩借
表并列

(五)请同学们分析本段在论证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① 比喻、类比论证
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常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进一步表明“纳客”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② 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纳客”为上策。
反面:今秦国“逐客资敌”是“藉寇兵而赍盗粮”,指出“逐客”造成的危害是“资敌国”“业诸侯”“裹足不入秦”,与“纳客之利”对比。
综上,本段为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夫物不产于秦,可①宝②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③者众。今逐客以④资⑤敌国,损⑥民以⑦益仇⑧,内⑨自虚⑩而外 树怨 于 诸侯,求 国无危,不可得 也。
①值得
②当作宝贝
③效忠,动词
④来
⑤帮助
⑥减少
⑦来
⑧增加敌国的力量
⑨在国内
⑩使自己虚弱
在国外
结怨

要求
实现,达到目的
(六)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论: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危亡。
作用:总结深化,呼应前文。
第一,“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第二,“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2段对人的取舍标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照应第3段逐客的危害,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
第四,“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最后两句与开头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贯通。
结构分析
谏逐客书
1、表明观点--开门见山
2、史实论证
3、类比论证
4、总结深化 --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逐客是错误的)
(客有功于秦)
(逐客不利统一大业)
(逐客危害秦国)
缪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一—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雌——打击豪门一一强化集权
爱异国物
逐外国人
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李斯的上书言辞犀利精辟,请分析《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
避重就轻,缓和对立情绪
谈古论今,用事实说话
以美为刺,满足虚荣心
多种论证方法的融合使用
请结合文本赏析《谏逐客书》是如何做到气势奔放、文采斐然的。
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运用铺陈手法的特点。
①角度的变化。
②用词的变化。
③句式的变化。
总之,由于铺陈中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学习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经济和科技关键靠人才。《谏逐客书》在人才观方面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1.确立人才资源意识。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第一资源,要广纳贤才。
2.要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是最重要的无形资本,把发现、培养、吸引、稳定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
写作特色
(1)立论高远,观点鲜明。
李斯完全抛开个人的得失,专从逐客对秦国的前途命运以及秦王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影响,来分析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政治主张。
(2) 论证有力,论证方法多样。
从头到尾,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对比,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分明,从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3) 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大量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句式整齐错落,音节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滔滔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
“正反对比,利害并举”
文言积累-通假字
①遂散六国之从  (从,通假字,通“纵”,合纵。)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内,通假字,通“纳”。)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通假字,通“悦”。)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通假字,通“附”,缀着。)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文言积累- 词类活用
⑥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
①至今治强:古义形容词,指安定,今义是动词,治理。
②西取由余于戎。:名作状语,向西
③西.并巴蜀:名作状,向西
⑤使之西面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④使之西面事秦:名作状,向西
⑥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
文言积累- 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
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
③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
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
④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
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在司马迁的笔下,李斯既是一个眼光敏锐的政治家,又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既有身居相位的无上荣耀,又有腰斩咸阳的无奈凄凉;既有追求功名的壮怀激烈,又有厌恶争斗的心灰意冷,是外似刚愎而内心游移的两面派。
观点一
是英雄
观点二
是小人
课后作业:标题自拟
字数300字左右
你是如何看待李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