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谏逐客书 》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 《谏逐客书 》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23:1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谏逐客书
李斯
劝谏是一门艺术。商朝比干劝谏商纣王,被挖心;西汉晁错劝谏汉景帝削藩,被腰斩;战国邹忌向齐宣王上谏,成功。
导入
卑微打工人李斯如何劝说上司秦始皇不赶走自己?
1、梳理内容,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和特殊句式。
2、剖析思路,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3、知人论世,赏析劝谏艺术价值。
4、勇担使命,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素养目标
解题
劝谏(用言语规劝君主尊长改正错误)
驱逐
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文体
题解:
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疏》,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
古代文化常识补充
逐客的原因向来有不同说法。
一是“郑国修渠案”引发逐客,依据是《史记 李斯列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第二种说法认为逐客是因为嫪毐叛乱事而起。据《史记 吕不韦列传》,“(始皇九年)九月,夷嫪毐三族,……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逐客即由此而来。
第三种说法认为逐客是针对吕不韦的宾客势力。《史记 吕不韦列传》载“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故逐客是为了清除吕不韦门客的势力。
下逐客令的原因
李斯的“老鼠哲学”——精致利己主义者。
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有尊严的获得秦王重用
李斯为什么一定要留在秦国?
郑国间谍一事已经属于事实,自己也遭到怀疑(开口辩驳困难)
外有宗室大臣攻讦 ,内有秦王逐客铁令。(容易招致危险)
李斯的处境:
我有我的小傲娇,多带点东西跑路。
抨击宗室大臣,他们污蔑我们客卿啊!
我忠心耿耿,天地可鉴,岂是郑国之流?
客卿那么多好处你怎么没看见?(客卿之利)
让我们回去是吧?好!等我们回到母国,起而攻之,打不死你!(逐客之害)
假设你也是在被驱逐者之列,你要向秦王进行说明和劝谏,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说?
交流讨论:你觉得哪些对策好,哪些对策欠缺考虑?
缪公 蹇叔 丕豹 鄢 郢
功施到今 范雎 穰侯 灵鼍 玩好
駃騠 宛珠 珥 阿缟 瓮
缶 搏髀 《昭》 窈窕
黔首 藉寇兵 赍盗粮

jiǎn
rǎng
tuó
jué tí
yān

ěr
ē gǎo
yǎo tiǎo
wèng
yǐng
fǒu


qián


hào
yuān
zhāo
jiè
整体感知——正音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之)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
通“穆”
名作状,在西边/在东边
使动,使…来
私下
改变
占领
攻取
吞并
状后
被动句,乐于为用
定后
定后
社会安定强盛
错误
生,出生
多,众多
军队
称霸
亲近
归附
俘虏,打败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同“纵”,
合纵之策
名作动,侍奉
名作状,
向西
名作状,向西/北/南
使动,
使……解散
控制
定后,险之成皋
名作状,在东面
延续
吞并,囊括
堵塞,封闭
使动,使……强大
贵族豪门
名作状,像蚕一样
依靠

助词,协调音节
假使
同“纳”,接纳
实际
推辞,拒绝
由余本为戎之重臣,因为秦穆公巧用离间计才将其收为客卿,并且在“遂霸西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用“智取”的“取”。
百里奚原本是入秦的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后逃到楚国,穆公在得知百里奚之才后,用五张羊皮赎回他,故用“失而复得”的“得”。
蹇叔则是由百里奚推荐,穆公派人迎接入秦的,故用“迎”。
丕豹、公孙支是他们自己由晋国逃到秦国而被穆公重用的,故用“来”。
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穆公用百里奚计,送16名女乐给西戎王,使之沉溺女乐,荒芜国政。秦乘机攻伐西戎,将西戎12国并入秦土。
商鞅变法:“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废除土地国有,允许土地买卖。大力推行县制,把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中央。统一度量衡。
百里奚
商鞅
连横:某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它国家,这样一来,不但六国不能团结一致,而且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内讧。此法为张仪所提倡。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
张仪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同“悦”,喜欢
悬挂
取得、得到
佩带
树立
代词,它们
动作名,供玩赏的宝物
摆,架起
出产


