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4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导 入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思路。
2、通读全文,并分析本文综合运用排比、用典等多种修辞格的写法。(难点)
3、学习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重点)
学习目标
林觉民(1887—1911)
林觉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作者简介
林觉民
婴儿被嗣
林觉民儿时就过继给了叔父林孝颖。
叔父林孝颖饱学多才,诗词文赋样样精通,以才闻名。
天资敏慧
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少有大志,不屑于科举。
13岁参加科举童生考试,可他志不在求取功名,提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愤而离开考场。
胸怀大志
15岁考入新式学堂,接触了民主革命思想,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如《民报》《浙江潮》等。思想激进,致力于暴力推翻满清政府。
眼见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林觉民四处传播革命思想。他口齿伶俐,演讲极具煽动性,常引得台下学生热血沸腾,当时学堂的一位教员见此场景,惊叹到:“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夫妻恩爱
18岁时迎娶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陈意映。陈意映父亲是清末举人,书香门第,门当户对。婚后两人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生活很惬意。
投身立业
林觉民崇尚新思想,兴办了一所女学,实践邹容提出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传授西方的思想文化,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女学学员中有很多人走出家门,求学于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林觉民建立了一个读报所,号召大家聚集一处共同阅读进步报刊。陈意映挤出家用充作活动的经费,购买了《革命军》《猛回头》等革命读物供大家阅读。
两人不仅在生活中琴瑟和鸣,在思想观念方面,更是一拍即合。
1907年,林觉民自费去日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
当时两人的长子才满周岁,正是最需要找人照顾的年龄,陈意映却告诉丈夫,尽管去追求学问,家里的事情无需挂怀,有自己一人就够了。
林觉民进入日本应庆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与德文。他翻译了《六国宪法论》,在康有为、梁启超来日宣传君主立宪时奋笔写下《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的文章,敢于和权威唱反调。
在日本留学期间,林觉民深受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影响,成为了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以同盟会代表的身份在日本各地巡回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日本留学
1911年1月底,林觉民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遂义无反顾回国响应。先赴香港,后回福建老家召集革命志士。他躲藏于福建西禅寺中制造炸药,将炸药装到棺木中,打算运往广州,支援起义。
陈意映曾挺身而出,要求装扮成寡妇护送棺材随行掩护,可是因为怀孕只能作罢。两人决定,林觉民一人奔赴广州,陈意映则在福建待产。
4月初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
1911年4月24日在九龙岛狭小的赁屋内,林觉民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
积极起义
慷慨赴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在双方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流弹击中腰部,倒地竭力被俘。
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问林觉民,林觉民虽然遍体鳞伤,依旧态度从容,侃侃而谈,从世界形势讲到革命道理,从清吏暴政讲到百姓疾苦,最后他说清朝不过是苟延残喘,日薄西山,不用多久,便会倒在革命的浪潮之下。
张鸣岐不禁叹道:“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若留给革命党人,实为后患,必杀之。”
就这样,年仅24岁的林觉民,5月3日在广州天字码头英勇就义,他面不改色,大笑道:“吾今日登仙矣。”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黄
花
黄花岗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背景知识
岗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背景知识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背景知识
《禀父书》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解题
这封信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以必死的决心给妻子陈意映写的一封“绝笔书”。字里行间,既有对妻子至真至诚的纯洁爱情,又有决意为国赴难的爱国情怀,内容感人,广为传诵。《与妻书》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文写在一方布帕上。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长子依新后夭折)献给人民政府,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从小缠足,但在林觉民引导下,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缠足。后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她接受新学,支持丈夫革命。1913年因悲伤抑郁过度而去世。能诗善文,遗有诗稿一册。
本文就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信,这信实际上却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陈意映
《与妻书》更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美情书”。
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然正气。
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
虽然已时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诵读课文
会晤 眷属 称心 彀中
栖息 筛子 肖像 应和
旁午 模拟 哀恸 禁受
qī
wù
juàn
chèn
gòu
bàng
xiào
tòng
jīn
shāi
mó
hè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全文中心 【总纲】
主找出集中体现“吾衷”的一句话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主旨句
?
爱汝
就死
推己及人
以天下人为念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愿望
现实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
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天下人,将疼爱妻子的情感升华为天下谋永福,尽显志士胸怀与内心悲壮。
③竟:完成。
第1段
意映卿卿①如晤wù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③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④,谓⑤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④衷:内心。
疏通文意
⑤谓:认为。
②如晤:如同见面。
①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
.
作者写《与妻书》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情是什么?
