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预习检测
①缪mù公 ②蹇jiǎn叔 ③殷yīn盛 ④鄢yān
⑤郢yǐng ⑥成皋gāo ⑦膏腴yú ⑧穰rǎng侯
⑨太阿ē ⑩纤xiān离 灵鼍tuó 外厩jiù
傅玑jī 珥ěr 阿缟gǎo 搏髀bì
黔qián首
法家大抵少文采,唯李斯奏议,尚有华辞。——鲁迅
谏 逐 客 书
李 斯
作者介绍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法家代表人物。
《泰山刻石》的作者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符号化,字体大小一致,笔画间隔圆润。直到今天,印章还在使用这种字体。
李斯其人
李斯其人
李斯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李斯其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jié),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wǔ)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贵贱穷通,“在所自处”——李斯的人生观
李斯其人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duó)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wù)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wù)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骂人最恶毒的话莫过于说人卑贱(地位低下),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陷于穷困。
李斯其人
李斯:一只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粮仓鼠
战国末年入秦国,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后劝说秦王政灭诸候、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李斯其人
驱逐客卿——写作背景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
李斯其人
李斯:一只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粮仓鼠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主要成就:政治上废除分封;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社会方面修驰道车同轨。
为秦一统天下做了巨大贡献。
引同窗好友韩非到秦国,又嫉妒其才能,将其设计害死。
任为丞相后,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李斯: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
李斯其人
李斯其人
李斯: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李斯其人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样办到呢?
牵犬东门(牵黄犬):比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其人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犬的过程。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四次叹息”。
一叹:见厕鼠、仓鼠。二叹:贵为丞相。
三叹:篡改始皇遗诏。四叹:身具五刑。
解 题
谏逐客书
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书:指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
“逐”:驱逐
“谏逐客书”: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知识拓展
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文本研读
李斯仅凭一封奏疏就完全扭转了自己的处境,确实令人惊叹,值得我们细究。因此,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主问题是:
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能说服秦王“除逐客之令”?
文本研读
如果你穿越时空,你成为即将提笔撰写《谏逐客书》的李斯,此时你会想到哪些劝止秦王逐客的理由?
文本研读
劝谏背景 劝谏主体 劝谏对象 劝谏目的
《谏逐客书》 ①郑国修渠一事给秦国宗室贵族提供了进谗言之机,致使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②当时,秦国已经是第一强国,国家战略目标已经调整为吞灭六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李斯 一方面,他作为客卿处在被驱逐行列中; 另一方面,他当时颇受秦王信任,具有较高的地位。 秦王
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秦王收回成命。
假如你是李斯,此时你会想到哪些劝止秦王逐客的理由?
文本研读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③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关注结尾句,思考共同点
文本研读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假使这四位君王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样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之实,而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假使,如果
拒绝
通“纳”
接纳
疏远
形作动
代词,这
文本研读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判断句)
用来……的
策略,方法
文本研读
③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如今(您)却要抛弃百姓来资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才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来,止住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给敌人兵器,送给盗贼粮食”的做法啊!(判断句)
竟然,却
平民百姓
资助,帮助
使……成就功业
即“向西”
同“借”
兵器
送给
文本研读
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如今(您)要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来增加敌人的力量,在内使自己国力变虚弱,在外又与诸侯结下仇怨,要想让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状语后置句)
减损
增多
使……变虚弱
结怨
文本研读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③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关注结尾句,思考共同点
都指向秦国的富利强大和统一天下的伟业,正好指向秦王作为一位君王的利益关切。
李斯是站在秦王思考问题的角度,立足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来进行劝谏的,非常具有针对性,因而能产生很强的说服力。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róng,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ǎn叔于宋,来丕pī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私下
错误
通“穆”
名作状
在西面
从
名作状
在东面
使动,使……来,招揽
出生
在
吞并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并二十国”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过去秦穆公访求有才干的人,在西边从戎地收用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聘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先生,都不是出生在秦国,但是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于是称霸于西戎之地。
