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2、指导学生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教学重点 仪器的识记
教学难点 仪器的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讲授 一、实验室原则二、常见仪器的使用 1、实验室的基本原则2、实验室的药品处置原则3、实验室的常见标志1、151-152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讲解并且正确操作仪器,以及演示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危害 倾听教师的演示,并且在教师允许后进行简单的操作 学生对于仪器的名称掌握的较好,但是对于使用的注意事项还需要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进行巩固
精习 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知识点。(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 巡视了解学生知识梳理情况,对个别出错的同学进行纠正。检查学生完成知识运用的情况,及时纠错。 独立完成学案知识梳理部分,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完成知识运用,组内交流后全班报告。 学生容易忽视将各部分知识结构建立联系,教师应加以强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知识点。(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1)一、实验室原则 二、常见仪器的使用
教学反思《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导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作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哪些不同的猜想。2、学习通过实验检验猜想。3、学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重点 了解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一定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知识性准备:1、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也越多。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即氧气可以助燃。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性准备:水槽、集气瓶(4个)、长导气管、火柴、澄清石灰水、一面镜子。
实验准备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 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二步:进行猜想和假设。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三步: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施。 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空气的成分,以及人的呼吸作用的过程,确定猜想。帮助学生制定确定猜想物质含量不同的合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并且讲解如何取得实验样品,尤其是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 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通过分析空气的成分,以及人的呼吸作用的过程,确定猜想可能是:氧气(O2)、水蒸气(H2O)、二氧化碳(CO2)的含量有所不同。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研讨确定: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是否熄灭。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水蒸气:呼气中水蒸气是否凝结。 学生回答时可能不全面,组内同学可互相补充。学生在分析中会提出空气中还含有氮气,氮气的含量变不变?教师引导氮气不参与人的呼吸过程,所以氮气量不变。学生寻找方法确定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速度较快,但对收集样品的意义和方法却浑然不知,教师应点拨和指导。
实验实施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完成科学探究的第四步:根据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证据。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检查用品、认真实验、确保安全、保持清洁、爱护公物、清洗仪器、处理废液,特别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正确的实验基本操作完成实验,确保实验安全。指导各组的实验,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⑴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①收集两瓶空气②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入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在桌上。⑵探究呼出的气体的性质①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②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③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玻璃片比较。 熟练排水法集气。教师要解决学生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不会划火柴、不知道滴加澄清石灰水后该如何振荡集气瓶等等。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进行预设,并做第一时间的反应和处理。
实验总结 解释或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五步:通过对现象的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完成科学探究的第六、七步:对结论进行研讨和评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实验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 参与小组的讨论,在恰当的时候给适当的提示。倾听各组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结论的总结。 根据本组实验中收集的实验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实验成果,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的“成”与“败”,确定结论的准确性。 帮助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时存在实验操作不规范造成实验失败的小组分析失败原因,形成正确结论。
时习 根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研究,总结区分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并尝试写出实验过程、步骤和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科学探究:实验准备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验实施的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实验总结的步骤:解释或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教学反思《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导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教学难点 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知识性准备:1、蜡烛能燃烧。2、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物质性准备:蜡烛、小刀、酒精灯、火柴、烧杯。技能型准备:划火柴,观察现象
实验准备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 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二步:进行猜想和假设。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三步: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施。 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蜡烛燃烧前后的现象变化以及原因,确定猜想。帮助学生制定确定猜想的合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并且讲解如何取得实验样品,尤其是用生成物的检验和白烟的成分。 思考问题,提出问题:1、蜡烛是否溶于水?2、蜡烛火焰温度是否一样?3、蜡烛燃烧时的产物是什么?4、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什么?通过分析现象,确定猜想可能是:1、难溶于水。2、温度不同。3、二氧化碳和水。4、石蜡小颗粒。 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研讨确定: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水蒸气:水蒸气是否凝结。 学生回答时可能不全面,组内同学可互相补充。学生在分析中会提出其他可能的猜想,不要急于否定,可通过现象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学生寻找方法确定前两个结论的速度较快,但对后两个问题中的收集样品的意义和方法却浑然不知,教师应点拨和指导。
实验实施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完成科学探究的第四步:根据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证据。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检查用品、认真实验、确保安全、保持清洁、爱护公物、清洗仪器、处理废液,特别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正确的实验基本操作完成实验,确保实验安全。指导各组的实验,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⑴点燃前:①观察蜡烛的外观形态②用小刀切割蜡烛判断其硬度,将蜡烛放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性。⑵点燃过程中①取一根火柴梗,放入火焰中,一秒后取出观察其变化。②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③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⑶蜡烛熄灭后用火柴点燃白烟,观察现象 教师要解决学生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不会划火柴、不知道滴加澄清石灰水后该如何振荡烧杯等等。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进行预设,并做第一时间的反应和处理。
