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登鹳雀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
王之涣(公元688年 - 公元742年
出生于洛阳(一说祖籍晋阳,即山西太原)。他的家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太原王氏”,五世祖是后魏绛州刺史王隆之,后来家族迁居绛州,其祖父王德表又随官迁至洛阳。到其祖父和父亲这两代,官职不过县令,只是普通仕宦之家。王之涣为父亲的第四子,在同宗兄弟中排行第七。自幼聪明,在良好教育环境下成长,少年时精通文章、穷经义。
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谁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干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鹳雀楼是什么样子?
……
地理位置方面:
位于中国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的黄河东岸,占地面积2.064平方千米。其所处的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西滨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
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我会读
理解字词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倚靠着。
尽:尽头,完了。
欲:想要。
穷:穷尽,全部。
千里目: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
白 日 依 山 尽,
傍晚的太阳
靠着
中条山
落下去了
黄 河 入 海 流。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调整顺序——“入海流”就是“流入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壮阔的画面。“白日依山尽”,诗人看到夕阳依傍着山峦缓缓西沉,一个“依”字,形象地写出了太阳缓缓下落的动态。“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朝着大海奔腾而去,展现出一泻千里的气势。这两句既有静态的山,又有动态的河与日,动静结合,视野开阔,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欲 穷 千 里 目,
想要
看到
更 上 一 层 楼。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全部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全部景色
添加变通顺
调整顺序——“千里 目”就是“目千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诗人笔锋一转,由景入情,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感慨。如果想要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里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尽、使达到极点”的意思。这两句富有哲理,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鼓励人们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目标。
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按原文填空
白日
按原文填空
登鹳雀楼
白日
( )依山尽,
黄河
千里目
一层楼
( )入海流。
欲穷( ),
更上( )。
岳阳楼
滕王阁
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课文主旨
课文结构
登鹳雀楼
登楼所见
黄河入海(想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思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课后作业
1、掌握字词;
2、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进行背诵。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