称霸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yīn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改变
改变
因为
殷实富裕
乐于为用
亲附归服
军队
攻克
定语后置句,“举千里地”
安定强盛
译文: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省略句,“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gāo腴yú之壤,遂散sàn六国之从zòng,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
攻取
吞并
少数民族地区
占据
要隘
肥沃
拆散
通“纵”
即合纵
向西
名作动侍奉
延续
译文: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之地,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之地,控制了楚国的鄢、郢之地,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疏通文意
【南北合纵,东西连横】
连横跟合纵都是联盟的意思。
这两种战略都始自战国时期。战国时为了对付秦国,所以苏秦发起了合纵,即多个弱国联合起来对付强大的秦国,其中包括燕国、魏国、韩国、赵国、楚国。这几个诸侯国基本上是由北向南排列,所以叫做“合纵”,意思就是纵向的联合。
秦国为了对付这个联盟,拉拢强大的齐国,一起对抗合纵国,秦国在西边,齐国在东边,所以他们的同盟叫做“连横”,即横向的联合。
知识链接
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qiáng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nà,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使……强大
王室
抑制
贵族豪门
凭借
辜负
译文:秦昭王任用范雎,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疏通文意
同“纳”,接纳
疏远
为第一段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
第一层: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中心论点,干净利落。
第二层:昔缪公求士 ......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例举先君史实,阐明纳客之利。
第三层: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反面(假设)推论,阐明却客之非。
人物
穆公
孝公
惠王
昭王
对人才态度
采取措施
结果
求五子
广纳人才
遂霸西戎
用商鞅
变法治国
民盛国强
用张仪
四面扩张
以横破纵
得范雎
打击豪贵
强化集权
结论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
秦国的四位先君具体是如何对待人才的?效果又怎样?
把握内容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驳斥当时的舆论?请简要说明。
①举例论证。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②反面假设论证。
③对比论证
正面论证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
反面假设四代秦君驱逐客卿的后果
向使四君
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分析手法
点明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分析原因:
四君取士的 做法与效果
反向假设,得出结论——逐客则秦“无富利之实、强大之名”
穆公求五子—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梳理思路
梳理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第一段
疏通文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ē之剑,乘纤xiān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yuè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jué騠tí不实外厩jiù,江南金锡xī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得到,获得
悬挂
佩带
树立
名作动,立起,陈设
出产
通“悦”,喜欢
那么
这
供玩赏的宝物
骏马
被
被动句,“为”表被动。
现在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疏通文意
【随侯珠】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随侯珠随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
【和氏璧】
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
【太阿剑】
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出自著名制剑大师欧冶子和干将之手。据说是秦始皇生前最喜欢的佩剑,经常剑不离身,死后还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地宫之中。
知识链接
疏通文意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yuè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yuān珠之簪zān、傅fù玑jī之珥ěr、阿ē缟gǎ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yǎo窕tiǎo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èng叩kòu缶fǒu,弹筝搏bó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zhāo 》《虞yú》《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用来……的
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使动,使……娱乐
同“悦”,使……愉悦
宛地出产的宝珠
附着
珠子
耳环
东阿所产的细绢
娴雅变化而能随俗
娇美妖冶
拍击大腿
使……愉快
接受
像这样
贪图享受眼前一时的快活
适于观听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娴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赵国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呜呜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别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别国音乐可以快意,适于观赏罢了。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qū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样
是非善恶
使……离开
被驱逐
既然这样,那么
相当于介词“于”
百姓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被动句,“逐”直接含被动。
是
用来……的
检验所学
①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②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③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句子翻译
检验所学
①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句子翻译
检验所学
②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句子翻译
检验所学
③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如今(陛下)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接受《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句子翻译
检验所学
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如今(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让(他)离开,凡是客卿都要被驱逐。
句子翻译
为第二段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
第一层:段首至“何也?”
