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与妻书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 《与妻书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2 23:1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
林觉民
知人论世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这样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知人论世
林觉民(1887—1911) 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人。少年时就接触民主思想,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二是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
三是24岁—— 参加广州起义,25岁——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士之一。
写作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1911 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 支部(即福建支部)经商议
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
写作背景
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止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与妻书》原文
写在一方布帕上
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陈意映
其妻陈意映阅信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写作背景
禀父书 林觉民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参考译文】不能尽孝的儿子觉民叩跪启禀父亲大人:儿子我若阵亡,只是会连累(lěi)长辈受苦,弟妹缺衣少食而已。然而却对全国民众大有益处。(儿子我) 这极重的不孝之罪,乞求(父亲大人的)宽恕。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敬辞。旧称对方,多用于书信)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 用于师长:函丈、道席等。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4. 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 用于夫妇:俪鉴等。
7. 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现代书信的一般格式
(1)称呼 顶格写在第一行,再在后面加上冒号。
(2)问候语 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3)正文 是书信主体,应分段来写。
(4)祝颂语 是表示致敬或祝贺一类的话,它可以紧接着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另外,在写与“此致”和“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一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5)署名 写在信的右下角。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同学”、“好友”等。
(6)日期 一般另起一行写于署名下面。
预习检测——诵读正音
如晤(wù) 眷属(juàn)
双栖(qī) 使之肖我(xiào)
相和(hè) 一恸(tòng)
称心(chèn) 能彀(gòu)
婉解(wǎn) 不能禁(jīn)

juàn
xiào

tòng

gòu
chèn
jīn
wǎn
1. 赏析语句,分析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1)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表达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人心灵的凛然正气。
( 2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说明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说明了作者担心妻子不理解,不得不“忍悲为汝言之”的悲伤和矛盾的心情,交代了作者“言之”的原因,引出后文对“吾衷”的论述。
(3)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怎样理解“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2.“司马青衫”“太上之忘情”“老吾老”“幼吾幼”三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极度悲伤;
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用“老吾老”“幼吾幼”的典故,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3.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什么?
为了表明自己绝非无情之人。作者从爱怜妻子之情出发,想到妻子一定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痛苦,所以宁愿“汝先吾而死”。作者本来并不希望抛舍妻子而使她独自承受悲痛,暗示现在要舍生取义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
4.第3、4 段两段回忆并未按时间顺序安排,但并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请具体分析。
两段回忆并未以时间排序,
想必是作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有景有情,边叙边议,
所述皆夫妻至爱之言,所叹皆一往情深之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真切的情感让读者沉浸其中,引起情感共鸣;
是否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并无大碍。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明) 《项脊轩志》
5.第5段描写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列举当时社会上种种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将矛头直指社会惨状及其根源,与上文温馨和谐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在这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不现实的。
6.“教其以父志为志”与上文哪句话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上文“使之肖我”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
7.文章的第三、四段写了哪三忆?第五段写了哪三愿?
三忆六七年前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
一忆生死之争论
二忆新婚燕尔,两人双栖之所
三忆
三愿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是实,灵魂常相依
忆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忆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说明自己“真真不能” 忘记爱妻。
忆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
三愿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
这三忆与三愿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8.“有不解处”有何深意?
“有不解处”表面上看是对信中的文字而言的,实际上还包括更深层的意思:希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革命志向。“尽吾意”与开头处的“察吾衷”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段),交代作此书信的原因和悲痛之心。
第二部分(第2-5段),回忆恩爱往事,反复倾诉“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与不舍,抒发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怀。
第三部分(6-8段),写了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
与妻书——爱
爱国之情
诀别原因:献身救国
“就死”之理
国家腐败
社会黑暗
灾难深重
悲痛心情:“泪珠和笔墨齐下”
爱妻之情
“爱汝之情”
三忆
一嘱
三愿
融合
升华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那么,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文章第1段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引出下文“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中夫妻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以及第4段开头对往事的回忆,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前文的“吾至爱汝”。
第5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段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
第6段表达了作者“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
第7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全文的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
第8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文白夹杂
这封信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等,都同白话很接近。故风格易。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1.用典
这封信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没有冗繁之感。
2-2.比喻、排比、反问
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了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在“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一部分中分析黑暗现状,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3.语言风格:易、悲愤慷慨、深情缠绵
文白夹杂 ——易
对血腥凶残的清统治者——悲愤慷慨
对妻子 ——深情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