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修订)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修订)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1 09:1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阅读综合实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修订)教学课件★★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在学习之道、求知之法上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梳理文中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与同学分享交流。

[探究示例]
篇目 学习之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我”在百草园观察动植物的经历启发我们在学习中要葆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生活,要有求知和实践精神。②捕鸟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时不能性急,要耐得住性子。③问“怪哉”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敢于发问,善于发问。④对课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篇目 学习之道
《往事依依》
①“我”看山水画和读《水浒传》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多看、多观察艺术作品,从中获得精神熏陶;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锻炼形象思维。②读《千家诗》的经历启发我们在读诗时要将诗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其意境美,从而陶冶自身情操、提升自身修养。③听老师讲课的经历启示我们读书时要善于运用朗诵法,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外要有计划地多读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添智慧。
篇目 学习之道
《再塑生命的人》
①“我”通过手指游戏学习单词的经历启发我们要善于发掘学习中的乐趣,寓乐于学,积少成多。②“我”理解“水”的过程告诉我们,要学会通过实践和实验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对新鲜事物葆有求知欲。
篇目 学习之道
《<论语>十二章》
①第二、四章告诉我们学习的知识要及时消化,反复温习。②第五章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不能死记硬背。③第七章告诉我们要从学习中发现乐趣,以学习为乐
事,学起来才会事半功倍。④第九章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以他人的缺点为戒,反省自己。⑤第十章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抓紧学习。⑥第十二章告诉我们要坚定理想志向,多发问求教、多思考。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大多是四字格式,结构固定,意义完整。成语的来源,有些是古代的故事、寓言,有些是古代文章里的语句,还有一些来自人们口头常说的习惯用语。成语含义丰富、形象鲜明,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简洁,更生动。研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中运用的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并尝试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再搜集一些源自《论语》的成语,与同学分享。
[探究示例]1.
篇目 成语 运用示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高枕而卧、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示例一】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两年,蓦然回首,那无忧无虑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
【示例二】这个人迹罕至的园子里竟然生长着一片茂盛的花丛,五颜六色的花争相开放,美不胜收。
《往事依依》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乐在其中、烟波浩渺、无边无际、不知不觉、走投无路、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气象万千、风云变幻、美不胜收、春花秋月、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入情入理、油然而生、感慨万端、滚瓜烂熟、鸦雀无声 《再塑生命的人》 人来人往、茫然无措、无休无止、一动不动 2.
成语 出处 释义
患得患失 子曰:“鄙夫(品德庸俗低劣的人)可与事君(侍奉君主)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 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贵宾),使(役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卿大夫家)无怨。”(《颜渊》) 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愿意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现多指应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多为别人着想。
成语 出处 释义
见贤思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名正言顺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 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
朗读和默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试结合你的阅读经历和学习体会,从特点、作用、适用场合、注意事项等角度归纳朗读和默读的区别,完成下面的表格。再自选一篇写学习生活的文章,先运用默读把握大意,理解内容,然后带着对作品的理解朗读作品,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探究示例]
角度 朗读 默读
特点
是发声阅读,需要眼看、口读、耳听相结合。
是不发声阅读,主要是“看”,即靠视觉和思维活动对读物的内容进行理解,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过程。
角度 朗读 默读
作用
①多感官投入活动,有助于强化记忆。②有利于密切读和写、语和文的联系,促进写、说、听各项语文能力的发展。③有助于增强语言的感受力,提高对语言规范化的敏感程度和鉴别能力。
①速度快。可以直接用眼睛扫视文字符号,并整体识别,速度一般比朗读快。②理解率高。默读的注意力集中在形意的辨识和理解上,理解率往往比朗读高。③应用广。不发声,不会干扰别人,因而不受场合限制。
角度 朗读 默读
适用场合
适用于读短小的、抒情性较强的作品(如散文、诗歌、散文诗等),以及叙事类作品(如小说、戏剧等)中的对话部分。对环境没有特定要求,但要注意不能打扰到别人。
适用于读篇幅较长的,侧重叙事、议论、说明的作品。不受阅读环境、场合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角度 朗读 默读
注意事项
①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要注意多音多义字,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②语速适当,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③语调生动,轻重适宜,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①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②动眼不动嘴,不出声,不动唇,不回读,提高阅读速度。③把握和理解文意,可以边读边圈点勾画关键内容。
关于读书的美文片段欣赏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
“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伙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杨绛《读书苦乐》