指出客观事实,秦喜用异国物。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假设不用异国物的后果。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
指明秦君取物的具体原则:快意、适观。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
说明重物轻人,危害统一。
本段主要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①举例论证。 列举秦王爱外物的事实。
②反面假设论证。假设必须出自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所喜欢的玩物和美女等都不能有。
③类比论证。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由物推及人。
物→人
④对比论证。用秦王“取物”和“用人”的不同原则做比较,批评其重物轻人。
取物原则:用异国物,兼采天下
用人原则:逐异国客,独重本土
分析手法
课文内容
第2段直击“逐客”之过。
概括层意
第一层:喜取异国宝物,提出疑问。
第二层: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
第三层:指出 “快意当前”的标准。
第四层:直指重物轻人,危害统一。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语言特色
运用大量排比、铺陈和鲜明的对比,使文章富于文采,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又有了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
第二段小结
前两段联系
逐客
过矣
昔
今
先君之得
陛下之失
秦穆公——用五子之策——称霸西戎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
秦惠王——用张仪之计——西面事秦
秦昭王——用范睢之力——秦成帝业
(若不纳客不用士——国不富利强大)
取得大业
秦国客卿——逐之——不利于秦
异国之物——取之——重物轻人
危害统一
暗示
“逐客”
之过
直击
“逐客”
之过
对比论证
文意疏通
臣闻地广者粟sù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shì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shù,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qián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jiè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
因此
通“泰”
拒绝
通“释”,舍弃
拒绝
百姓
使……彰明
繁盛
……的原因
竟然
使……成就大业
同“借”
送给
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强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三王、三皇、五帝】
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
三皇:燧(suì)人氏、伏羲、神农
五帝:黄帝、颛(zhuān)顼(xū) 、帝喾(kù)、
唐尧、虞舜
知识链接
本段主要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①比喻论证。 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启发秦王认识到“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一步表明“纳客”的重要性。
②正反论证。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正面: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纳客”为上策。(用客治国)
反面:今秦国“逐客资敌”是“藉寇兵而赍盗粮”,指出“逐客”的造成危害是“资敌国”。(逐客资敌)
分析手法
思考:
文章第 1 段和第 2 段以“昔”之“先君用客兴国之得”与“今”之“陛下重物轻人之失”构成对比,而第 3 段本质上还是以“用客治国”与“逐客害国”构成对比,两次对比是否重复?
第3段是对前文铺展开“昔”“今”对比的总结,语言更简洁凝练,论述的内容也更广泛深刻。
第一段只是在讲秦国的历史经验,而第三段用“太山”“河海”比喻“王者”,从秦国的先君推广到所有的王者,更形象也更深刻地揭示了广纳人才的普遍意义。
前两段都只强调了逐客对秦国没有益处。而到了第三段,作者又推进一层--“藉寇兵而赍盗粮”,指出被驱逐者更可能会投靠敌国为他人助力,因此逐客之策不仅于秦无益,反而有利于他国。
文意疏通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名作动,当作宝物,珍视
但是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减损
增多
使……国力虚弱
效忠
结合第四段思考:以下观点句分别照应了前文的哪些内容?
呼应第3段
“却宾客以业诸侯”的错误做法及后果。
照应第2段
“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等秦宫中的异国宝物。
呼应第1段
“由余、百里奚、蹇叔”等帮助秦国成就帝业的客卿。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结论: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危亡。
作用:总结深化,照应前文。
《谏逐客书》全文结构
开门见山,表明观点: 窃以为过矣。
史实论证:秦国四公重用客的史实
过去(客有功于秦)
类比 对比论证
取异国物逐异国人
“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现在(逐客不利统一大业)
比喻
对比论证
结论:
纳客之利: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逐客之弊: 资敌国、业诸侯
(逐客是错误的)
逐客——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将来(逐客将危害秦国)
鉴赏李斯的劝谏艺术
你认为李斯这篇奏章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可从内容、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分析)
文本分析
劝谏艺术
全篇七八百余言,李斯不仅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避免了身份的敏感性;而是把自己切身利益融入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
1、设身处地,抓住“秦王之所大欲”
“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
劝谏艺术
文章论说层层深入,第一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二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将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
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在物与人的对比中,也选用的是秦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2、道古论今,选例典型
劝谏艺术
3、论证手法丰富多样,有说服力
①举例论证:既回顾历史,论证客卿之功;又取证当下,说明秦用物时不择国别。
②对比论证:纳客与逐客。(利害对照,是非明显)
③假设论证:假设不用异国之物,秦王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假设逐客却宾,秦国将面临危机,警戒到位。
④比喻论证: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喻“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以“藉寇兵而赏盗粮”喻逐客“资敌国”“业诸候”的愚蠢行为,形象而有说服力。
劝谏艺术
4、语言委婉得体、文采斐然,使秦王陡增惜才之心。
①语气委婉:“吏议”逐客,而不是“君令”,转移“失误”的责任,避开锋芒。让秦王有回旋的余地,便于收回成命;“窃以为”,带着自谦、商量。
②善用铺排:第一段以排比句式列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用客之例,语气贯通气势酣畅,显得理直气壮;第二段铺陈大量秦宫所用之物(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令人应接不暇。
③用字讲究:“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一系列同义动词变换使用,辞藻丰富。
④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