写遗书的原因:表死别之意,恐汝不察吾衷。
写遗书时的心情:悲伤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解读】作者担心妻子不能理解自己的决定,因而“忍悲为汝言之”,自己内心的悲伤和矛盾交织,“言之”的原因,引出后文对“吾衷”的论述。
交代作此书信的原因和悲痛之心。
第一部分:第一段
④太上之忘情:修养最高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第2段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①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juàn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chèn心快意,几家能彀gòu②?司马春衫③,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④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⑤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⑥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⑦勿悲!
⑦其:一定。
①就:靠近,接近。
②彀:同“够”。
③司马春衫:比喻极度悲伤。
⑤充:扩充。
⑥以……为:把……当作。
④是:正确。
第3段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①语曰:“与使②吾先死也,无宁③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④,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⑤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⑥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⑦先汝而死乎?
⑥禁:承受。
①尝:曾经。
②与使:与其。
③无宁:不如。
⑤盖:承接上文,说明原因或理由,可译为“因为”。
⑦卒:最终
④妾:谦辞,旧时女子称自己。
第4段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①,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②冬之望日③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④,妾愿随君行。”吾亦既⑤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⑥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⑦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⑧形容之。
⑧寸管:指笔。
②适:恰逢
①折:转弯。
③望日:农历每月十五。
⑤既:已经。
⑥乘便:趁机,顺势。
⑦胜:承受。
第5段
吾诚①愿与汝相守以死。第②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③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④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⑤见破镜能重圆⑥?
⑥破镜能重圆:比喻夫妻失散后又重新团圆。
①诚:确实。
②第:只是。
③抑:还是。
④徒:白白地。
⑤几曾:何曾。
⑦奈……何:拿……怎么办。
⑧率性:顺着本性。
⑨肖:像。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交代、安慰妻子。
第6段
①九泉:犹黄泉:地下深处。指埋葬人的地方,阴间。
②旁:靠近。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①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②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第7、8段
①处:地方。
②的的:实在,的确。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②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③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④。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⑤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⑥。辛亥三月念⑦六夜四鼓⑧,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⑨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③偶:婚配,嫁给。
④模拟:想象,揣摩。
⑤恸:大哭、悲痛。
⑥念:同“廿”,二十。
⑦四鼓:四更天。
⑧诸母:各位伯母,叔母。
林觉民的“小我”,也就是对妻子的深爱之情,即“至爱汝",在下文作者有“三忆”、“三嘱”、“三愿”分别是什么?
合作探究,
体会深情
三忆
夫妻谁先死的谈话
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将“小我”之情,即对妻子的挚爱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论说“吾至爱汝”不忍其悲
研读第三、四段: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汝忆否
回忆
又回忆
寄情于事
对妻子的叮嘱有哪些?
思考探究
育儿成人。
子承父志。
清净过日。
林觉民全家福(来自网络)
“三嘱”
第六段提到了作者的三愿是哪“三愿”?其中第二愿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灵魂常相依
三
愿
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可是因为你,我希望有来生。
——周恩来
作者通过追忆生活琐事表达了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将“小我”之情,即对妻子的挚爱深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小结
生离
死别
三忆
三嘱
三愿
情
《与妻书》被称为“民国最美情书”,有人说,这是千百年来最感人的情书, 有人说:这封信,点燃了人们反抗腐朽清廷的怒火, 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这封书信的魅力在哪里呢
既然如此“至爱汝”,又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
汝(妻)—— ?
思考探究
论说 “就死”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
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
“死”
“离”
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
天下人
思考探究
汝幸而偶我;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舍汝而就死——众
汝(妻)——天下人——中国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
①对妻子的爱恋和不舍之情
②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③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④献身革命的坚定与豪迈之情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对妻子的
爱恋和怀念之情
对死别的
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
愤懑之情
对献身革命的
豪迈之情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一封临死诀别书,
论出了家国大义,论出了生死之轻重,亦写出了情之深厚。
为大家
舍小家
小结
【总纲】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三忆、二嘱、三愿
“爱汝”之情
国家灾难 、人们命运——为天下人谋永福
“就死”之理
爱国之情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夫妻之情
爱
融合
升华
反复将“天下”“国”和“家” 对举,是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一方面是想安慰妻子,告诉妻子自己的死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是想坚定自己的决心。
5次“国”、5次“家”
小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性格特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的际遇和使命。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际遇和使命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我们最大的际遇,也是我们最大的考验。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艰辛的,奋斗是曲折的,奋斗是长期的,但奋斗者是幸福的!广大青年要下定奋斗的决心,要做这个新时代的开创者、奋进者、奉献者,而不要做这个新时代的彷徨者、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