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
之后的四十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
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拟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
合作完成《资本论》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经济支柱。他在伦敦买了两套别墅,一套留给自己,一套送给了马克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整个文明世界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列宁
革命导师其社会
资产阶级革命席卷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这一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崭露头角,第一次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并立相争。然而随着各国的革命运动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马克思于1849年被迫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后被驱逐,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演讲背景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流亡英国的马克思受邀出席《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纪念会并第一位上台讲话,讲话的记录稿发表在4月19日的《人民报》上,也就是我们所见的这篇演讲稿。
1856年4月14日
1848-1849年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随即便陪同恩格斯一道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地长眠了。
演讲背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1884年3月17日
1884年1月-3月
革命导师其文体
文体知识
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从而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演讲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演讲词类型
①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②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③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说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之门。
文体知识
特点
针对性
条理性
鲜明性
通俗性
鼓动性
临场性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妈妈再也不怕作文写演讲稿啦,通用格式来咯!
文体知识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
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情况。
述其哀—悼念:
主体
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赞其功—评价:
结尾
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慰逝者亲属,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与号召。
颂其德—悼念:
1
2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梳理文章结构
梳理文章结构
【开门见山】
【剖析原因】
【揭示矛盾】
【解决矛盾】
【创刊会现场与听众的互动】
【照应开篇,展望革命前景】
1848年革命的意义:无产阶级解放世界
社会革命的根源:工业科学发展的社会革命基础
社会主要矛盾: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工人
英国工人的先进性
工人革命斗争的彻底性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梳理文章结构
【开门见山】
【评价评说】
【评价评说】
【照应开篇】
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
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在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
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分析文章细节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梳理细节内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表现
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
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
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思考回答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思考回答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新生的人——工人
无产阶级革命是必然
思考回答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作者认为应由谁来掌握社会的新生力量?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有哪些卓越贡献?
梳理细节内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有哪些卓越贡献?
思考回答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研究的领域很多,并且发现独到,并非浅尝辄止 ;
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有哪些卓越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思考回答
实践贡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时间
场合
对象
主旨
1856年4月15日
纪念会
分析当前社会矛盾,指出无产阶级应当成为新生力量主宰世界的历史使命。
革命或支持革命的与会群体
1883年3月17日
海格特公墓
赞颂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及其崇高精神,表达沉痛的悼念之情。
参加葬礼的人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篇目 喻体 本体 效果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干硬外壳
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无底深渊 汪洋大海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蛛丝
品味文章特点
比喻顽固的君权独裁的社会现状
比喻1848年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力,引发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的动荡,但收效甚微
比喻当时矛盾重重的社会危机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比喻气势宏大、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比喻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
用精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总结评价了1848年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表明马克思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课文联读
在理论方面,马克思提出了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像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在理论方面,马克思提出了
“剩余价值学说”。
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在革命理论方面,马克思提出了
“革命论断”。
只有新生的工人阶级才能掌握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解决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统治下出现的种种矛盾,必将由无产阶级来终结。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品味文章特点
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
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当然,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课文联读
在革命实践方面,马克思的做法是: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伟大事业的推动不仅停留在革命理论层面,在革命实践方面,他也是满怀热情,不遗余力,通过一系列斗争方式明确无产阶级的使命描绘革命图景,激励战斗激情。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文章本身记录了马克思出席《人民报》的创刊纪念会,发表了激情澎湃,鼓舞人心的演说,号召无产阶级坚信自我,起来革命。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讲话都收到了极大的反馈,品析他们的语言技巧。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演讲词的三个“看” 点
一看场合
了解对象,产生共鸣
一是创刊纪念会,气氛是融洽和谐的,心情轻松愉快
一是葬礼现场,气氛是庄严肃穆的,心情是沉痛哀伤的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演讲词的三个“看” 点
二看目的
条理清晰,观点分明
马克思致力于剖析社会矛盾,宣传自己的革命思想
恩格斯致力于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意和悼念之情
品味文章特点
课文联读
演讲词的三个“看” 点
三看情感
发自肺腑,言为心声
马克思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强调英国工人的革命积极性,创刊会是在伦敦举行的,与会的多是英国的精英,激发人民革命热情
恩格斯先从伟人逝世的时间地点谈起,这是参加葬礼的人都关心的事实,最后做出至高的评价,能够说出大家共同的心声,引发人们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沉痛惋惜。
革命导师人格
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心中的马克思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在想方设法解释这个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墓志铭
革命火种的延续
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缩者不畏缩了。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能不受他的软化。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7月30日晚,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此后,“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张国焘、刘仁静、周佛海、包惠僧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作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在南湖的一艘丝网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革命火种的延续
第四章
学习演讲词的技法
演讲词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无论是对于高考写作,还是我们的日常交际,都很有必要。请想象自己是现场的一名听众,再次品读这两篇演讲词,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试分析这些句子为什么吸引你、打动你?
1.设置明显的语言标志,突显层次结构
第3段:马克思发现了……
第4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
第5段:该是很够了……但是……而且……
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2.制造落差,使听众产生期待
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其实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
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
3.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将“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比作“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将“无产阶级运动”比喻成“一片汪洋大海”,两个比喻互相对照,无产阶级革命的磅礴气势和深远意义,便不言而喻了,演讲的气势也在比喻中深刻起来。
所谓的1848年革命,……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4.态度鲜明,感彩强烈
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总结
演讲与作文的不同,归根到底在于作文是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的双向交流;除此之外, 听众与听众也处在双向交流之中,不过他们交流的不是语言,而是情绪和反应。
——孙绍振
寄语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