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11:3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殉职(xùn)  狭隘(yì)  热忱(chén)  鄙薄(bì)
B.纯粹(cuì) 干涸(hé) 坍塌(tān) 酬劳(chóu)
C.灼热(zhuó) 滑稽(jì) 恍惚(hū) 抽噎(yē)
D.附和(hé) 呻吟(shēn) 晕眩(xuàn) 突兀(w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麻木不仁  沾轻怕重  见异思迁  漠不关心
B.精益求精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C.气喘吁吁  烘堂大笑  参差不齐  惊慌失措
D.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淡薄明志  宁静致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洪水咆哮着,淹没了大片良田和房屋。
B.听到商场广播中发出的警报,人们磕磕绊绊地向门外涌去。
C.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最忌讳的应是废话连篇,无病呻吟。
D.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如排山倒海般,势不可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次运动会即将在岳阳举行,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扬水平,取得佳绩。
B.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上级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订严密的防范措施。
C.眼前的油茶树含翠吐绿,摇曳生姿,把天堂山装点得生机盎然。
D.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B.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C.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蟠桃盛会……
D.这个国庆节你是去博物馆参观 还是去图书馆读书
6、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7、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作品既有对人间美好的温情回忆,也有对旧中国种种灰暗现实的有力抨击。
(1)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狗 猫 鼠》清算了猫的四大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 ;③它老在嚎叫,令人心烦;④   。作者取“猫”这一类型,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对儿童教育问题的看法。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说:“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文中写了自己的体验和看法。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作品 体验 看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童年在“我的乐园”百草园游戏,如拔何首乌弄坏泥墙、抓鸟雀等;长大后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①
《五猖会》 ② 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8、综合性学习
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育才中学决定采用问卷的形式,在全校开展一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在回收的50份有效问卷中,几乎所有人在第一题“你认为课外阅读是必要的吗”的答案中,选择了“非常必要”或“必要”,分别占46%和50%,仅有两名同学选择了“不是很必要”。不少同学在“阅读心得或感受”中表示,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能够“拓展知识面”“丰富内心世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比例并不高。44%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玩游戏”,只有40%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阅读”,其他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了“旅游”“体育运动”等。
材料二 调查显示,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不到半数,52%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0.5~1小时。而阅读的时间段以“睡前”为主,占68%。另外,18%的学生会在“上课时”读课外书,14%的学生选择在“早上或中午等其他时段”进行课外阅读。
材料三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碎片化阅读正在流行。碎片化阅读,是指读者通过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的模式。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的学生就占调查的八成以上,“信息量大、阅读方便、更新速度快”是学生热衷微博的原因。而时间的碎片化也直接助推了快餐式的浅阅读,即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
(1)材料一、二反映出学生阅读的哪些现象?
(2)针对材料三,请你谈谈碎片化阅读的利弊。
(3)你班将举行以“阅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条主题语。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用“/”对下列句子画出句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0、解释词语。
(1)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2、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1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选段
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④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 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 (强壮、强健、健康)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鼓励、勉励、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 (贵重、宝贵、珍贵)的财产。
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 ( 平凡、普通、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⑩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4.依据课文,在括号里选一个最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15.结合选文,概述母亲对我产生的影响。
16.结合加点字,赏析选文第一段划线句。
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17.“母亲是一个 ( 平凡、普通、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18.“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里“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母亲和书(节选) 赵丽宏
又出了一本新书。第一本要送的,当然是我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最关注我的,是她老人家。
母亲的职业是医生。她是一个受到病人称赞的好医生。看到她为病人开处方时随手写出的那些流利的拉丁文,我由衷地钦佩母亲。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是个严肃的人,她似乎很少对孩子们做出亲昵的举动。而父亲则不一样,他整天微笑着,从来不发脾气,更不要说动手打孩子。因为母亲不苟言笑,有时候也要发火训人,我们都有点怕她。记得母亲打过我一次,那是在我七岁的时候。那天,我在楼下的邻居家里顽皮,打碎了一张清代红木方桌的大理石桌面,邻居上楼来告状,母亲生气了,当着邻居的面用巴掌在我的身上拍了几下,虽然声音很响,但一点也不痛。我从小就自尊心强,母亲打我,而且当着外人的面,我觉得很丢面子。尽管那几下打得不重,我却好几天不愿意和她说话,你可以说我骂我,为什么要打人?后来父亲悄悄地告诉我一个秘密:“你不要记恨你妈妈,那几下,她是打给楼下告状的人看的,她才不会真的打你呢!”