被动句
用作
同“彩”
用来……的
堂下,指宫女、珍宝摆放之处
使……欢乐/愉悦
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使……痛快
娴雅变化而能随俗
击打,拍打
宛转,缠绕
附着,镶嵌
美好,美丽
妖冶,艳丽
适于观赏
大腿
的确,实在
取用
摒弃
像这样做
进献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形作动,重视;轻视
判断句 “非…也”表否定判断
用来……的
驾驭天下
方法
被驱逐
使离开
在于
随侯珠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随侯珠随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
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
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
这是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出自著名制剑大师欧冶子和干将之手。其相当珍贵,曾让楚国和晋国为它爆发了战争,这把剑据说是秦始皇生前最喜欢的佩剑,经常剑不离身,死后还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地宫之中。
太阿剑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使…彰明
形作名,深度
推辞、拒绝
辞让,拒绝
形成
同“释”舍弃
成就
丰裕,繁盛
因此
……的原因
武器锋利

指平民、老百姓
来,
表目的
资助
供给
拒绝
回,返回
使动用法,
使…成就霸业
比喻止步不前
同“借”,借给
表并列
赠送
五帝:黄帝、颛(zhuān)顼(xū) 、
帝喾(kù)、唐尧、虞舜
三王:
三皇:
夏禹﹑商汤﹑周武王
燧(suì)人氏、伏羲、神农
三王、三皇、五帝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名作状,在内,在外
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
实现
增加
宾前(虚自),状后
“ 内虚自而外于诸侯树怨 ”
帮助
减少
要求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逐客国危
逐客损己
逐客为过
重物轻人
2.自由诵读第一段,梳理本段论证思路,完成表格,并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点: 论据 君王 人才 措施 结果
穆公
孝公
惠王
昭王
小结: 结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缪公用之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商鞅
民盛国强,诸侯亲服
张仪
四面扩张
打击豪门
蚕食诸侯,成就帝业
“客何负于秦哉!”
五子
范雎
散六国合从,功施到今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变法治国
2.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正面举例论证。
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②反面假设论证。
向使四君
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③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论证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
反面假设四代秦君驱逐客卿的后果
3.阅读第二段,思考:
秦王对待外来物品和对待人才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原词回答)
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3.阅读第二段,思考:
秦王对待外来物品和对待人才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原词回答)
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悦之
去、逐
【结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重声色珠玉

轻有才之人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类比论证:物——人
取物原则:用异国物
用人原则:逐异国客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阅读第三段,填表:
人物 做法 结果 证明的观点
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不分地域,广揽人才)
五帝三王
秦王
无敌
弃黔首、却宾客
(非秦者去,排斥客卿)
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藉寇兵而赍盗粮
资敌国、业诸侯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古今、正反、敌我对比)
纳客之利
(用客治国)
逐客之害
(逐客资敌)
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5.阅读第四段,思考:
第4段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这一段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5.阅读第四段,思考:
第4段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这一段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士愿忠于秦国
反面:逐客国危(内自虚而外树怨)
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危亡。
1、谏书观点:逐客为过
2、史实论证:客卿有功
3、类比论证:重物轻人
4、对比论证:逐客利害
5、总结分析:逐客亡国
小结:梳理文章的论辩思路
探讨任务:
1.李斯的《谏逐客书》能否说服秦王“除逐客之令”?
若是能,理由是什么?
利——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史记 李斯列传》
1、设身处地,抓住“秦王之所大欲”
全篇七八百余言,李斯不仅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避免了身份的敏感性;而是把自己切身利益融入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
“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
劝谏艺术
2、道古论今,选例典型;
文章的第一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二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将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
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在物与人的对比中,也选用的是秦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3、正反论证,利害并举,对比强烈;
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第四段先正面论证“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啟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借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
4、结构严谨,语言恣肆。
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迎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总结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