实验总结 解释或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五步:通过对现象的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完成科学探究的第六、七步:对结论进行研讨和评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实验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 参与小组的讨论,在恰当的时候给适当的提示。倾听各组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结论的总结。 根据本组实验中收集的实验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实验成果,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的“成”与“败”,确定结论的准确性。 帮助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时存在实验操作不规范造成实验失败的小组分析失败原因,形成正确结论。
时习 根据对实验研究,总结描述现象的方法,并尝试写出实验过程、步骤和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科学探究:实验准备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验实施的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实验总结的步骤:解释或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教学反思《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2、指导学生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教学重点 实验室药品的取用和仪器的洗涤
教学难点 不同药品的取用和储存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讲授 三、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四、常见仪器的洗涤 1、固体药品的取用2、液体药品的取用 1、仪器的洗涤方法、步骤和洗净标准 讲解并且正确操作仪器,以及演示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危害 倾听教师的演示,并且在教师允许后进行简单的操作 学生对于仪器的名称掌握的较好,但是对于使用的注意事项还需要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进行巩固
精习 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知识点。(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 巡视了解学生知识梳理情况,对个别出错的同学进行纠正。检查学生完成知识运用的情况,及时纠错。 独立完成学案知识梳理部分,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完成知识运用,组内交流后全班报告。 学生容易忽视将各部分知识结构建立联系,教师应加以强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知识点。(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2)三、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四、常见仪器的洗涤
教学反思《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2、指导学生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教学重点 物质的加热、药品存放、检查装置气密性、仪器连接、实验安全
教学难点 物质的加热、检查装置气密性、仪器连接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讲授 五、物质的加热六、常见药品的存放七、装置的连接和检查装置气密性八、实验安全 1、加热装置2、被加热的仪器3、给试管中物质加热时的注意事项1、常见药品存放容器和方式1、简单的连接方式和检查方法1、常见实验安全事项 讲解并且正确操作仪器,以及演示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危害 倾听教师的演示,并且在教师允许后进行简单的操作 学生对于仪器的名称掌握的较好,但是对于使用的注意事项还需要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进行巩固
精习 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知识点。(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 巡视了解学生知识梳理情况,对个别出错的同学进行纠正。检查学生完成知识运用的情况,及时纠错。 独立完成学案知识梳理部分,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完成知识运用,组内交流后全班报告。 学生容易忽视将各部分知识结构建立联系,教师应加以强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知识点。(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1)五、物质的加热 七、装置的连接和检查装置气密性六、常见药品的存放 八、实验安全
反思:《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2、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其区别;在运用中逐步理解两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3、明确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基础;观察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学习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学习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知识性准备:物质的状态、形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质性准备:铁架台、试管、研钵、酒精灯、木条、硫酸铜固体、颗粒状石灰石。技能性准备:观察现象的能力。
复习 提出问题: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发展简史?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化学的相关知识。 积极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可质疑。 学生对于什么是化学的回答较准确流利。
预习 一、物理变化二、化学变化 1、观察实验1、2的现象,注重观察实验的前后物质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2、观察实验3、4的现象,注重观察实验的前后物质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1、[演示]实验【1-1】中的(1)(2)讲解实验中的操作及注意事项2、提出问题: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3、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的实例4、[演示]实验【1—1】中的(3)(4)5、提出问题:(1)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3)化学变化常伴随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能判断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吗?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根据方法引导: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并列表记录。 1、阅读教材P7页说出物理变化的概念2、举例说明物理变化 对于没有明显现象或者是涉及交叉学科知识的现象掌握的不明确学生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语言不够准确,及时点拨、纠正叙述中的错误有些没有关键字的性质要理解内涵
精习 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知识点。(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 巡视了解学生知识梳理情况,对个别出错的同学进行纠正。检查学生完成知识运用的情况,及时纠错。 独立完成学案知识梳理部分,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完成知识运用,组内交流后全班报告。 学生容易忽视将各部分知识结构建立联系,教师应加以强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时习 1、阅读教材,记住知识要点,完成教材 10页第1 题2、课后完成有关“物质的变化”家庭小实验,完成两个典型的变化。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一、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2、运用归纳的方式,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3、知道利用物质的性质,可以鉴别物质。
学习重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学习难点 物质的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知识性准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点。物质性准备:二氧化碳气体、氧气、酒精灯、木条。技能性准备:观察现象的能力。
复习 提出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2、举例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 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变化的相关知识。 积极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可质疑。 学生对于物理变化的回答较准确流利,化学变化可能在举例时有所犹豫。
预习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方法五、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方法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什么?本质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3、引导学生知道常见的物理性质。4、引导学生知道常见的化学性质。5、本质的区别6、你能找到变化和性质区别的关键字吗? 点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举出常见的一些性质供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点拨“关键字” 倾听教师的讲授点拨举出常见性质的例子并加以分类不发生物理变化的物理性质能否体现把教师给出的性质加以分类 对于没有明显现象或者是涉及交叉学科知识的现象掌握的不明确学生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语言不够准确,及时点拨、纠正叙述中的错误有些没有关键字的性质要理解内涵
精习 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知识点。(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 巡视了解学生知识梳理情况,对个别出错的同学进行纠正。检查学生完成知识运用的情况,及时纠错。 独立完成学案知识梳理部分,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完成知识运用,组内交流后全班报告。 学生容易忽视将各部分知识结构建立联系,教师应加以强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时习 1、阅读教材,记住知识要点,完成教材10 页第 5、6 题2、课后完成有关“变化和性质的关系”家庭小实验,找出其中的两种变化,并总结发生变化的物质的性质。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方法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性质和变化的区分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