我后来发现,母亲其实和父亲一样爱我,只是她比父亲含蓄。上学后,我成了一个书迷,天天捧着一本书,吃饭看,上厕所也看,晚上睡觉,常常躺在床上看到半夜。对读书这件事,父亲从来不干涉,我读书时,他有时还会走过来摸摸我的头。而母亲却常常限制我,对我正在读的书,她总是要拿去翻一下,觉得没有问题,才还给我。如果看到我吃饭读书,她一定会拿掉我面前的书。一天吃饭时,我老习惯难改,一边吃饭一边翻一本书。母亲放下碗筷,板着脸伸手抢过我的书,说:“这样下去,以后不许你再看书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你现在这样读法,会把自己的眼睛毁了,将来想读书也没法读。”她以一个医生的看法,对我读书的坏习惯做了分析,她说:“如果你觉得眼睛坏了也无所谓,你就这样读下去吧,将来变成个瞎子,后悔来不及。”我觉得母亲是在小题大做,并不当一回事。
其实,母亲并不反对我读书,她真的是怕我读坏了眼睛。虽然嘴里唠叨,可她还是常常从单位里借书回来给我读。《水浒传》《说岳全传》《万花楼》《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就是她最早借来给我读的。我过八岁生日时,母亲照惯例给我煮了两个鸡蛋,还买了一本书送给我,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在50年代,哪个孩子生日能得到母亲送的书呢?
中学毕业后,我经历了不少人生的坎坷,成了一个作家。在我从前的印象中,父亲最在乎我的创作。而母亲,却从来不在我面前议论文学,从来不夸耀我的成功。我甚至不知道母亲是否读我写的书。有一次,父亲在我面前对我的创作问长问短,母亲笑他说:“看你这得意扬扬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就你儿子一个人是作家。”
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套自选集,四厚本,一百数十万字,字印得很小。我想,这样的书,母亲不会去读,便没有想到送给她。一次我去看母亲,她告诉我,前几天,她去书店了。我问她去干什么,母亲笑着说:“我想买一套《赵丽宏自选集》。”我一愣,问道:“你买这书干什么?”母亲回答:“读啊。”看我不相信的脸色,母亲又淡淡地说:“我读过你写的每一本书。”说着,她走到房间角落里,那里有一个被帘子遮着的暗道。母亲拉开帘子,里面是一个书橱。“你看,你写的书,一本也不少,都在这里。”我过去一看,不禁吃了一惊,书橱里,我这二十年中出版的几十本书都在那里,按出版的年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本也不少,有几本,还精心包着书皮。其中的好几本书,我自己也找不到了。我想,这大概是全世界收藏我的著作最完整的地方。
看着母亲的书橱,我感到眼睛发热,好久说不出一句话。她收集我的每一本书,却从不向人炫耀,只是自己一个人读。其实,把我的书读得最仔细的,是母亲。母亲,你了解自己的儿子,而儿子却不懂得你!我感到羞愧。
19、作者在文章中写了有关“母亲和书”的哪些事情?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评析下面文字。
母亲放下碗筷,板着脸伸手抢过我的书,说:“这样下去,以后不许你再看书了。”
请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后来父亲悄悄地告诉我一个秘密:“你不要记恨你妈妈,那几下,她是打给楼下告状的人看的,她才不会真的打你呢!”
②看我不相信的脸色,母亲又淡淡地说:“我读过你写的每一本书。”
22、“母亲,你了解自己的儿子,而儿子却不懂得你!”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用的境界
黄钰琦
①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中这样写道。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得以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往往在关键之时有大用。文中所写,表面上说的是林木,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也在讲述庄子的故事。庄子一生困顿,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在官场上没有名气,一生落魄。世俗之人看庄子,无功无禄,觉得庄子是无用的。但若论超凡脱俗,庄子是漆园傲吏,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生逍遥世外,他获得的,其实是真正的自由。
②无用的第一重境界是“总得花看能几日,最难留惜是芳时”。世间事物纷繁复杂,世人以为诗酒音乐是无用之物,往往因此错过人间诸多美好。作诗,乘舟远去,苏轼在“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荇长”中感悟无用之乐,“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苏轼成也诗词,败也诗词,诗词既记载着他的沉浮,也是反哺他的精神食粮。酌酒,远望,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感悟无用之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作诗时饮酒,赏月时也饮酒,酒赋予李白诗情逸兴,为他的人生增添无限潇洒。没有酒这无用之物,就没有李白这有用之人。静坐,抚琴,王维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感悟无用之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乐。可见,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③无用的第二重境界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有用无用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常见的标准。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而无用之事似与成功相离,独忠于自己的喜爱与内心,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事。但只要钟情于所爱,纵使无用又如何?所爱之事给人内心深处带去的震撼经久不息,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精神愉悦。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谁能说他的一生无用?李渔说:“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④无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水穷到云起,正如一个人在修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抉择。旁人的三言两语、生活的无奈,都可能成为摧毁无用之物的利刃。如果因此而生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心上。初发时,内心空无一物,似是无用,回望过去,我们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程了吗?春日晴好,看到盛开的玉兰,不该以有用无用看待,而应想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若要使无用之物在生命中绽放,唯有以自适之心观世事,超凡脱俗,享受这一刻的美好,抓住心灵颤动的那一刹那,你的人生又是何等的幸福美好。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⑤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摘自《读者》2024年第7期,有删改)
23. 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你梳理其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24. 请你从第③自然段中找出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5.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感悟。
三、作文
26.学习的课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们一起探究品尝;实践的园地里,有恐慌,更有荣光,团结的我们一起合作担当;生活的蓝天下,有忧伤,更有欢畅,热情的我们一起体验分享……成长路上,需要我们同担风雨,共享阳光。
请以《我们一起来》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
A 2.D 3.B 4.C 5.D 6.D
7.(1)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 ④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2)①作者通过往事的回忆,认识到封建教育的形式对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扼杀。
②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8.(1)学生明知课外阅读重要,但课余真正阅读的人却不多;多数学生每天阅读不足1小时,睡前阅读普遍。
(2)(示例)利:“碎片”包罗万象,丰富多样的内容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信息。弊:长时间碎片化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时太过随意,渐渐忽视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严谨性。在零敲碎打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思考,有的信息过目即忘,这样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3)示例:人人重视阅读,创设良好读书环境。(能够体现班会主题,且语言精练即可)
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0、(1)广才:增长才干.
(2)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1、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12、淡泊 立志 惜时
13、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14.强健、鼓励、宝贵、平凡
15.(1)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2)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3)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6.“亲眼看到”说明所描述的当时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是作者亲眼所见,增强了真实性、可信度。“破破烂烂”“凶杀毒打”“哭声动天”等词语表现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反抗者的野蛮镇压,突出农民的疾苦,揭露社会黑暗。更表现在这种环境下,母亲给我的正面的影响力之大。
17.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18.不能。前者表示已经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19、①母亲常常限制我,翻看我看的书,确认没有问题才还给我;②母亲因怕我读书读坏了眼睛,不让我吃饭边读书;③常常从单位借书给我读;④我过八岁生日时买了一本书送给我;⑤母亲在书橱里收集"我”的每一本书,却从不向人炫耀,只是自己一个人读。
20、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通过“放”“板着脸”“伸手”“抢”写出了母亲制止“我”在吃饭时读书并且警告“我”不要再这样做,表现了母亲的严肃与严格,表达了母亲对“我”眼睛健康的关心关爱。
21、①“悄悄”写出了父杀背地里避开母亲告知“我”母亲打我也是爱我的,是对“我”错误的惩戒和交代,侧面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深沉的、含蓄的爱。②“淡淡”写出了母亲听到“我”不相信她读过我的书时的淡然冷静,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深沉的、含蓄的爱。
22、“母亲了解自己的儿子”是指母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关心我爱护我,“儿子不懂得你”是指“我”不理解、不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背后所做的事(或指“我”记恨她在我犯错时当着邻居的面打了“我”;“我”觉得母亲吃饭时限制我读书是在小题大做;“我”不知道母亲是否读“我”写的书。);表达了“我”没领会母亲从不炫耀的深沉的含蓄的爱的羞愧,表达了知晓一切后“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激和爱。
23. 中心论点: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分论点1: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分论点2: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分论点3: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24. 道理论证:引用了“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的诗句及李渔“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愉悦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将有用之事与无用之事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无用之事有大用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突出。
举例论证:举了陶渊明的例子,证明了无用即大用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25.符合要求即可。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